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王琦先生于2016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王琦艺术研究正有待展开。尽管王琦生前在作品、理论及文献方面已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资料,但仍有一些较少或不为人知的领地有待填补、发掘。日前,笔者特就王琦研究中几个较少为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如王琦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其版画教学、木刻的独特创作方式及其晚年生活等,采访了王琦先生长子王炜。
今天回顾起来,第四画室的教学可以用“兼容并蓄”四个字来概括,教学理念比较开放、自由。当时,第四画室的版画专业历史和技术知识讲座最吸引人,讲座的内容从版画的黑白、刀法讲起,到西方诸流派的艺术。第四画室的创作教学注重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成果,强调艺术创作的“个性”“激情”“想象”等因素。王琦在教学上很开放、很自由,又非常严谨、严格,但严而不“死”。当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同学们在版画创作上版之前的画稿必须要经过王琦的过目、指导,他满意了,才能上版开始刻制。同学当时对此曾有质疑,包括我自己。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从小就受到这种严格的“规定”,直到从版画系毕业到部队工作后,才开始完全自主地开展创作,摆脱了他的“约束”。现在想来,王琦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还是正确的。他告诫我们在动刀之前应该反复思考、反复推敲,不能仓促动刀。因为对于木刻创作而言,一旦动刀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种严谨的教学特点,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于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艺术质量的高度重视。我也一直谨记他的教诲:“临版如临阵,持刀如持枪。”这使我终身受益。我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既要释放自己,又要约束自己,只有当你掌握了基本功、打下了扎实基础之后,你才真正自由了。此外,1962年,我也听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上的“艺术形式的探索”的大课,他对于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思考同样给予我很深的印象和影响。 当时第四画室的设置,不分高低年级,共有十位同学,其中有九位本科生和一位进修生,我是班长,大家一起上课。主任教师是王琦(主教木刻),石版教师是李宏仁,铜版教师是顾同奋和伍必端。后来,我在父亲遗留的资料中还有幸发现了他对第四画室每位同学的评语。对于进修生师松龄,他的评语是:“未学过绘画,自学,有创作能力,对古典版画有一定理解,所作木刻微似中国画,制作态度认真、严肃,爱钻研,虚心学习,能接受意见。今后当加强绘画基础练习,多吸收现代版画流派的长处和特点,更熟悉和掌握版画艺术表现方法和语言,避免复制现象。在长期素描作业基础上辅以课外速写练习,画面注重的简练代替烦冗的描写,要求以更概括的方法描写对象。注重画面的集中统一感、虚实感、强弱感,空白地位的安排、构图的紧凑、结构的完整,描写对象更注意大体,勿拘泥细节。继承徽派木刻传统,要学习它的精神,勿复制勿硬搬,要善于消化传统融合新机。”
父亲对我的评语是:“急于求成,在创作上有些草率从事,不够认真严格。画稿阶段修改程度不够。速写较前有进步,比较简练,对形的掌握较有办法,懂得构图的重要性。工作尚起劲,但对待事情当不够细致,较粗率,当缺乏耐心,应主动多帮助别人,对自己要求也应严格。木刻技法阶段由于其较有刻作经验,进行比较顺利,成绩也较显著,其中有一幅人头像,由于作得较为草率,刻成后较为减色,其他几张作业均刻出了一定水平。”
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开始了,画室制首先受到批判,随即被取消。当时,四个画室都受到了批判,把主任教师说成是“向无产阶级教育阵地夺权的罪魁祸首”,对第二、第四画室批判尤其严重。究其原因,就是这两个画室所秉持的一种开放自由的学术态度。如第四画室的同学李泉淼、王大豪等当时就持有很现代的艺术观念,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意味,也使得第四画室因此受到了严厉批判。
郝斌:1999年,王琦从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任上退下来后,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从此才彻底退休,进入了晚年生活阶段。但他仍以很大精力创作了大量水墨画、书法作品,并凭借其极强的记忆力撰写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在这段时光里,您时常陪伴在老人左右,能否介绍一下王琦晚年的生活与创作?
王炜:父亲晚年用二十余年的时间进行了水墨画的实践。但他从不承认自己的水墨画是中国画。他是以版画家的身份从事水墨画创作,作品具有版画的力度和版画的视觉构成。我发现,王琦画水墨画总是要打草稿,他对每一幅水墨画都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也反映了他一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在96岁以后,因为年事已高,他基本停止了画水墨画,转而倾心于书法创作。
父亲一生严谨,他的晚年生活同样如此,仍对生活一丝不苟。他的书籍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的资料则整理得一清二楚。每当我回家看望他,临走时他总要交给我用大信封装好的报纸,其中很多是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剪报,他仍保持着对剪报的兴趣。他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一般七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后还要睡一会儿回笼觉,以保持一天的精力。起床后,继续看报,他通常看《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美术》等。他的睡眠很好,从不失眠。在父亲的晚年,我们儿女实际上并不常去打扰二老,也是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父亲的晚年生活并不寂寞,除了偶尔以中国版协主席、中国美协顾问身份应约参加一些重要社会活动外,他很少出门。家里每天都会有新老朋友来访,他都热情接待,侃侃而谈。每逢佳节、父母生日,都是家庭聚会的日子,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也很充实。
(郝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炜/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王琦先生于2016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王琦艺术研究正有待展开。尽管王琦生前在作品、理论及文献方面已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资料,但仍有一些较少或不为人知的领地有待填补、发掘。日前,笔者特就王琦研究中几个较少为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如王琦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其版画教学、木刻的独特创作方式及其晚年生活等,采访了王琦先生长子王炜。
今天回顾起来,第四画室的教学可以用“兼容并蓄”四个字来概括,教学理念比较开放、自由。当时,第四画室的版画专业历史和技术知识讲座最吸引人,讲座的内容从版画的黑白、刀法讲起,到西方诸流派的艺术。第四画室的创作教学注重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成果,强调艺术创作的“个性”“激情”“想象”等因素。王琦在教学上很开放、很自由,又非常严谨、严格,但严而不“死”。当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同学们在版画创作上版之前的画稿必须要经过王琦的过目、指导,他满意了,才能上版开始刻制。同学当时对此曾有质疑,包括我自己。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从小就受到这种严格的“规定”,直到从版画系毕业到部队工作后,才开始完全自主地开展创作,摆脱了他的“约束”。现在想来,王琦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还是正确的。他告诫我们在动刀之前应该反复思考、反复推敲,不能仓促动刀。因为对于木刻创作而言,一旦动刀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种严谨的教学特点,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于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艺术质量的高度重视。我也一直谨记他的教诲:“临版如临阵,持刀如持枪。”这使我终身受益。我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既要释放自己,又要约束自己,只有当你掌握了基本功、打下了扎实基础之后,你才真正自由了。此外,1962年,我也听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上的“艺术形式的探索”的大课,他对于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思考同样给予我很深的印象和影响。 当时第四画室的设置,不分高低年级,共有十位同学,其中有九位本科生和一位进修生,我是班长,大家一起上课。主任教师是王琦(主教木刻),石版教师是李宏仁,铜版教师是顾同奋和伍必端。后来,我在父亲遗留的资料中还有幸发现了他对第四画室每位同学的评语。对于进修生师松龄,他的评语是:“未学过绘画,自学,有创作能力,对古典版画有一定理解,所作木刻微似中国画,制作态度认真、严肃,爱钻研,虚心学习,能接受意见。今后当加强绘画基础练习,多吸收现代版画流派的长处和特点,更熟悉和掌握版画艺术表现方法和语言,避免复制现象。在长期素描作业基础上辅以课外速写练习,画面注重的简练代替烦冗的描写,要求以更概括的方法描写对象。注重画面的集中统一感、虚实感、强弱感,空白地位的安排、构图的紧凑、结构的完整,描写对象更注意大体,勿拘泥细节。继承徽派木刻传统,要学习它的精神,勿复制勿硬搬,要善于消化传统融合新机。”
父亲对我的评语是:“急于求成,在创作上有些草率从事,不够认真严格。画稿阶段修改程度不够。速写较前有进步,比较简练,对形的掌握较有办法,懂得构图的重要性。工作尚起劲,但对待事情当不够细致,较粗率,当缺乏耐心,应主动多帮助别人,对自己要求也应严格。木刻技法阶段由于其较有刻作经验,进行比较顺利,成绩也较显著,其中有一幅人头像,由于作得较为草率,刻成后较为减色,其他几张作业均刻出了一定水平。”
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开始了,画室制首先受到批判,随即被取消。当时,四个画室都受到了批判,把主任教师说成是“向无产阶级教育阵地夺权的罪魁祸首”,对第二、第四画室批判尤其严重。究其原因,就是这两个画室所秉持的一种开放自由的学术态度。如第四画室的同学李泉淼、王大豪等当时就持有很现代的艺术观念,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意味,也使得第四画室因此受到了严厉批判。
郝斌:1999年,王琦从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任上退下来后,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从此才彻底退休,进入了晚年生活阶段。但他仍以很大精力创作了大量水墨画、书法作品,并凭借其极强的记忆力撰写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在这段时光里,您时常陪伴在老人左右,能否介绍一下王琦晚年的生活与创作?
王炜:父亲晚年用二十余年的时间进行了水墨画的实践。但他从不承认自己的水墨画是中国画。他是以版画家的身份从事水墨画创作,作品具有版画的力度和版画的视觉构成。我发现,王琦画水墨画总是要打草稿,他对每一幅水墨画都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也反映了他一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在96岁以后,因为年事已高,他基本停止了画水墨画,转而倾心于书法创作。
父亲一生严谨,他的晚年生活同样如此,仍对生活一丝不苟。他的书籍总是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的资料则整理得一清二楚。每当我回家看望他,临走时他总要交给我用大信封装好的报纸,其中很多是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剪报,他仍保持着对剪报的兴趣。他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一般七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后还要睡一会儿回笼觉,以保持一天的精力。起床后,继续看报,他通常看《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美术》等。他的睡眠很好,从不失眠。在父亲的晚年,我们儿女实际上并不常去打扰二老,也是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父亲的晚年生活并不寂寞,除了偶尔以中国版协主席、中国美协顾问身份应约参加一些重要社会活动外,他很少出门。家里每天都会有新老朋友来访,他都热情接待,侃侃而谈。每逢佳节、父母生日,都是家庭聚会的日子,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也很充实。
(郝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炜/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