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从培养合格医生的医学院校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系统分析的一系列方法,研究社会道德标准层面的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本论文介绍了系统实现的框架及步骤。
关键词:系统分析法;医德;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1. 医德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医药院校目前主要是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德教育和研究工作。而通过查阅文献亦发现,目前关于“医德”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临床医德教育的研究,即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而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教育研究相对不足,而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正是奠定临床工作者的重要道德基础。杨俊超、张古泉、崔惠民、胡雪峰、管志玮、郑兰香、宋艳秋、袁长吉等在医学院校教师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上作出了一定分析;刘芳、屈志勤、李德贤、王维铭、游红等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陈众、肖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医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时统君、王志杰、李梅君等提出了医德教育评价的必要性;张金钟、周鸣、尹梅、孙福川、徐青松、王彩霞、张君、王晓玲、甘雅芬、李芳、于专宗、钱睿哲、叶依群、陈勇利等对培养医学生医德进行了探索,但所著论文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未见从系统分析角度对该问题分析研究。
西方国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强化医德教育,主要包括①强调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②强化医德教育的应用性。但未见综合应用系统分析系列方法研究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
2. HSM与SSM综合应用的系统框架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如下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2.1 HSM中文名称为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s Methodology),它要求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能有效地满足已被定义的系统目标所必需的方法或手段,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就要通过研究给出系统的需要和对目标的解释,然后应用结构模型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AHP、DELPHI、BS方法完成硬系统分析。
2.2 SSM中文名称为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该方法应用在有关问题或目标解释和定义方面存在着分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中,共包括1-7个步骤,分别为1.非结构化问题状况的叙述;2.问题状况的表达;3.相关系统的源定义;4.建立概念模型;5.步骤4与步骤2比较;6.合理的和期望的变化;7.改进问题状况的行动。医德本身很难定义,对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研究属于目标模糊、一时难以明确的较为复杂的不确定性系统,系统的结构很难在研究之初确定下来,软系统方法论以问题状况为导向,通过不断学习,导致情况改善或提出新情景的特性较适用于本系统。
2.3 国内外资料调研法:全面了解医学生目前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及德性水平的多层次。
2.4系统分析法:医德的标准不仅仅和醫院有关,因此在进行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到与医生、医学生群体相关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医疗体系等,这些因素与医学生群体交互影响。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
2.5头脑风暴法(BS):利用B.S方法,召开专家会议,得出比较有价值的指标系统提纲。
2.6 DELPHI法: 采用DELPHI法咨询统一专家意见制定指标系统整个过程一般都呈逐步收敛的趋势,从而保证了调查的结果一般可以获得较统一的结果。
2.7 AHP法:AHP 与 DELPHI法综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分配,可以很有效的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8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将以上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来以供决策。
3.系统实施步骤
3.1用国内外资料调研法得出医学生医德水平现状;
3.2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医德问题,与步骤1得出的医学生医德水平现状结合得出医学生医德标准;
3.3用软系统方法分析出医学生医德培养目标;
3.4用B.S、AHP 、Delphi法结合学生医德标准得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5利用知识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出医学生医德评价DSS;
3.6医学生与系统交互评价并从中进行学习,管理人员根据学习反馈信息对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4.小结
本论文在调查医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和德性水平多层次性的基础上,设立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目标是医德教育过程制度化的起点;通过SSM方法形成一套适合于在医学院校推广的医学生医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医德教育的量化尺度;利用知识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医学生医德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医学生医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提高人才素质的有益选择;通过系统的评价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经过实践、内省和反思、再系统评价的循环过程,激发强烈的情感领悟、内心体验和意志较量。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医德责任、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是对自我教育、自我批评作用的感受与体验,具有严格的自律性。对于教育决策制定者而言,通过系统分析而得出的参评人医德行为数据,可以为教育目标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明确医德教育目标的建立、建立科学统一的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评价标准,提高医学生——医生医德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于专宗,钱睿哲,叶依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方法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28-630
[2]秦华东,李传乐,李强,孙宇.在临床教学中的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张浩,房玫.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医德教育[J].实用全科医学,2008-02,6(2).
[4]张扬乐, 试论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3):38。
[5] 蒋广根.医科生医德认知度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9)
[6] 武惠庭.完善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和内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60-6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分析研究》(课题编号:HEYP5015)
作者简介:陈慧玲,女,1978年12月出生,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计算机应用
关键词:系统分析法;医德;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1. 医德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医药院校目前主要是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德教育和研究工作。而通过查阅文献亦发现,目前关于“医德”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临床医德教育的研究,即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而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教育研究相对不足,而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正是奠定临床工作者的重要道德基础。杨俊超、张古泉、崔惠民、胡雪峰、管志玮、郑兰香、宋艳秋、袁长吉等在医学院校教师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上作出了一定分析;刘芳、屈志勤、李德贤、王维铭、游红等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陈众、肖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医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时统君、王志杰、李梅君等提出了医德教育评价的必要性;张金钟、周鸣、尹梅、孙福川、徐青松、王彩霞、张君、王晓玲、甘雅芬、李芳、于专宗、钱睿哲、叶依群、陈勇利等对培养医学生医德进行了探索,但所著论文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未见从系统分析角度对该问题分析研究。
西方国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强化医德教育,主要包括①强调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②强化医德教育的应用性。但未见综合应用系统分析系列方法研究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
2. HSM与SSM综合应用的系统框架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如下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2.1 HSM中文名称为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s Methodology),它要求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能有效地满足已被定义的系统目标所必需的方法或手段,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就要通过研究给出系统的需要和对目标的解释,然后应用结构模型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AHP、DELPHI、BS方法完成硬系统分析。
2.2 SSM中文名称为软系统方法论(Soft Systems Methodology),该方法应用在有关问题或目标解释和定义方面存在着分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中,共包括1-7个步骤,分别为1.非结构化问题状况的叙述;2.问题状况的表达;3.相关系统的源定义;4.建立概念模型;5.步骤4与步骤2比较;6.合理的和期望的变化;7.改进问题状况的行动。医德本身很难定义,对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研究属于目标模糊、一时难以明确的较为复杂的不确定性系统,系统的结构很难在研究之初确定下来,软系统方法论以问题状况为导向,通过不断学习,导致情况改善或提出新情景的特性较适用于本系统。
2.3 国内外资料调研法:全面了解医学生目前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及德性水平的多层次。
2.4系统分析法:医德的标准不仅仅和醫院有关,因此在进行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到与医生、医学生群体相关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医疗体系等,这些因素与医学生群体交互影响。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
2.5头脑风暴法(BS):利用B.S方法,召开专家会议,得出比较有价值的指标系统提纲。
2.6 DELPHI法: 采用DELPHI法咨询统一专家意见制定指标系统整个过程一般都呈逐步收敛的趋势,从而保证了调查的结果一般可以获得较统一的结果。
2.7 AHP法:AHP 与 DELPHI法综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分配,可以很有效的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8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将以上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来以供决策。
3.系统实施步骤
3.1用国内外资料调研法得出医学生医德水平现状;
3.2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医德问题,与步骤1得出的医学生医德水平现状结合得出医学生医德标准;
3.3用软系统方法分析出医学生医德培养目标;
3.4用B.S、AHP 、Delphi法结合学生医德标准得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5利用知识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出医学生医德评价DSS;
3.6医学生与系统交互评价并从中进行学习,管理人员根据学习反馈信息对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4.小结
本论文在调查医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和德性水平多层次性的基础上,设立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目标是医德教育过程制度化的起点;通过SSM方法形成一套适合于在医学院校推广的医学生医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医德教育的量化尺度;利用知识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医学生医德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医学生医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提高人才素质的有益选择;通过系统的评价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经过实践、内省和反思、再系统评价的循环过程,激发强烈的情感领悟、内心体验和意志较量。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医德责任、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是对自我教育、自我批评作用的感受与体验,具有严格的自律性。对于教育决策制定者而言,通过系统分析而得出的参评人医德行为数据,可以为教育目标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明确医德教育目标的建立、建立科学统一的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评价标准,提高医学生——医生医德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于专宗,钱睿哲,叶依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方法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28-630
[2]秦华东,李传乐,李强,孙宇.在临床教学中的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张浩,房玫.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医德教育[J].实用全科医学,2008-02,6(2).
[4]张扬乐, 试论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3):38。
[5] 蒋广根.医科生医德认知度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9)
[6] 武惠庭.完善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和内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60-6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生医德培养模式分析研究》(课题编号:HEYP5015)
作者简介:陈慧玲,女,1978年12月出生,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