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素描的表现与发展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进程里,素描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素描的单一到探讨素描多样性的表现,因时空、审美观与艺术技巧发展的演变,让素描的表现形态有着多元化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素描;表现
  0 前言
  徐冰讲座的时候在讲自己在喻红之前有张大卫的素描是最有名的,并留在中央美院做范本。学生就问他:“后来的当代艺术与前面的写实传统训练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徐冰认为它们之间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通过了这种扎实、严谨的训练,让他找到了艺术中精准的表达与高品质的质量。所以这就是他后来做艺术很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他经过科班的这些严谨的训练以后,他不会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处理任何的作品。他总是能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与最认真的切入点。所以,素描的训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过于落后,他们认为已经21世纪了,许多都已经采用摄影与电脑处理为主了,还画大卫这样的肖像画不是已经很落伍了吗?是否真是这样的?
  素描基本功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告别僵化的单一的素描理解?还原多元灵动的素描本意。徐冰曾说:“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基础,不考虑作为需要面对未来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大量的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的素描训练上。”
  如今在国内,人们似乎已经把“素描”的概念和“大卫”“伏尔泰”“凯旋门”或写实头像等同起来。这不仅仅因为多年来,此类的素描是美术艺考生们高考的必考科目,更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国情选择了“苏式”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的写实艺术,使得此类素描在国内成为主流,甚至是“唯一”。如何找回素描的艺术灵性,鼓励素描的多元化发展,将素描与创作紧密联系呢?
  1 素描的概述
  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素描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因此,素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指对客观物象的被动描述,而是培养对事物的主动把握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基础是不会过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对于应试教育反感。因为是对于苏联的契思恰可夫教学体系那种机械的、长期作业的一种反感而推翻有利于我们的。无论怎么变化,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高度是永恒的。陈丹青说过他不画素描也照样能画油画,但陈丹青的速写是非常棒的,这就是他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的素描也就大概在A4纸大小的速写本上画,并没有画那种长期的、整开的素描。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小素描是真正有研究的,米开朗琪罗解剖了无数具尸体才对人体有庖丁解牛般熟悉的认识,这就是大师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的经典。所以,时代再怎么发展,只要是架上绘画,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经典的。
  2 如何表现素描
  画家掌握素描的本领首先是为了认识客观物像和刻画客观物像,这是画家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刻画”的目标。所以历来画家们都认为素描是艺术的基础,是绘画的生命根源。艺术家们在素描中进行语言尝试和造型训练,最终都落实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素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1 观察方法
  纵观世界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怎样观察”的历史。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于每一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怎样的观察,则直接导致某一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导致东方与西方、古人与今人的“看法”不同。故此观察的方式很重要,这也是素描训练中首先碰到的课题。
  2.2 空间问题
  这就涉及东西方观念的不同,也就是现实的空间与抽象的空间这两个命题。这就不仅仅要懂得透视、物与物的关系等法则,更要体会空间的抽象概念,這其中包括造型、色彩、构成等内容。
  2.3 对形的认识
  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物象中,要善于概括、归纳、提炼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无论是自然形还是人造形,都是由基本形所构成。通过运用简单的基本形,来展现物体的结构关系。
  2.4 画面语言
  这其中包含有材料语言、黑白灰构成、面积对比、个性化表达、社会文化因素等等。语言符号的形成,是一个人艺术完善的标志。之所在科技化发达的今天,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它反映了人的本性。艺术形式单一,人的生活内容也单一;艺术风格多样,人的生活内容必然丰富多彩,二者是统一的。
  在学习中,要倡导个人的语言表达的训练。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点,扩大到生活、文化、时代背景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由“再现的艺术”过渡到“自由表现的艺术”这一认知过程。
  3 西方素描表现的方式
  在西方20 世纪现代画坛里,诸流派蜂拥而起,素描也呈现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对局面。20世紀处同时出现的野兽派和表现派,以强烈扭曲夸张的造型和狂野奔放的色彩,最先吹响了现代艺术的号角。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不仅以善于运用色彩而超群出众,在素描肖像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样成就非凡。
  马蒂斯说“画素描就是要清楚地体现某种观念,素描就是思想的精准形式。通过素描,画家的情感和灵魂毫无困难地走进观者的精神。一件没有素描功底的作品,就是一座没有骨架的房屋。”马蒂斯的素描多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看似很随意很简单的几条线,其实并不简单,用的线条越少,就越是要求线条的准确性,只有及其精准的下笔,才能寥寥几笔就画了出来。他以最简练的方法来表现自己——他把他的线描作品作为他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而简化的表现手段保证了这一宗旨的实现。   奥地利画家席勒是表现派画家,席勒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素描。他善于用线条略带夸张地勾勒出人物的体形与结构,完全消除了明暗和光影,席勒笔下的人体都是瘦骨嶙峋的,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有突出的胫骨肌肉、扭曲的线条、精炼的造型和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人物痉挛般的造型、恐怖的眼神、夸张的关节、病态的消瘦形体,都揭示了现代人潜意识中某种病态的诡秘与动物性本能的一面。
  20世纪最伟大的巨匠毕加索,受塞尚的造型理论启发,和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他们从解构形体出发,然后武断地重新组织这些成分,以创造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绘画的实体”的作品。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毕加索把脸作为纯粹图式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自此“肖似”这个传统的肖像画的基本点被彻底打破。
  4 中国素描的现状
  中国的美术教育因苏联教育的影响,长期作业的比重占得太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院校的招生考题大多以写生、默写静物或人像为主,一些考前班因此摸准了这一套经久不變的套路,还给出了开门密钥,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的产业链。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新世纪以后,中国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要有所改變,如今很多美术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让素描朝着多元化的,创新思路的方向发展。从单一标准的素描体系解放出来,走向更加多元的、个性的、注重感受性、表现性的素描语言方向的拓展。考前训练班的应试教育的素描也逐渐被打破了。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描绘你想象中转基因鱼生物细胞的形态组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件可行性的‘飞天梦幻’作品”“制造10个惊喜送给父母”,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这两年的考试题目。转基因细胞与鱼为何是一道很棒的题。简而言之,它即给了写生绘画的空间,又要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一个真正新时代艺术人应该做的事。这些思辨性极强的考题恰是我们艺术教育必须要深入探索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考题反应为了不让应试教育套路化这种来形成固化的标准,素描语言训练方面应该创新思维,把艺术的基础教育从功夫型的训练转向为思维创造的训练,让艺术更加接近艺术的本体。
  5 结语
  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新的眼光改变着旧的领悟方式。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世界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光彩,人们从一天天成为传统的过去中走出来,艺术品新的姿态中人们心中展现了一个闪烁不定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2] 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3] 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以黄梅戏戏曲为例,按照戏曲的变迁路径,进行戏曲传播变迁模式研究。得出中国戏曲文化传播模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迁,社会变量、受众变量和媒介变量共同作用。戏曲文化的传播需要实行“二分法”,保存一部分传统戏曲模式的传承创新,另一方面融入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实行中国戏曲文化基因的移植生长。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播模式;技术接受模型  从元代开始直到广播、电视诞生,戏曲充
期刊
摘 要: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
期刊
摘 要: 《各有千秋》是民国时期女性题材电影中的一部力作,反映了优秀电影人对女性人生境遇的深度思考,它以女主人公在职场与家庭中的纠结困惑,描绘出新女性的无奈与凄凉。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试图探讨影片《各有千秋》在中国早期影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各有千秋》;典型形象;片名隐喻;女性命运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以女性权利为关注重点,以新女性人生际遇为表现题材的影片不乏其例。例如,默片时代阮玲玉
期刊
摘 要:她是一个温和的艺术家,她创造了梦幻般的人物和一个被施了魔法的世界,她的雕塑语言像毕加索后期的陶瓷作品,能够唤起色彩强烈的创新。她的作品有时是紧闭着双眼的女人的脸,那苍白的肤色更加完美的创造的对比,像某种黑乌鸦在飞行。有时是深色的树干与树枝交织,以便他们重复,成为底座的图像。她选择了她的小盒子观赏主题,乳白的底座是她的光板。她选择“庆祝”她的作品,记事本在记录她的故事,像描述一幅童话,是由一
期刊
摘 要:当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时,绘画便成为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无论是远古先民的洞穴壁画还是当今时代的绘画表现形制,都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之后进而对现实事物的描绘。文章是通过对写实主义绘画和抽象主义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比较说明绘画这一载体是如何共融客观现实世界与作者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情感;写实;抽象  第一,当原始人类用木棒沾着兽禽的骨血在黑暗的岩洞里描绘集体狩猎场景与祈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前进,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服装的中性化现象正是其中之一,中性化服装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也是未来的时尚潮流之一。中性服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于服装性别的界定,并在当今服装的流行领域中愈演愈烈,以强劲的势头主宰着新一轮的流行趋势。本文主要从男女关系在社会地位中的变化以及穿着者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入手,探讨中性化服装出现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反应,得出中性服装的出
期刊
摘 要:美国“爵士时代”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巅峰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破灭,盖茨比的死揭示了他所追逐的“美国梦”的难以企及,而小说《夜色温柔》则透过“实现了梦想”的主人公迪克的命运,更加讽刺性地揭示了美国梦本质上的欺骗性。  关键词:爵士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美国梦”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爵士时代”,由于一战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一味
期刊
摘 要: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在隋唐五代发展,到宋代发展成熟。两宋山水画所反映内容之丰富与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两宋山水画的成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理学作为宋代社会思潮的核心,自始至终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宋代文人的思想,进而影响到文人画创作实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把王诜的《渔村小雪图》放在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理学的角度考察《渔村小雪图》里绘画语言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早期“野兽派”实践展开的滥觞阶段,传播和实践“野兽派”艺术语言的先驱者们,已显露出趋近“野兽派”的积极尝试和技法倾向,实践出了“野兽派”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某种路径和可能,这体现在陈抱一的部分早期绘画的类似倾向上。  关键词:“野兽派”;陈抱一;折衷化;意蕴;倾向  在中国早期“野兽派”实践展开的滥觞阶段,写实主义和印象派风格作为迈入“野兽派”的必由之路,一直在相关实践者身上表现出
期刊
摘 要:拉奏乐器以其细腻的音乐表现技巧在民族管弦乐队的编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高品质的 MIDI 制作来说,MIDI 音序的编写技巧就成了音乐品质升华的关键。  关键词:MIDI音乐制作;音序编写  1 合成技术与音源的选择  在MIDI音乐制作中,音源的选择是作品成功的关键部分,采用何种采样器、MIDI合成器、音色库对最后音乐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面对铺天盖地的民族音源,音乐制作人要有开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