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进程里,素描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素描的单一到探讨素描多样性的表现,因时空、审美观与艺术技巧发展的演变,让素描的表现形态有着多元化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素描;表现
0 前言
徐冰讲座的时候在讲自己在喻红之前有张大卫的素描是最有名的,并留在中央美院做范本。学生就问他:“后来的当代艺术与前面的写实传统训练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徐冰认为它们之间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通过了这种扎实、严谨的训练,让他找到了艺术中精准的表达与高品质的质量。所以这就是他后来做艺术很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他经过科班的这些严谨的训练以后,他不会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处理任何的作品。他总是能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与最认真的切入点。所以,素描的训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过于落后,他们认为已经21世纪了,许多都已经采用摄影与电脑处理为主了,还画大卫这样的肖像画不是已经很落伍了吗?是否真是这样的?
素描基本功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告别僵化的单一的素描理解?还原多元灵动的素描本意。徐冰曾说:“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基础,不考虑作为需要面对未来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大量的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的素描训练上。”
如今在国内,人们似乎已经把“素描”的概念和“大卫”“伏尔泰”“凯旋门”或写实头像等同起来。这不仅仅因为多年来,此类的素描是美术艺考生们高考的必考科目,更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国情选择了“苏式”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的写实艺术,使得此类素描在国内成为主流,甚至是“唯一”。如何找回素描的艺术灵性,鼓励素描的多元化发展,将素描与创作紧密联系呢?
1 素描的概述
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素描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因此,素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指对客观物象的被动描述,而是培养对事物的主动把握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基础是不会过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对于应试教育反感。因为是对于苏联的契思恰可夫教学体系那种机械的、长期作业的一种反感而推翻有利于我们的。无论怎么变化,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高度是永恒的。陈丹青说过他不画素描也照样能画油画,但陈丹青的速写是非常棒的,这就是他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的素描也就大概在A4纸大小的速写本上画,并没有画那种长期的、整开的素描。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小素描是真正有研究的,米开朗琪罗解剖了无数具尸体才对人体有庖丁解牛般熟悉的认识,这就是大师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的经典。所以,时代再怎么发展,只要是架上绘画,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经典的。
2 如何表现素描
画家掌握素描的本领首先是为了认识客观物像和刻画客观物像,这是画家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刻画”的目标。所以历来画家们都认为素描是艺术的基础,是绘画的生命根源。艺术家们在素描中进行语言尝试和造型训练,最终都落实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素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1 观察方法
纵观世界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怎样观察”的历史。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于每一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怎样的观察,则直接导致某一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导致东方与西方、古人与今人的“看法”不同。故此观察的方式很重要,这也是素描训练中首先碰到的课题。
2.2 空间问题
这就涉及东西方观念的不同,也就是现实的空间与抽象的空间这两个命题。这就不仅仅要懂得透视、物与物的关系等法则,更要体会空间的抽象概念,這其中包括造型、色彩、构成等内容。
2.3 对形的认识
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物象中,要善于概括、归纳、提炼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无论是自然形还是人造形,都是由基本形所构成。通过运用简单的基本形,来展现物体的结构关系。
2.4 画面语言
这其中包含有材料语言、黑白灰构成、面积对比、个性化表达、社会文化因素等等。语言符号的形成,是一个人艺术完善的标志。之所在科技化发达的今天,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它反映了人的本性。艺术形式单一,人的生活内容也单一;艺术风格多样,人的生活内容必然丰富多彩,二者是统一的。
在学习中,要倡导个人的语言表达的训练。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点,扩大到生活、文化、时代背景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由“再现的艺术”过渡到“自由表现的艺术”这一认知过程。
3 西方素描表现的方式
在西方20 世纪现代画坛里,诸流派蜂拥而起,素描也呈现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对局面。20世紀处同时出现的野兽派和表现派,以强烈扭曲夸张的造型和狂野奔放的色彩,最先吹响了现代艺术的号角。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不仅以善于运用色彩而超群出众,在素描肖像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样成就非凡。
马蒂斯说“画素描就是要清楚地体现某种观念,素描就是思想的精准形式。通过素描,画家的情感和灵魂毫无困难地走进观者的精神。一件没有素描功底的作品,就是一座没有骨架的房屋。”马蒂斯的素描多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看似很随意很简单的几条线,其实并不简单,用的线条越少,就越是要求线条的准确性,只有及其精准的下笔,才能寥寥几笔就画了出来。他以最简练的方法来表现自己——他把他的线描作品作为他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而简化的表现手段保证了这一宗旨的实现。 奥地利画家席勒是表现派画家,席勒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素描。他善于用线条略带夸张地勾勒出人物的体形与结构,完全消除了明暗和光影,席勒笔下的人体都是瘦骨嶙峋的,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有突出的胫骨肌肉、扭曲的线条、精炼的造型和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人物痉挛般的造型、恐怖的眼神、夸张的关节、病态的消瘦形体,都揭示了现代人潜意识中某种病态的诡秘与动物性本能的一面。
20世纪最伟大的巨匠毕加索,受塞尚的造型理论启发,和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他们从解构形体出发,然后武断地重新组织这些成分,以创造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绘画的实体”的作品。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毕加索把脸作为纯粹图式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自此“肖似”这个传统的肖像画的基本点被彻底打破。
4 中国素描的现状
中国的美术教育因苏联教育的影响,长期作业的比重占得太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院校的招生考题大多以写生、默写静物或人像为主,一些考前班因此摸准了这一套经久不變的套路,还给出了开门密钥,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的产业链。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新世纪以后,中国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要有所改變,如今很多美术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让素描朝着多元化的,创新思路的方向发展。从单一标准的素描体系解放出来,走向更加多元的、个性的、注重感受性、表现性的素描语言方向的拓展。考前训练班的应试教育的素描也逐渐被打破了。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描绘你想象中转基因鱼生物细胞的形态组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件可行性的‘飞天梦幻’作品”“制造10个惊喜送给父母”,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这两年的考试题目。转基因细胞与鱼为何是一道很棒的题。简而言之,它即给了写生绘画的空间,又要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一个真正新时代艺术人应该做的事。这些思辨性极强的考题恰是我们艺术教育必须要深入探索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考题反应为了不让应试教育套路化这种来形成固化的标准,素描语言训练方面应该创新思维,把艺术的基础教育从功夫型的训练转向为思维创造的训练,让艺术更加接近艺术的本体。
5 结语
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新的眼光改变着旧的领悟方式。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世界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光彩,人们从一天天成为传统的过去中走出来,艺术品新的姿态中人们心中展现了一个闪烁不定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2] 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3] 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多元;素描;表现
0 前言
徐冰讲座的时候在讲自己在喻红之前有张大卫的素描是最有名的,并留在中央美院做范本。学生就问他:“后来的当代艺术与前面的写实传统训练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徐冰认为它们之间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通过了这种扎实、严谨的训练,让他找到了艺术中精准的表达与高品质的质量。所以这就是他后来做艺术很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他经过科班的这些严谨的训练以后,他不会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处理任何的作品。他总是能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与最认真的切入点。所以,素描的训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过于落后,他们认为已经21世纪了,许多都已经采用摄影与电脑处理为主了,还画大卫这样的肖像画不是已经很落伍了吗?是否真是这样的?
素描基本功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告别僵化的单一的素描理解?还原多元灵动的素描本意。徐冰曾说:“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基础,不考虑作为需要面对未来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大量的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的素描训练上。”
如今在国内,人们似乎已经把“素描”的概念和“大卫”“伏尔泰”“凯旋门”或写实头像等同起来。这不仅仅因为多年来,此类的素描是美术艺考生们高考的必考科目,更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国情选择了“苏式”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的写实艺术,使得此类素描在国内成为主流,甚至是“唯一”。如何找回素描的艺术灵性,鼓励素描的多元化发展,将素描与创作紧密联系呢?
1 素描的概述
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素描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因此,素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指对客观物象的被动描述,而是培养对事物的主动把握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基础是不会过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对于应试教育反感。因为是对于苏联的契思恰可夫教学体系那种机械的、长期作业的一种反感而推翻有利于我们的。无论怎么变化,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高度是永恒的。陈丹青说过他不画素描也照样能画油画,但陈丹青的速写是非常棒的,这就是他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的素描也就大概在A4纸大小的速写本上画,并没有画那种长期的、整开的素描。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小素描是真正有研究的,米开朗琪罗解剖了无数具尸体才对人体有庖丁解牛般熟悉的认识,这就是大师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的经典。所以,时代再怎么发展,只要是架上绘画,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经典的。
2 如何表现素描
画家掌握素描的本领首先是为了认识客观物像和刻画客观物像,这是画家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刻画”的目标。所以历来画家们都认为素描是艺术的基础,是绘画的生命根源。艺术家们在素描中进行语言尝试和造型训练,最终都落实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素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1 观察方法
纵观世界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怎样观察”的历史。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于每一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怎样的观察,则直接导致某一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导致东方与西方、古人与今人的“看法”不同。故此观察的方式很重要,这也是素描训练中首先碰到的课题。
2.2 空间问题
这就涉及东西方观念的不同,也就是现实的空间与抽象的空间这两个命题。这就不仅仅要懂得透视、物与物的关系等法则,更要体会空间的抽象概念,這其中包括造型、色彩、构成等内容。
2.3 对形的认识
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物象中,要善于概括、归纳、提炼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无论是自然形还是人造形,都是由基本形所构成。通过运用简单的基本形,来展现物体的结构关系。
2.4 画面语言
这其中包含有材料语言、黑白灰构成、面积对比、个性化表达、社会文化因素等等。语言符号的形成,是一个人艺术完善的标志。之所在科技化发达的今天,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它反映了人的本性。艺术形式单一,人的生活内容也单一;艺术风格多样,人的生活内容必然丰富多彩,二者是统一的。
在学习中,要倡导个人的语言表达的训练。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点,扩大到生活、文化、时代背景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由“再现的艺术”过渡到“自由表现的艺术”这一认知过程。
3 西方素描表现的方式
在西方20 世纪现代画坛里,诸流派蜂拥而起,素描也呈现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对局面。20世紀处同时出现的野兽派和表现派,以强烈扭曲夸张的造型和狂野奔放的色彩,最先吹响了现代艺术的号角。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不仅以善于运用色彩而超群出众,在素描肖像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样成就非凡。
马蒂斯说“画素描就是要清楚地体现某种观念,素描就是思想的精准形式。通过素描,画家的情感和灵魂毫无困难地走进观者的精神。一件没有素描功底的作品,就是一座没有骨架的房屋。”马蒂斯的素描多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看似很随意很简单的几条线,其实并不简单,用的线条越少,就越是要求线条的准确性,只有及其精准的下笔,才能寥寥几笔就画了出来。他以最简练的方法来表现自己——他把他的线描作品作为他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而简化的表现手段保证了这一宗旨的实现。 奥地利画家席勒是表现派画家,席勒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素描。他善于用线条略带夸张地勾勒出人物的体形与结构,完全消除了明暗和光影,席勒笔下的人体都是瘦骨嶙峋的,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有突出的胫骨肌肉、扭曲的线条、精炼的造型和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人物痉挛般的造型、恐怖的眼神、夸张的关节、病态的消瘦形体,都揭示了现代人潜意识中某种病态的诡秘与动物性本能的一面。
20世纪最伟大的巨匠毕加索,受塞尚的造型理论启发,和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他们从解构形体出发,然后武断地重新组织这些成分,以创造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绘画的实体”的作品。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毕加索把脸作为纯粹图式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自此“肖似”这个传统的肖像画的基本点被彻底打破。
4 中国素描的现状
中国的美术教育因苏联教育的影响,长期作业的比重占得太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院校的招生考题大多以写生、默写静物或人像为主,一些考前班因此摸准了这一套经久不變的套路,还给出了开门密钥,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的产业链。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新世纪以后,中国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要有所改變,如今很多美术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让素描朝着多元化的,创新思路的方向发展。从单一标准的素描体系解放出来,走向更加多元的、个性的、注重感受性、表现性的素描语言方向的拓展。考前训练班的应试教育的素描也逐渐被打破了。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描绘你想象中转基因鱼生物细胞的形态组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件可行性的‘飞天梦幻’作品”“制造10个惊喜送给父母”,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这两年的考试题目。转基因细胞与鱼为何是一道很棒的题。简而言之,它即给了写生绘画的空间,又要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一个真正新时代艺术人应该做的事。这些思辨性极强的考题恰是我们艺术教育必须要深入探索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考题反应为了不让应试教育套路化这种来形成固化的标准,素描语言训练方面应该创新思维,把艺术的基础教育从功夫型的训练转向为思维创造的训练,让艺术更加接近艺术的本体。
5 结语
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新的眼光改变着旧的领悟方式。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世界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光彩,人们从一天天成为传统的过去中走出来,艺术品新的姿态中人们心中展现了一个闪烁不定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2] 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3] 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