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国农村流动人口非常频繁,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这些进城求发展的农民多数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孩子被留守在家里,或由年事已高的祖父母监管,或托付给亲戚照看,更有甚者由学生自己照顾自己。这样就使留守的学生处于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成长状态,脱离了正常的监管,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学生”成了学校“问题学生”的主要来源。如果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
下面是我对本镇两所中学、两所完小“留守学生”的调查数据。据调查统计,这四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2436人,其中“留守学生”有1264人,占学生总数的51.9%。这些超过半数的“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人数比例大
以我校初中九年级为例,七个班受调查人数总计353人,父亲或母亲或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87人,占学生总数的53%。
2、家庭教育真空大
夫妻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者往往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无法履行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使孩子处于一种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造成家庭教育管理出现很大一片空白。
3、存在问题多
“留守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理想;(2)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3)心理不健全;(4)学习动力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学习目标和理想;(5)道德缺失,言行出格。
当然,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也并非留守学生所特有,只不过在这几个方面他们表现得更为突出,所占人数比例更大。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是对末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教育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他们之中在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矫治,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
下面是我对柏祥镇初级中学的“留守学生”问题进行研究后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调查建档
该校德育办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手段对“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留守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教育。其内容具体分为:(1)不同类型“留守学生”的认定;(2)“留守学生”现状优劣的主客观原因;(3)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形式的记录;(4)落实帮教对象及经验交流。
2、对“留守学生”进行“五自”教育
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事实上,这类学生往往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学校或班级定期召开座谈会或个别交流,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勇气。
3、对“留守学生”开展“五个一”活动
具体内容是“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多挖掘“留守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进步。
4、对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
具体内容是要求外出务工经商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回家一次。
5、对教师提出“三心”教育要求
我们的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这类学生,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学生来源于不同背景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上还要善于用计,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6、成立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每年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对这部分学生家长进行特殊培训。
7、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二是全力提高心理教师的水平;三是针对“留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通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8、实行寄宿制教育
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近年来吸纳了很多这类学生住校,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他们的生活起居,行政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并有专任教师辅导学习,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
9、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学校把各种学生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教育转化“留守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其认识是否到位、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值得全社会共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下面是我对本镇两所中学、两所完小“留守学生”的调查数据。据调查统计,这四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2436人,其中“留守学生”有1264人,占学生总数的51.9%。这些超过半数的“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人数比例大
以我校初中九年级为例,七个班受调查人数总计353人,父亲或母亲或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87人,占学生总数的53%。
2、家庭教育真空大
夫妻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者往往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无法履行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使孩子处于一种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造成家庭教育管理出现很大一片空白。
3、存在问题多
“留守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理想;(2)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3)心理不健全;(4)学习动力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学习目标和理想;(5)道德缺失,言行出格。
当然,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也并非留守学生所特有,只不过在这几个方面他们表现得更为突出,所占人数比例更大。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是对末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教育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他们之中在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矫治,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
下面是我对柏祥镇初级中学的“留守学生”问题进行研究后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调查建档
该校德育办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手段对“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留守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教育。其内容具体分为:(1)不同类型“留守学生”的认定;(2)“留守学生”现状优劣的主客观原因;(3)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形式的记录;(4)落实帮教对象及经验交流。
2、对“留守学生”进行“五自”教育
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事实上,这类学生往往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学校或班级定期召开座谈会或个别交流,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勇气。
3、对“留守学生”开展“五个一”活动
具体内容是“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多挖掘“留守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进步。
4、对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
具体内容是要求外出务工经商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回家一次。
5、对教师提出“三心”教育要求
我们的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这类学生,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学生来源于不同背景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上还要善于用计,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6、成立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每年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对这部分学生家长进行特殊培训。
7、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二是全力提高心理教师的水平;三是针对“留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通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8、实行寄宿制教育
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近年来吸纳了很多这类学生住校,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他们的生活起居,行政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并有专任教师辅导学习,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
9、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学校把各种学生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教育转化“留守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其认识是否到位、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值得全社会共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