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滴深沉又纯洁的泪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并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
  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的主题又应该如何界定呢?教参上是这样来解析的:“作者重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安排的非常巧妙。……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
  我对这段文字有两点质疑:文章的主题若是思乡怀人,那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是否有雕琢之嫌呢?文章用近500字的篇幅只是作为主题的引子,这种导引还能算是“自然”引出的吗?文章只有两个自然段接近二百字的篇幅写到了返乡探亲,骨肉团聚。而据此就能说明文章的主题是思乡怀人吗?
  根据这两点质疑,我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得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琦君是深具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家,因此,看到了“泪珠与珍珠”这样的题目,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诗中“明月,珍珠,泪珠”三个意象玲珑剔透,相映生辉,那么,泪珠,何时能像明月一样的皎洁,能像珍珠一样的高贵呢?眼泪,是人生百般体验的浓缩,但不同的年龄阶段,眼泪的内涵和轻重也是不同的。童年的泪,是稚嫩而又轻飘的。但是,当人生的苦难一一亲历,眼泪的内涵便渐渐的变的复杂而又厚重起来。因此,泪珠,只能代表人类对生命的一种体验。赋予泪珠以纯洁高贵的内涵,便是升华生命体验的过程。那么,文章的结构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女时期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品读眼泪。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在忧患备尝的人生中品读眼泪。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用观音与基督的信徒的眼泪,来描述生命的最崇高的境界,这也是人类生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作者引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里,作者把人生与忧患并提,并且说,自己那时的少女情怀,并不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可见,那时的作者,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文学句子的美触动了她那时敏感的少女情怀,因此萌生了对未来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的憧憬。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引冰心散文中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良心经过泪水的浸润,像雨洗过的青山一样。它启发我们,生命的体验应该追求清新鲜活,真切生动。人的良心不能在麻木中死灭,泪水有时便是滋润生命的春雨,它能赋予生命以蓬勃的生机。
  第三层即第三四自然段,这里作者引用了白居易和杜甫的诗。白诗中,“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说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体验的真切 ,忧愁是无法通过外在力量来销除的。而杜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更强烈的触动了作者的少女情怀。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醒,认识到杜诗中抒发的是一種老泪横流的哀伤。
  但以上对于泪珠的体验,仅限于在文学作品中。是文学作品中描述眼泪的诗句触动了作者纤细敏感的少女情怀。作者此时还未在人生中一一亲历。所以作者用这样的话来承上启下:“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可是,饱经忧患的作家,回首人生,已经没有了痛彻心肺的感觉。因此,一段段本该大书特书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都变的轻描淡写起来。作者先写到了返乡探亲,在这段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凝望大陆的眼光。那几十年的深情凝望,可谓“眼枯见骨”了。接着,作者写到了为人妻,为人母,常常为冥顽不灵的儿子而掉泪。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可见,为爱而流的泪水是崇高而又神圣的,它能排除世俗的扰攘,还心灵以清明的境界。所以,作母亲的经历,无疑是生命情感的升华。
  接着作者又赋予泪珠以诗意的想象。作者想象泪珠像“玫瑰花瓣上的露珠”,这玲珑剔透的物象又赋予了泪珠以诗意的美。但露珠纯洁而又脆弱,而珍珠纯洁而又高贵。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可见生命在奋斗的历程中是多么的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眼泪呢!”这段议论启示我们,生命只有在艰辛的奋斗的历程中,才能获得珍珠般的纯洁和高贵。这时,生命的体验又在奋斗中升华了,此时的泪珠,已是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最后,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两幅场景,一是流泪的观音,一是基督徒祈祷的情景。东西方的宗教为我们描述了最崇高伟大的生命境界。观音的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慈悲的心怀已使生命走出了一己的忧患。作者描写了基督徒涕泪交流的情景,说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高贵的。接着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开篇引过的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基督信徒因感恩而获得了谦卑,而心灵又因谦卑而高贵。这也许就是凡俗之人最为清明的人生境界吧。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这是一篇抒写生命体验的文章,作者用她饱经忧患的经历升华了她的生命体验,化泪珠为珍珠。因此,忧患和痛苦成就了她的纯洁和高贵,作者收获了一份最为纯洁真挚的生命体验,并不断的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其他文献
地方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的设置、规划,方案的编制,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组织与呈现,还包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但地方课程开发有这样几个主要问题应引起更多的关注:一是开发的主体问题,即由谁来开发;二是开发的程序和模式问题,即怎样开发;三是开发的内容,即开发什么。    何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课程作出界定,但具有本质意义的维度应是考量开发的主体,即由谁来开发,因
期刊
教育部《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该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在与新课程
期刊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入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浪漫之激情,既有气势洁翰,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性格非常独特,旷世少有。与一般盛唐士人相比,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他不愿走科举仕入之途,他想像古代策士那样,“编干诸侯
期刊
据了解,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实验中学过去连续七年中考招生成绩名列全县榜首。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焦作市示范性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焦作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明星学校”、“河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基地”、“教育部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与研究项目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博爱县实验中学如何取得了如此显赫的成就?它有哪些值得同行借鉴的教育和管理高招?本刊特约记者为此
期刊
本文从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指出当前教师培训模式发生变革,随之培训管理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培训管理从现代管理理论来看,教师培训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传递、贮存、加工、维护和使用。后续管理就是强调对信息加工、维护和使用的过程,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加强后续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实施多项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各类专业教师
期刊
我是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真正踏入英语教学这一领域只有两年。两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难以支撑和丰富我的英语课堂教学。那我该如何丰富我的英语课堂教学呢?本人经过观察、拾掇、总结,再结合教学实践,悟出以下的一些做法。    用可爱的面孔接近学生     我第一年教的是三年级英语。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单纯、活泼、好奇的年龄阶段。记得我第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每个学生都坐得笔直的,眼睛看着我一动不动,略带些担忧和
期刊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基于竞争的理念造成的。适时制定促进校际合作的教育政策,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相应的“择校”现象也会逐步解决。  领导向员工下达工作任务:把一壶水加热到120℃。这位员工迅速把水放到煤气灶上,打开阀门,开始烧水。在标准条件下,水加热到100℃就开始沸腾了,水温不再上升。这位员工如何才能彻底完成任务?答案是创新!必须对烧水的方法和机制进行创新。
期刊
人本管理是现时代理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作为“人”的组织,有必要引用和构建人本管理理念。文章在分析人本管理科学内涵基础上,结合学校组织和时代特点,提出了学校运用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又是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的、基本的和本质的因素。因
期刊
数字的启示:教研探索  蓝田经验的起步,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叫白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积分制”的管理改革的一种尝试。  随后,他们时隐时现而又从未放弃过学校管理评价改革的实验。  在最近的五六年间,他们把尝试改革的一丝曙光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抹开,使实验逐步系列化、理性化、普遍化。  在全县比较庞大的教育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组数字:  在学校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学校实施管理评价等方
期刊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贫困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研究——以定西师专为例”(0619B-02)的阶段成果。    根据院校学科性质和服务对象,创建其办学特色,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师范院校要基于地域特殊环境和“师范性”特点,不断研究、改革、创新,走内涵发展、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秉承教师教育传统,突出“师范性”特点,根植陇中人文文化,面对贫困地区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