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之争”,充满了斯拉夫人的共同个性特征。两位当事的主角,竟是来自同一支古老的民族血脉。俄罗斯国家的“摇篮”是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建立于公元9世纪下半叶,是第聂伯河中游的东斯拉夫部落联合的果实。统一的古罗斯民族就这样形成了,后来在其基础上出现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如今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正是在1100多年前的基辅罗斯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比莫斯科还悠久。或许正是因此,每当俄罗斯端起斯拉夫人特有的强硬、不妥协,甚至带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的“臭架子”,乌克兰人往往以更为强硬、傲慢和毫不掩饰的正统优越感,极不客气地顶撞回去。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在独联体框架下,对俄罗斯老大“最不服气”,也是俄罗斯最无可奈何的,就是乌克兰!双方各自筹码在手——欧盟各国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而俄输欧天然气85%以上需要过境乌克兰的管道系统。
俄、乌间各种烈度的“天然气争斗”,实是“古已有之,今方甚烈”!早在1994年3月,因乌克兰拖欠6亿美元,梅德韦杰夫当时出任董事局主席的俄罗斯国家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便将每日天然气供应量从1.14亿立方米减少到6000万立方米。
进入新世纪,在时任总统普京的不懈努力之下,俄罗斯的国力有所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俄罗斯人民大国梦想的复苏确定了信心,促使俄罗斯更加步步为营地贯彻其“以能源影响力推动国家实力复苏”的战略,其对外运用“天然气权力”逐渐显得更富有条理,更得心应手。
2001年1月,因拖欠俄罗斯伊捷拉天然气公司6420万美元,乌克兰被中止供气。这起简单的经济合同纠纷很快得到解决,却为后来的“天然气武器”的使用积累了经验。
2006年7月5日,随着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联邦《天然气出口法》规定,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业务就全部由国有公司承担。自此,俄罗斯开启了以国有能源资本垄断天然气等战略能源资源、运营、出口贸易的新时代——俄罗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俄罗斯本国全部天然气出口的垄断地位。
同时,在数年间,俄罗斯还通过目的性极其明确的手段,有效地加强了对环里海——中亚各天然气产地国的气源控制。直到2007年之前,凭借前苏联构建的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输气管网的基础设施和地理方位上的垄断优势,俄罗斯向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买断”了大量气源,基本锁定了欧洲各国天然气市场的全部上游供应。
在这个大背景下,向中游的管道网络“宣战”,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2006年冬天、2008年冬天以及2009年冬天,圣诞节和元旦,分别成了普降大雪、气温骤降之下的欧洲各国的“梦魇之日”……
对于大部分欧洲民众来说,2006年的冬天显然比往年更为寒冷。在一场场的纷飞大雪中,由于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阀门“意外关闭”,欧洲各国的民众亲身体验了寒冬里“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日子。
然而,令他们难以想到的是,这种地狱般的体验,在未来的多年中,几乎每个圣诞节或新年元旦都会获得体验。
2006年的元旦,18个欧洲国家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寒战”——俄罗斯较早时提出的“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要求,并未得到乌克兰的积极响应和理性反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1月1日停止对乌克兰的输气。由于俄输欧的天然气中有80%需经乌克兰的管道输送,于是,欧洲各国显得更顾忌乌克兰的态度——担心天然气过境国采取报复行动阻止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因此,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各国,在俄气供应量锐减超30%时,便不再容忍,纷纷谴责和施压于俄罗斯,直到俄罗斯承诺“每日额外输送9500万立方米天然气经乌克兰到欧洲”,以恢复欧洲能源供应的总体稳定。
俄、乌“天然气之战”这次短兵相接,由于欧洲舆论一致地“拉偏架”,俄罗斯也不可能不服从民意。仅仅4天后,俄、乌边境供应欧洲的天然气阀门再次启动。“好在冰天雪地之下,它们还没有被冻住。”欧洲人心中悻悻地想到。
这一次的俄、乌“斗气”,在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压力之下,俄罗斯显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好处。而作为天然气能源运输的过境国,乌克兰意外地初尝胜果:天然气能源对管道的根本依赖,决定了作为管道过境国能够顺理成章地分享对“天然气能源核武器”的权力。这使之暗中高兴,气焰不免有所助长。
而俄罗斯也从这次看似“两分”的战果中,看出了几分“苗头”:
第一,“天然气武器”势必在最为寒冷的季节施用方最为有效。仅“断气”争端的4天,已导致欧洲各国每天的总经济损失达到1.5亿欧元!
第二,欧洲各国对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的能源依赖,远超过此前该地区的能源战略安全的评估。4天的“断供”,缺乏能源储备理念和设施建设的欧洲各国,便很快吃不住劲了——据称,奥地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法国等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均大幅下降,希腊、土耳其、马其顿等其他巴尔干地区国家甚至一度彻底“没气”了!
俄罗斯体会到,“能源武器”只要挥师得当,进退有度,师出有名,其杀伤力必然无比强大!
2008年2月,由于乌克兰没有按时结算供应的天然气费,以追讨“欠费”为借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再次提出欠费就停气!俄罗斯以“停止对乌克兰供气”相要挟,其实质上是敦促乌克兰在地区发展、能源合作以及经济贸易方面,放缓靠近欧洲的举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僵持了一个月后,乌克兰这个“欠账”大户再次因欠15亿美元招致“减半供气”的惩罚。
相应的,对于区域一体化始终首鼠两端,而对于区域集体安全过于自负的欧洲各国,再次面临“挨冻”的局面。不过,考虑到欧洲天然气用户的反响,俄罗斯这次仅仅象征性地降低了输乌气阀的压力,减少了对乌克兰“老赖”的天然气供应。欧洲的天然气用户遭受的“池鱼之殃”极为有限。 自2008年1月起,乌克兰开始通过瑞士俄乌能源公司获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这使对乌出口的天然气价提至179.5美元/千立方米,上涨幅度高达38%!
截至2008年2月,乌克兰已进口15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欠款近5亿美元。而同期,乌方逾期的天然气欠债已高达15亿美元!
2008年,对于俄罗斯而言,是深刻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年度。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迅速转轨,国际油气市场的迅速斩获,使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在迅速接近“2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指标。俄罗斯在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跃升到第八位。俄罗斯的经济快车,与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一同,行进在经济迅猛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宽轨上!
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的国力不断增强,美国、欧洲等外部制衡势力对其施压的企图也日渐凸显。在欧美的怂恿和支持下,俄罗斯南部邻近高加索地区安全局势迅速恶化。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违背了国际社会百多年来“奥运休战”的和平原则,借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机,悍然发动了对其境内的南奥塞梯共和国的军事占领。半个月以后,“俄格冲突”以俄罗斯方面全胜结束。
战事的发生,刺激着饱经战火的俄罗斯民族充满不安全感的脆弱神经,更敦促着俄罗斯人又一次拿起“能源武器”!这次,轮到俄罗斯出牌了,他们开始不客气了……
2009年1月1日,“元旦寒冷体验日”再次到来。
当日,俄罗斯以乌克兰截留俄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为由,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的供应。由于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主要从乌克兰过境,停止向乌克兰供气也就意味着停止向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5天以后的凌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都因乌克兰关闭了3条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饱受其害——甚于往年的暴风雪和严寒,席卷了欧洲18个国家,“天然气危机”则加速这种寒冷——在全面断气的18天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救援人员,在冰窖般的养老院、巷口、街头、近乎废弃的贫民窟里,陆续找到了十几具冻僵的尸体……
欧洲人在这个寒冬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冬天的严寒。
与2006年的俄、乌“斗气”相比,2009年的“元旦断气”持续时间更长,从俄罗斯对乌克兰断气算起,到实际全面恢复供应,前后达18天。如果说2006年持续了4天的“断气之厄”只是让欧洲各国打了个寒战,那2009年则是俄罗斯给予了欧洲,特别是那些能源来源单一、自身又不具备能源安全储备的中小国家的致命一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极为典型的“无妄之祸”,使欧洲国家痛定思痛,彻底反思了自身的能源集体安全战略。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天然气战争》 作者:崔民选 等)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在独联体框架下,对俄罗斯老大“最不服气”,也是俄罗斯最无可奈何的,就是乌克兰!双方各自筹码在手——欧盟各国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而俄输欧天然气85%以上需要过境乌克兰的管道系统。
俄、乌间各种烈度的“天然气争斗”,实是“古已有之,今方甚烈”!早在1994年3月,因乌克兰拖欠6亿美元,梅德韦杰夫当时出任董事局主席的俄罗斯国家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便将每日天然气供应量从1.14亿立方米减少到6000万立方米。
进入新世纪,在时任总统普京的不懈努力之下,俄罗斯的国力有所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俄罗斯人民大国梦想的复苏确定了信心,促使俄罗斯更加步步为营地贯彻其“以能源影响力推动国家实力复苏”的战略,其对外运用“天然气权力”逐渐显得更富有条理,更得心应手。
2001年1月,因拖欠俄罗斯伊捷拉天然气公司6420万美元,乌克兰被中止供气。这起简单的经济合同纠纷很快得到解决,却为后来的“天然气武器”的使用积累了经验。
2006年7月5日,随着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联邦《天然气出口法》规定,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业务就全部由国有公司承担。自此,俄罗斯开启了以国有能源资本垄断天然气等战略能源资源、运营、出口贸易的新时代——俄罗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俄罗斯本国全部天然气出口的垄断地位。
同时,在数年间,俄罗斯还通过目的性极其明确的手段,有效地加强了对环里海——中亚各天然气产地国的气源控制。直到2007年之前,凭借前苏联构建的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输气管网的基础设施和地理方位上的垄断优势,俄罗斯向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买断”了大量气源,基本锁定了欧洲各国天然气市场的全部上游供应。
在这个大背景下,向中游的管道网络“宣战”,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2006年冬天、2008年冬天以及2009年冬天,圣诞节和元旦,分别成了普降大雪、气温骤降之下的欧洲各国的“梦魇之日”……
对于大部分欧洲民众来说,2006年的冬天显然比往年更为寒冷。在一场场的纷飞大雪中,由于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阀门“意外关闭”,欧洲各国的民众亲身体验了寒冬里“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日子。
然而,令他们难以想到的是,这种地狱般的体验,在未来的多年中,几乎每个圣诞节或新年元旦都会获得体验。
2006年的元旦,18个欧洲国家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寒战”——俄罗斯较早时提出的“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要求,并未得到乌克兰的积极响应和理性反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1月1日停止对乌克兰的输气。由于俄输欧的天然气中有80%需经乌克兰的管道输送,于是,欧洲各国显得更顾忌乌克兰的态度——担心天然气过境国采取报复行动阻止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因此,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各国,在俄气供应量锐减超30%时,便不再容忍,纷纷谴责和施压于俄罗斯,直到俄罗斯承诺“每日额外输送9500万立方米天然气经乌克兰到欧洲”,以恢复欧洲能源供应的总体稳定。
俄、乌“天然气之战”这次短兵相接,由于欧洲舆论一致地“拉偏架”,俄罗斯也不可能不服从民意。仅仅4天后,俄、乌边境供应欧洲的天然气阀门再次启动。“好在冰天雪地之下,它们还没有被冻住。”欧洲人心中悻悻地想到。
这一次的俄、乌“斗气”,在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压力之下,俄罗斯显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好处。而作为天然气能源运输的过境国,乌克兰意外地初尝胜果:天然气能源对管道的根本依赖,决定了作为管道过境国能够顺理成章地分享对“天然气能源核武器”的权力。这使之暗中高兴,气焰不免有所助长。
而俄罗斯也从这次看似“两分”的战果中,看出了几分“苗头”:
第一,“天然气武器”势必在最为寒冷的季节施用方最为有效。仅“断气”争端的4天,已导致欧洲各国每天的总经济损失达到1.5亿欧元!
第二,欧洲各国对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的能源依赖,远超过此前该地区的能源战略安全的评估。4天的“断供”,缺乏能源储备理念和设施建设的欧洲各国,便很快吃不住劲了——据称,奥地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法国等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均大幅下降,希腊、土耳其、马其顿等其他巴尔干地区国家甚至一度彻底“没气”了!
俄罗斯体会到,“能源武器”只要挥师得当,进退有度,师出有名,其杀伤力必然无比强大!
2008年2月,由于乌克兰没有按时结算供应的天然气费,以追讨“欠费”为借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再次提出欠费就停气!俄罗斯以“停止对乌克兰供气”相要挟,其实质上是敦促乌克兰在地区发展、能源合作以及经济贸易方面,放缓靠近欧洲的举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僵持了一个月后,乌克兰这个“欠账”大户再次因欠15亿美元招致“减半供气”的惩罚。
相应的,对于区域一体化始终首鼠两端,而对于区域集体安全过于自负的欧洲各国,再次面临“挨冻”的局面。不过,考虑到欧洲天然气用户的反响,俄罗斯这次仅仅象征性地降低了输乌气阀的压力,减少了对乌克兰“老赖”的天然气供应。欧洲的天然气用户遭受的“池鱼之殃”极为有限。 自2008年1月起,乌克兰开始通过瑞士俄乌能源公司获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这使对乌出口的天然气价提至179.5美元/千立方米,上涨幅度高达38%!
截至2008年2月,乌克兰已进口15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欠款近5亿美元。而同期,乌方逾期的天然气欠债已高达15亿美元!
2008年,对于俄罗斯而言,是深刻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年度。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迅速转轨,国际油气市场的迅速斩获,使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在迅速接近“2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指标。俄罗斯在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跃升到第八位。俄罗斯的经济快车,与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一同,行进在经济迅猛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宽轨上!
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的国力不断增强,美国、欧洲等外部制衡势力对其施压的企图也日渐凸显。在欧美的怂恿和支持下,俄罗斯南部邻近高加索地区安全局势迅速恶化。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违背了国际社会百多年来“奥运休战”的和平原则,借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机,悍然发动了对其境内的南奥塞梯共和国的军事占领。半个月以后,“俄格冲突”以俄罗斯方面全胜结束。
战事的发生,刺激着饱经战火的俄罗斯民族充满不安全感的脆弱神经,更敦促着俄罗斯人又一次拿起“能源武器”!这次,轮到俄罗斯出牌了,他们开始不客气了……
2009年1月1日,“元旦寒冷体验日”再次到来。
当日,俄罗斯以乌克兰截留俄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为由,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的供应。由于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主要从乌克兰过境,停止向乌克兰供气也就意味着停止向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5天以后的凌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都因乌克兰关闭了3条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饱受其害——甚于往年的暴风雪和严寒,席卷了欧洲18个国家,“天然气危机”则加速这种寒冷——在全面断气的18天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救援人员,在冰窖般的养老院、巷口、街头、近乎废弃的贫民窟里,陆续找到了十几具冻僵的尸体……
欧洲人在这个寒冬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冬天的严寒。
与2006年的俄、乌“斗气”相比,2009年的“元旦断气”持续时间更长,从俄罗斯对乌克兰断气算起,到实际全面恢复供应,前后达18天。如果说2006年持续了4天的“断气之厄”只是让欧洲各国打了个寒战,那2009年则是俄罗斯给予了欧洲,特别是那些能源来源单一、自身又不具备能源安全储备的中小国家的致命一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极为典型的“无妄之祸”,使欧洲国家痛定思痛,彻底反思了自身的能源集体安全战略。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天然气战争》 作者:崔民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