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自然界唯一一个不会真正死亡的灵魂。它的生命成长比整个人类文明历史还要长,当你面向它而立时,你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膜拜与崇敬的情绪。
如此看来,木匠的工作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刨一锯,而是一种近似于安静而谦虚的沉思。
“艺在木外,成为自然”,一个为木而生的品牌。它的创始人彭华在“传统木艺”之中,融入了大量现代设计的元素。杂糅后的木器风格受到了大众的肯定,市场的回响强烈,不断冲击着传统木艺的僵局。
“我收来许多大木材,其实都是大树,死了,或者因为开发给砍了下来。我不急着做什么,长年看着它们存放在雪里、雨里,它们自己会决定它们是什么。我只是依它们的意愿,让里面的灵魂再活过来。”
彭华,出生于一个木匠之家,祖父辈皆以木器为生。木锯、刨子、椽刀,是陪伴他成长的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己。他说,小时候最大的喜悦便是来自于父亲手下那如水一般的刨花。只是,父亲从不让他上手摸。
然而,自小的耳濡目染,让彭华对传统木匠这个行当产生了痴迷,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喜爱。他说,当他触摸一件带有工匠余温的手作作品时,会心生暖意。
褪下一身匠气
彭华说,他与父辈那种传统木匠不同的是,他不只是在传承手艺,而是从“技”的层面,上升到了“艺”的层面,从而褪下了一身“匠气”。
他大学是在重庆交通大学念的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广告行业,工作了两年。然而,无限重复与毫无新意的工作,没有他想追求的东西,并且让他身心疲惫。勉强说服家人同意后,便辞职回家,凭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极度的痴迷,他走上了木艺之路。
2014年他创立了木艺设计师品牌“在外”,地址则选在了位于鄂渝交界的锦绣凉城利川。
在中国世俗的价值观念里,传统木匠是难以养家糊口的。彭华的选择曾遭遇过家里很大的阻力。父亲自小便不让他碰工具,或许也是考虑到这一行当太过辛苦的缘故。
念大学时,彭华开始着手做木器。将手机壳拆掉,保留最重要的原件后,其余全部替换成木头材质,鼓捣这类在现代科技里融入传统木艺的小物件儿,让彭华着实兴奋。
在传统木艺里,融入现代气质,是“在外”作品的重要特质。
最初,彭华的木器作品,在父亲看来并不实用,且不值得一提。然而,这些融入了彭华自我思考的木器作品,却受到了市场极高的回馈。愈加成熟的“在外”,也逐渐让彭华得到了父辈的理解,达成了某种和解。
一场无尽的禅修
每一只木器的制作周期,都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过程,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一场无尽的禅修。
将一块木料,慢慢打磨出润泽感,以致其到最后呈现出细腻的状态,需要彭华屏气凝神地专注,一个走神都可能让手中的木头成为残品。“鹅卵石”系列是印证这场修炼最好的作品。
彭华自小在湖北利川长大,大江大河的冲刷下,诞生了许多鹅卵石,而它们对于彭华来讲是无比熟悉又亲切的存在。为了自然而妥帖地展现鹅卵石的圆润,他挑选木材就花费了很长时间,最后确定了10多种肌理与色泽都比较匹配的木材。
一块小小的“鹅卵石”,依据木头自身的特征来确定大小,而后切割定型,最后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打磨抛光,才能呈现出光滑圆润的面貌。
彭华不喜欢过分雕琢的事物,他说,强硬的视觉冲击确实可以即刻抓人眼球,却不能湿润人的内心。他期望的是木头与人更深层次的交流,当你触摸“在外”的木器作品时,如果能感受到这背后的敬意与诚恳,便是对彭华最为盛大的礼赞了。
他说,能在世间相逢一块好的木料,也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诸如,外表干枯腐朽,让人忽略的木头,锯开后的花纹却可以惊艳四座;从山里农户的灶膛边抢出的即将用来生火的“废木料”的内里,也可以让彭华激动上许久。
或许,木艺这个行当,给不了彭华世俗的“功成名就”,却能给得了他一种谦虚。
无声的共鸣
每一位喜欢彭华作品的人,都会与他的思想达到一次无声的共鸣。而这种秘而不宣的领会,也是木器为他带来的惊喜。
木石茶盘,被彭华取名为“洗”,这个将木头与石头结合的茶盘,是彭华手作时的灵感积淀之作,它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感。
彭华说,传统木艺发展的瓶颈在于设计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审美需求,以至于商家大多是在木材本身上做文章,诸如利用“水波纹”“金星”等畸形的纹路来提升竞争力,并对高档木材进行过度的炒作。
彭华以平面设计的专业基础,将传统木艺与现代设计二者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这不仅让他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听到了“在外”作品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回响,还让渐渐消逝的传统木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细数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优质木器,大部分都来自于日本,而这个以“一丝不苟,持之不懈”精神著称的大和民族,也诞生了诸多木艺大师,诸如中岛乔治、深泽直人、原研哉、福田繁雄等等。
而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大师之作”呢?彭华说:“直抵人心的作品。”
彭华的“在外”木器作品被一位中年大叔称赞道:“我以为一直以为这类风格的木器,只能在日本买到,没想到国内也有这么棒的木器。”这不禁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因为他的木器打动了人心。
“艺在木外,成为自然”,这句“在外”木器作品的设计理念,被贯穿在产品的始终。彭华不喜欢复杂,他崇尚自然的简洁与朴素,不用太多矫枉过正的手法,因为自然是作品的魂,保留它先天的遗憾,让产品成就不一样的自己,是彭华追求的目标。
其实,彭华并不希求“在外”的作品被大众热捧,即便流于小众也无碍。毕竟,“在外”的木器作品都是源自于他本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与感受,在他人接纳彭华的作品之前,至少先要打动自己。
如此看来,木匠的工作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刨一锯,而是一种近似于安静而谦虚的沉思。
“艺在木外,成为自然”,一个为木而生的品牌。它的创始人彭华在“传统木艺”之中,融入了大量现代设计的元素。杂糅后的木器风格受到了大众的肯定,市场的回响强烈,不断冲击着传统木艺的僵局。
“我收来许多大木材,其实都是大树,死了,或者因为开发给砍了下来。我不急着做什么,长年看着它们存放在雪里、雨里,它们自己会决定它们是什么。我只是依它们的意愿,让里面的灵魂再活过来。”
彭华,出生于一个木匠之家,祖父辈皆以木器为生。木锯、刨子、椽刀,是陪伴他成长的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己。他说,小时候最大的喜悦便是来自于父亲手下那如水一般的刨花。只是,父亲从不让他上手摸。
然而,自小的耳濡目染,让彭华对传统木匠这个行当产生了痴迷,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喜爱。他说,当他触摸一件带有工匠余温的手作作品时,会心生暖意。
褪下一身匠气
彭华说,他与父辈那种传统木匠不同的是,他不只是在传承手艺,而是从“技”的层面,上升到了“艺”的层面,从而褪下了一身“匠气”。
他大学是在重庆交通大学念的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广告行业,工作了两年。然而,无限重复与毫无新意的工作,没有他想追求的东西,并且让他身心疲惫。勉强说服家人同意后,便辞职回家,凭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极度的痴迷,他走上了木艺之路。
2014年他创立了木艺设计师品牌“在外”,地址则选在了位于鄂渝交界的锦绣凉城利川。
在中国世俗的价值观念里,传统木匠是难以养家糊口的。彭华的选择曾遭遇过家里很大的阻力。父亲自小便不让他碰工具,或许也是考虑到这一行当太过辛苦的缘故。
念大学时,彭华开始着手做木器。将手机壳拆掉,保留最重要的原件后,其余全部替换成木头材质,鼓捣这类在现代科技里融入传统木艺的小物件儿,让彭华着实兴奋。
在传统木艺里,融入现代气质,是“在外”作品的重要特质。
最初,彭华的木器作品,在父亲看来并不实用,且不值得一提。然而,这些融入了彭华自我思考的木器作品,却受到了市场极高的回馈。愈加成熟的“在外”,也逐渐让彭华得到了父辈的理解,达成了某种和解。
一场无尽的禅修
每一只木器的制作周期,都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过程,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一场无尽的禅修。
将一块木料,慢慢打磨出润泽感,以致其到最后呈现出细腻的状态,需要彭华屏气凝神地专注,一个走神都可能让手中的木头成为残品。“鹅卵石”系列是印证这场修炼最好的作品。
彭华自小在湖北利川长大,大江大河的冲刷下,诞生了许多鹅卵石,而它们对于彭华来讲是无比熟悉又亲切的存在。为了自然而妥帖地展现鹅卵石的圆润,他挑选木材就花费了很长时间,最后确定了10多种肌理与色泽都比较匹配的木材。
一块小小的“鹅卵石”,依据木头自身的特征来确定大小,而后切割定型,最后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打磨抛光,才能呈现出光滑圆润的面貌。
彭华不喜欢过分雕琢的事物,他说,强硬的视觉冲击确实可以即刻抓人眼球,却不能湿润人的内心。他期望的是木头与人更深层次的交流,当你触摸“在外”的木器作品时,如果能感受到这背后的敬意与诚恳,便是对彭华最为盛大的礼赞了。
他说,能在世间相逢一块好的木料,也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诸如,外表干枯腐朽,让人忽略的木头,锯开后的花纹却可以惊艳四座;从山里农户的灶膛边抢出的即将用来生火的“废木料”的内里,也可以让彭华激动上许久。
或许,木艺这个行当,给不了彭华世俗的“功成名就”,却能给得了他一种谦虚。
无声的共鸣
每一位喜欢彭华作品的人,都会与他的思想达到一次无声的共鸣。而这种秘而不宣的领会,也是木器为他带来的惊喜。
木石茶盘,被彭华取名为“洗”,这个将木头与石头结合的茶盘,是彭华手作时的灵感积淀之作,它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感。
彭华说,传统木艺发展的瓶颈在于设计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审美需求,以至于商家大多是在木材本身上做文章,诸如利用“水波纹”“金星”等畸形的纹路来提升竞争力,并对高档木材进行过度的炒作。
彭华以平面设计的专业基础,将传统木艺与现代设计二者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这不仅让他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听到了“在外”作品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回响,还让渐渐消逝的传统木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细数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优质木器,大部分都来自于日本,而这个以“一丝不苟,持之不懈”精神著称的大和民族,也诞生了诸多木艺大师,诸如中岛乔治、深泽直人、原研哉、福田繁雄等等。
而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大师之作”呢?彭华说:“直抵人心的作品。”
彭华的“在外”木器作品被一位中年大叔称赞道:“我以为一直以为这类风格的木器,只能在日本买到,没想到国内也有这么棒的木器。”这不禁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因为他的木器打动了人心。
“艺在木外,成为自然”,这句“在外”木器作品的设计理念,被贯穿在产品的始终。彭华不喜欢复杂,他崇尚自然的简洁与朴素,不用太多矫枉过正的手法,因为自然是作品的魂,保留它先天的遗憾,让产品成就不一样的自己,是彭华追求的目标。
其实,彭华并不希求“在外”的作品被大众热捧,即便流于小众也无碍。毕竟,“在外”的木器作品都是源自于他本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与感受,在他人接纳彭华的作品之前,至少先要打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