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H1(2013)19-01-03
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长卷、一段深沉的历史,更蕴藏着一种深远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两句送别诗。诗人李白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想象诗中的意境,品悟诗中的深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让古诗教学灵动飘逸、洒脱不羁。
一、感受落差,初悟诗意
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景色宜人,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谈天论地,游山玩水……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李白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他心情会怎样?在临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美景中离别更显不愿,在美事后离别更显不舍,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把孩子们的心引入古诗那深邃的意境中。
二、品读诗眼,感悟诗境
走进诗眼,别有洞天,犹如陶渊明寻找“桃花源”时发现的“山有小口”。“着一字,全盘皆活”。 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诗眼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一)探究实景——品“见”境
繁盛的时代、繁花的季节、繁闹的送行地点,诗人却说“唯见”,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李白此时会见到什么呢?(金碧辉煌的黄鹤楼;水天相接的江面以及长江两岸柳如烟,花似海,如织的游人;看到江中的船只来往如梭,远处的点点孤影……)然而,诗人却说“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为什么?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驰神凝目之中吗?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有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深情地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
(二)触摸心灵——悟“孤”情
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表达,才能入其境,通其情。从“孤”字你读出了什么?(孤单单的送别人,孤单单的帆船,孤单单的远行人……)一个“孤”字把诗人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孤孤单单的小船,孤孤单单的送别人,此时此刻,你觉得李白心里是什么滋味。(为老朋友旅途的担心而忧;为老朋友到风景如画的扬州而喜;为自己一个人孤单寂寞而愁……像草莓一样又酸又甜;像铁观音一样有甘有苦……)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321000)
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长卷、一段深沉的历史,更蕴藏着一种深远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两句送别诗。诗人李白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想象诗中的意境,品悟诗中的深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让古诗教学灵动飘逸、洒脱不羁。
一、感受落差,初悟诗意
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景色宜人,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谈天论地,游山玩水……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李白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他心情会怎样?在临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美景中离别更显不愿,在美事后离别更显不舍,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把孩子们的心引入古诗那深邃的意境中。
二、品读诗眼,感悟诗境
走进诗眼,别有洞天,犹如陶渊明寻找“桃花源”时发现的“山有小口”。“着一字,全盘皆活”。 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诗眼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一)探究实景——品“见”境
繁盛的时代、繁花的季节、繁闹的送行地点,诗人却说“唯见”,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李白此时会见到什么呢?(金碧辉煌的黄鹤楼;水天相接的江面以及长江两岸柳如烟,花似海,如织的游人;看到江中的船只来往如梭,远处的点点孤影……)然而,诗人却说“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为什么?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驰神凝目之中吗?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有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深情地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
(二)触摸心灵——悟“孤”情
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表达,才能入其境,通其情。从“孤”字你读出了什么?(孤单单的送别人,孤单单的帆船,孤单单的远行人……)一个“孤”字把诗人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孤孤单单的小船,孤孤单单的送别人,此时此刻,你觉得李白心里是什么滋味。(为老朋友旅途的担心而忧;为老朋友到风景如画的扬州而喜;为自己一个人孤单寂寞而愁……像草莓一样又酸又甜;像铁观音一样有甘有苦……)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