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对善的向往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天的教育对人成长的直观重要,而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教育的地方,理应成为学生心中既神圣又向往的地方。可是如今的很多学生在谈到的学校生活时,总是感觉缺少色调,难以使他们产生热情,甚至厌学、逃学,即使有愉快,最大的愉快也是和同学相处中获得的。在反思这一现象的同时,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回答一个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只有上大学而且上名牌大学才是成功的”这个意识在学校总是很有市场,许多学生只知道这一点,这种消极的价值取向,使那么多的课业成了累赘,压抑着、囚禁着他们,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由呼吸,没有了时间远眺晚霞,去坐着想想未来,或者跑出去兜一个圈子,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样教育下的很多的学生即使上了大学直至毕业了都不能真正懂得爱和回报社会。是我们, 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忽视了用适当的方式开启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文教育。“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杨叔子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的机械学大师认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理性情感,情感的核心是责任感,责任感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它们之间是有理性层次的深浅之分,但是,表现在具体的每一个人身上,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孔子讲“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使情感、责任感、价值取向三者融为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这也是人文教育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我们的现在的学校教育很多事情并不是围绕着启发学生的心智、良知展开的。
  教育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方法应有很好的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学校的生活离现实还是比较远,学生的生活层面和方式都比较单一,但是校园 外的流行音乐的嘈杂声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在冲击着校园,学生接受外来的信息更多,知识面更广,懂事更早,头脑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性越来越不易把握了,要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完全自由地接受教育,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学习与一切催人进步的事一样,是要付诸艰辛的,如同一个人走上坡路,肯定要有不适,要付出,但是繁复的操练,只为高分而设置的重复劳作显然并非学习的本意,学生不会因做大量的功课而累死,但他们的心灵会因此而枯竭,学习应该是带领人走向丰富、体面、明朗、幸福的,那是美丽灿烂的过程。作为教育的一线实践者,我们应体会学生的生存状态,珍视他们缺乏周全和周密却发自真实的心灵,成全、保护它,从应试的圈子绕出来。谁都不会希望学生成为功课样样精,却不会思考不会生活的人,健康、心灵充满阳光诚实的人是社会的最终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己任,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我是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真正踏入英语教学这一领域只有两年。两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难以支撑和丰富我的英语课堂教学。那我该如何丰富我的英语课堂教学呢?本人经过观察、拾掇、总结,再结合教学实践,悟出以下的一些做法。    用可爱的面孔接近学生     我第一年教的是三年级英语。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单纯、活泼、好奇的年龄阶段。记得我第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每个学生都坐得笔直的,眼睛看着我一动不动,略带些担忧和
期刊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基于竞争的理念造成的。适时制定促进校际合作的教育政策,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相应的“择校”现象也会逐步解决。  领导向员工下达工作任务:把一壶水加热到120℃。这位员工迅速把水放到煤气灶上,打开阀门,开始烧水。在标准条件下,水加热到100℃就开始沸腾了,水温不再上升。这位员工如何才能彻底完成任务?答案是创新!必须对烧水的方法和机制进行创新。
期刊
人本管理是现时代理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作为“人”的组织,有必要引用和构建人本管理理念。文章在分析人本管理科学内涵基础上,结合学校组织和时代特点,提出了学校运用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又是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的、基本的和本质的因素。因
期刊
数字的启示:教研探索  蓝田经验的起步,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叫白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积分制”的管理改革的一种尝试。  随后,他们时隐时现而又从未放弃过学校管理评价改革的实验。  在最近的五六年间,他们把尝试改革的一丝曙光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抹开,使实验逐步系列化、理性化、普遍化。  在全县比较庞大的教育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组数字:  在学校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学校实施管理评价等方
期刊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贫困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研究——以定西师专为例”(0619B-02)的阶段成果。    根据院校学科性质和服务对象,创建其办学特色,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师范院校要基于地域特殊环境和“师范性”特点,不断研究、改革、创新,走内涵发展、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秉承教师教育传统,突出“师范性”特点,根植陇中人文文化,面对贫困地区实际,
期刊
学习并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  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的主题又应该如何界定呢?教参上是这样来解析的:“作者重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安排的非常巧妙。……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  我对这段文字有两点质疑:文章的主题若是思乡怀人,那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是否有雕琢
期刊
克拉斯·范·维恩 莱顿大学/李文文(译)    教育虚拟环境在培养不同国家学校间的合作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展示了由四所意大利中学、三所荷兰中学共同营造的虚拟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中,学生们一起学习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该项目受以下三种观点的启发:把学习视为知识的建构、学习者共同体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式学习。这是一个名为欧洲大陆(Euroland)的虚拟世界,由几间“文化屋”组成。通过对文化屋建
期刊
各位教师,同志们:  大家好!在第24个教师节的喜庆日子里,出席高校教学名师奖表彰会,结识众多名师,十分高兴。借此机会,向获得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体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名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在高校设立“教学名师奖”,是党和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2003年以来开展的四届评选中评出教学名师400名,通过表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目前电影课也成为人们研究的亮点课题。人们对电影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电影课作为一种学科教材的一课或教学的辅助材料来研究,二是将电影课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课程来研究。随着本课题研究的发展,下面拟从第二个方面对电影课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对基于电影课程的内涵与意义分析    (一)三个概念的内涵的分析  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知识就是一种客观的知识,是外在于教师
期刊
在当前的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一种安全性的倾听,以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心理咨询思想视角,认为教师实施安全性倾听,应遵循以下原则:共情的原则、积极关注的原则、尊重和温暖的原则、真诚可信的原则;实施的形式:非判断式倾听、支持式倾听、完全式倾听;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不同的学生被倾听的安全感知有差异、需要倾向于中性的态度、教师需要倾听自己、安全与恐惧都是需要的。    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