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是并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作文显然是让位于阅读,而使两者呈现出了台前幕后的关系。当作文的份量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再次加重的时候,老师们又一次紧张起来:到底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还是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说起,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写作教学
尽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是并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作文显然是让位于阅读,而使两者呈现出了台前幕后的关系。当作文的份量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再次加重的时候,老师们又一次紧张起来:到底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还是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说起,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炊”
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应生活之需而产生的,作文是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1]作文是你张扬个性、倾听心声、表达愿望、发表见解的,由你主宰的一个自由空间。
范仲淹为劝慰友人不要因自身遭遇而生愤懑不平之情,要心怀天下,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所以写下《岳阳楼记》,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郭沫若因为憎恶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对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境界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而产生了美好的想像,创造了天上“美丽的街市”、“并不宽广的天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牛郎织女”;朱自清因为深深想念父亲,想起了父亲对自己曾经的种种关怀,对自己真切而无尽的爱,而写下了那经典的《背影》。言为心声,作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需要。
二、教学生找“米”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学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要想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让学生深入到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生动的、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作文素材。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学生的笔下就会源源不断流淌出自然的音符、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活力。
每天写几句话记下自己生活中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作文素材库就会越来越充实,感悟生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其次,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作品中的一切也来自生活,只不过它已经过作者的概括、提炼、加工,更高于生活。获取这样的间接经验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积累。读完课程规定的名著,还应该读满载社会信息、社会动态的报刊杂志,读充满人生智慧、浓缩生命真谛的时文美文,在阅读过程中做做读书笔记,摘录哲思妙语,抒写感受体会,把每天都读一篇文章、写一份读书卡片作为常规性的语文作业。
三、教学生练一双“巧”手
有了“米”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出一份好的“炊”,写作的内容只有依附于它所需要的那种写作形式,作文才能完美。选材、构思、拟题、布局、开头、结尾等等方面都有技巧的讲究,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让作文出采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模仿范文是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的可取之径。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2]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能起到典范作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经典范文,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各种技巧,也同时实现语文“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学习了朱自情的《背影》,可以让学生学习截取法,学习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学习烘托手法,写作主题可以同样是亲情,学生即使模仿写父亲,不可能选择同样的背影,模仿写外貌,不可能还是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这种模仿实际上并非机械地照搬,它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所以,完全可以免去“学生会养成抄袭的习惯”这一后顾之忧。
四、欣赏学生的每一份“炊”
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达情感,和谐与人交流,我们并不需要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因此,在作文评价上应该形成“作文评改就是对话、沟通”的理念。阅读学生作文时,多一点宽容,多一份鼓励。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所以,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多用赞赏性话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除了让教师评语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更重要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活动。“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从修改中来的。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展开的自改互改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的方方面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习得各种技巧,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还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入初中的第一次作文评改活动,教师应作好有层次性的示范。从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开始,慢慢提高到对文章中心、结构、选材等方面。语言方面也应有层级要求,从完整、准确到流畅,再到有文采,一步步提高。最终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出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写作教学
尽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是并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作文显然是让位于阅读,而使两者呈现出了台前幕后的关系。当作文的份量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再次加重的时候,老师们又一次紧张起来:到底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还是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说起,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炊”
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应生活之需而产生的,作文是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1]作文是你张扬个性、倾听心声、表达愿望、发表见解的,由你主宰的一个自由空间。
范仲淹为劝慰友人不要因自身遭遇而生愤懑不平之情,要心怀天下,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所以写下《岳阳楼记》,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郭沫若因为憎恶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对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境界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而产生了美好的想像,创造了天上“美丽的街市”、“并不宽广的天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牛郎织女”;朱自清因为深深想念父亲,想起了父亲对自己曾经的种种关怀,对自己真切而无尽的爱,而写下了那经典的《背影》。言为心声,作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需要。
二、教学生找“米”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学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要想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让学生深入到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生动的、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作文素材。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学生的笔下就会源源不断流淌出自然的音符、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活力。
每天写几句话记下自己生活中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作文素材库就会越来越充实,感悟生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其次,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作品中的一切也来自生活,只不过它已经过作者的概括、提炼、加工,更高于生活。获取这样的间接经验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积累。读完课程规定的名著,还应该读满载社会信息、社会动态的报刊杂志,读充满人生智慧、浓缩生命真谛的时文美文,在阅读过程中做做读书笔记,摘录哲思妙语,抒写感受体会,把每天都读一篇文章、写一份读书卡片作为常规性的语文作业。
三、教学生练一双“巧”手
有了“米”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出一份好的“炊”,写作的内容只有依附于它所需要的那种写作形式,作文才能完美。选材、构思、拟题、布局、开头、结尾等等方面都有技巧的讲究,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让作文出采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模仿范文是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的可取之径。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2]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能起到典范作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经典范文,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各种技巧,也同时实现语文“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学习了朱自情的《背影》,可以让学生学习截取法,学习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学习烘托手法,写作主题可以同样是亲情,学生即使模仿写父亲,不可能选择同样的背影,模仿写外貌,不可能还是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这种模仿实际上并非机械地照搬,它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所以,完全可以免去“学生会养成抄袭的习惯”这一后顾之忧。
四、欣赏学生的每一份“炊”
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达情感,和谐与人交流,我们并不需要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因此,在作文评价上应该形成“作文评改就是对话、沟通”的理念。阅读学生作文时,多一点宽容,多一份鼓励。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所以,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多用赞赏性话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除了让教师评语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更重要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活动。“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从修改中来的。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展开的自改互改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的方方面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习得各种技巧,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还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入初中的第一次作文评改活动,教师应作好有层次性的示范。从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开始,慢慢提高到对文章中心、结构、选材等方面。语言方面也应有层级要求,从完整、准确到流畅,再到有文采,一步步提高。最终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出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