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本管理是现时代理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作为“人”的组织,有必要引用和构建人本管理理念。文章在分析人本管理科学内涵基础上,结合学校组织和时代特点,提出了学校运用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又是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的、基本的和本质的因素。因此,学校管理工作也应当以“人”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构建人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人本管理”的科学内涵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是管理者把管理实践与人性需要有机结合,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的方式,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通过对人性需要的满足来调动被管理者的主动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理念。具体地说,人本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把人当作“人”去看待,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为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条件。人本管理与其他的一些管理理念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人本管理强调人性满足的需要,管理以达成和推进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目标,而且之中满足是以多方面的需要为限度的;
2、强调尊重、理解和关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通过内心激励调动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过程,通过管理过程中主体间的理解与交往达成管理的和谐统一,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模式。
3、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修养,要求管理者以礼待人、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影响被管理者。
4、注重组织成员的发展与提高。人本管理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被管理者的素质,而不是通过无节制的限制来实现组织目标,与科学管理而言,它更强调人性关怀。
学校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管理理念最早是在工业企业管理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作为“人”的组织,更需要确立和运用管理理念。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社会的竞争已不再是依靠土地、资本的多寡,而是靠知识的生产、积累、交换和消费,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依靠的是机器大生产,需要通过严格的规则、严密的组织来实现管理的话,知识经济时代依靠的则是知识、技术与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2、学校组织特点的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是“人”的组织。“学校是人”,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又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没有人也就没有学校;“学校为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学校又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靠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全员经营”。学校组织是“人”的组织这一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实行人本管理。
3、教师职业心理特征的需要
教师的工作与其他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有许多类似之处,也存在着特殊性。比较而言,从教师职业心理的特点考虑,学校也应采取人本管理。首先就教师工作特点而言,教师除完成课堂的教学工作外,备课、批改作业、教研科研等都很难在“八小时”内在特定的办公地点完成。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他们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很难用标准化的程序实现管理。其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具有喜欢劝服、讨厌压服的心理;“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又促使他们能自觉地严于律己,渴求尊重。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领导的监视和严格的规章是他们所不希望的。第三,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他们对精神的满足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如果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发发牢骚但能照常工作,但若精神上得不到满足,那就可能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时刻体现出对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和人格上的尊重。人本管理不愧为最佳选择。
学校实行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21世纪的学校管理工作只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才能,实行科学的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工作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1、科学进行人性假设,充分满足教师需求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其管理对象的需求结构的一种假设性认识。它是管理的思想基础。“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有着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性行为的假定”。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必然会带来不同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例如,“经济人”假设就把人的一切行为看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己之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相应的,在管理社会必然是“胡萝卜加大棒”。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基于“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认识,之中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除了获得物质满足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他们希望与同事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通过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学校中教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自我实现的意识很强;他们长期受到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熏陶,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时,也注重集体荣誉,乐于奉献,愿意为理想献身;他们关心物质上的满足,但对精神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往往超于对物质的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有效管理过程中,应在努力满足教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其精神需要的满足,即重视教职工的精神待遇:主要指教职工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和被认可、受重视、被尊重的程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等。
2、尊重和理解人,构建交往互动的人际关系模式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只有尊重人才会重视人,理解人才会发展人、使用人。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性,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政治上信任教师。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催化剂。得到领导的信任,教师往往就会放开手脚发挥自己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效劳。第二,业务上尊重教师。尊重专家、教师的意见,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的“自由度”,使教师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第三,生活上关心教师。往往领导者的一句问寒问暖的话能在教师心中形成一种感激、报恩之情,能起到极大的感化作用。因此,是实际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应多一点接触,少一些疏远;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淡,使教职工能真正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竭其所能为学校组织服务。第四,一视同仁,给教职工心理上以公平感。教职工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长幼、性格各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管理者应将心比心,一视同仁。在评价时,切忌极端的两种逻辑语言,避免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的评价,更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调动广大人员的积极性。第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一部分志趣相投的师生在日常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典范,对组织成员影响很大。管理者应善于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培养良好的有利于正式组织功效的人际氛围。
学校管理中,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尊重,最终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使得管理者、被管理者两极主体共同作用于管理中介而构成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模式。在这个关系中,管理者作为主体通过管理中介与作为客体的被管理者发生作用,被管理者同时又是主体,通过管理中介与作为客体的管理者发生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是主体,也是客体,被管理者是客体也是主体,他们共同作用于被管理的事物、信息、时间、空间等中介。
3、发动师生参与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与管理是指让普通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讨论或决策,使下属能明了或容易接受组织的目标或决策,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目标的承诺,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效力。在学校管理中,师生员工不是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是具有强烈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主体,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如果只有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师生员工的主动配合,管理是十分脆弱的。所以,人本理念的学校管理中,就主张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活动,使他们与学校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一,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他们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人翁感的形成,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共同努力。第二,师生员工审议学校工作,对干部实行监督,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参加讨论决策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从而形成相互推动的力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第三,师生参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由于群众参与,扩大了参与层面,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避免“一言堂”带来的局限性。
在实际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师生员工的参与作用,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联系群众,增强与群众共事的观念。二要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民主意识,增强办事透明度,能公开的全部公开,即使工作中的失误也让教职工知道,取得群众的谅解。三是建立议事规程,明确哪些事应由哪些人研究决定,哪些事由谁处理,实行集体领导,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分工负责。
4、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人员素质
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学校管理中,努力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也是有效实行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成效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素质。“众星拱月”的效果必须从自身修养做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的德行礼品,要善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仅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更应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楷模。同时,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发现、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且要善于培养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无止境的教育过程,有效的人本管理应努力为教职工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和环境,构建学习型的学校组织。学习型组织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学校组织。从属于人本管理理念,也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机制表现为:(1)终身学习。学校的终身学习一方面体现为每一位员工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也体现为学校教育旨在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全员学习。在一个学习型学校组织中,任何人无一例外地都应成为学习者;(3)全程学习。指学习应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4)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从根本上讲是组织学习,是团队学习,而不是个体学习,所有的人都在学习,也就是团队学习形成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的问题。众所周知,教师的劳动是个体性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于学校组织共同价值的游离。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赋予教师学习以群众意义,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共同的目标。
总之,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适合学校组织特点的需求,已成为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必然选择。
学校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又是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的、基本的和本质的因素。因此,学校管理工作也应当以“人”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构建人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人本管理”的科学内涵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是管理者把管理实践与人性需要有机结合,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的方式,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通过对人性需要的满足来调动被管理者的主动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理念。具体地说,人本管理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把人当作“人”去看待,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为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条件。人本管理与其他的一些管理理念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人本管理强调人性满足的需要,管理以达成和推进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目标,而且之中满足是以多方面的需要为限度的;
2、强调尊重、理解和关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通过内心激励调动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过程,通过管理过程中主体间的理解与交往达成管理的和谐统一,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模式。
3、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修养,要求管理者以礼待人、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影响被管理者。
4、注重组织成员的发展与提高。人本管理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被管理者的素质,而不是通过无节制的限制来实现组织目标,与科学管理而言,它更强调人性关怀。
学校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管理理念最早是在工业企业管理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作为“人”的组织,更需要确立和运用管理理念。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社会的竞争已不再是依靠土地、资本的多寡,而是靠知识的生产、积累、交换和消费,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依靠的是机器大生产,需要通过严格的规则、严密的组织来实现管理的话,知识经济时代依靠的则是知识、技术与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2、学校组织特点的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是“人”的组织。“学校是人”,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又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没有人也就没有学校;“学校为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学校又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靠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全员经营”。学校组织是“人”的组织这一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实行人本管理。
3、教师职业心理特征的需要
教师的工作与其他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有许多类似之处,也存在着特殊性。比较而言,从教师职业心理的特点考虑,学校也应采取人本管理。首先就教师工作特点而言,教师除完成课堂的教学工作外,备课、批改作业、教研科研等都很难在“八小时”内在特定的办公地点完成。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他们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很难用标准化的程序实现管理。其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具有喜欢劝服、讨厌压服的心理;“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又促使他们能自觉地严于律己,渴求尊重。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领导的监视和严格的规章是他们所不希望的。第三,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他们对精神的满足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如果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发发牢骚但能照常工作,但若精神上得不到满足,那就可能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时刻体现出对教师精神上的满足和人格上的尊重。人本管理不愧为最佳选择。
学校实行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21世纪的学校管理工作只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才能,实行科学的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工作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1、科学进行人性假设,充分满足教师需求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其管理对象的需求结构的一种假设性认识。它是管理的思想基础。“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有着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性行为的假定”。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必然会带来不同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例如,“经济人”假设就把人的一切行为看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己之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相应的,在管理社会必然是“胡萝卜加大棒”。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基于“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认识,之中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除了获得物质满足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他们希望与同事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通过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学校中教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自我实现的意识很强;他们长期受到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熏陶,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时,也注重集体荣誉,乐于奉献,愿意为理想献身;他们关心物质上的满足,但对精神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往往超于对物质的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有效管理过程中,应在努力满足教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其精神需要的满足,即重视教职工的精神待遇:主要指教职工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和被认可、受重视、被尊重的程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等。
2、尊重和理解人,构建交往互动的人际关系模式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只有尊重人才会重视人,理解人才会发展人、使用人。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性,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政治上信任教师。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催化剂。得到领导的信任,教师往往就会放开手脚发挥自己来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效劳。第二,业务上尊重教师。尊重专家、教师的意见,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的“自由度”,使教师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第三,生活上关心教师。往往领导者的一句问寒问暖的话能在教师心中形成一种感激、报恩之情,能起到极大的感化作用。因此,是实际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应多一点接触,少一些疏远;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淡,使教职工能真正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竭其所能为学校组织服务。第四,一视同仁,给教职工心理上以公平感。教职工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长幼、性格各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管理者应将心比心,一视同仁。在评价时,切忌极端的两种逻辑语言,避免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的评价,更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调动广大人员的积极性。第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一部分志趣相投的师生在日常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典范,对组织成员影响很大。管理者应善于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培养良好的有利于正式组织功效的人际氛围。
学校管理中,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尊重,最终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使得管理者、被管理者两极主体共同作用于管理中介而构成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模式。在这个关系中,管理者作为主体通过管理中介与作为客体的被管理者发生作用,被管理者同时又是主体,通过管理中介与作为客体的管理者发生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是主体,也是客体,被管理者是客体也是主体,他们共同作用于被管理的事物、信息、时间、空间等中介。
3、发动师生参与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与管理是指让普通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讨论或决策,使下属能明了或容易接受组织的目标或决策,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目标的承诺,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效力。在学校管理中,师生员工不是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是具有强烈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主体,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如果只有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师生员工的主动配合,管理是十分脆弱的。所以,人本理念的学校管理中,就主张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活动,使他们与学校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一,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他们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人翁感的形成,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共同努力。第二,师生员工审议学校工作,对干部实行监督,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参加讨论决策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从而形成相互推动的力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第三,师生参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由于群众参与,扩大了参与层面,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避免“一言堂”带来的局限性。
在实际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师生员工的参与作用,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联系群众,增强与群众共事的观念。二要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民主意识,增强办事透明度,能公开的全部公开,即使工作中的失误也让教职工知道,取得群众的谅解。三是建立议事规程,明确哪些事应由哪些人研究决定,哪些事由谁处理,实行集体领导,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分工负责。
4、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人员素质
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学校管理中,努力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也是有效实行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成效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素质。“众星拱月”的效果必须从自身修养做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的德行礼品,要善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仅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更应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楷模。同时,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发现、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且要善于培养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无止境的教育过程,有效的人本管理应努力为教职工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和环境,构建学习型的学校组织。学习型组织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学校组织。从属于人本管理理念,也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机制表现为:(1)终身学习。学校的终身学习一方面体现为每一位员工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也体现为学校教育旨在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全员学习。在一个学习型学校组织中,任何人无一例外地都应成为学习者;(3)全程学习。指学习应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4)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从根本上讲是组织学习,是团队学习,而不是个体学习,所有的人都在学习,也就是团队学习形成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的问题。众所周知,教师的劳动是个体性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于学校组织共同价值的游离。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赋予教师学习以群众意义,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共同的目标。
总之,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适合学校组织特点的需求,已成为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