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道终于越过以色列防线,巴勒斯坦人就将地道向地面上挖去,直到某个事先约定的地点。地道尽头装有活板门,推开板门,就可与对面交易军火的埃及人见面。
巴勒斯坦政府正在推行“以枪支换工作”计划,和平收缴武装人员枪支;以色列同时准备回收犹太人定居者武器。解除内部武装,控制内部局势,成为巴以迈向和平的共同起点。
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枪支从何而来?收缴枪支又如何能起到稳定内部的作用?
地下运枪20载
背负“非法武装”标记,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或者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激进组织,当然不可能得到巴勒斯坦政府的援助,从“敌人”以色列士兵手中缴械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那么,巴激进组织动辄使用的上百公斤炸药,从AK-47到M16的枪支、“喀秋莎”火箭又来自何处?以色列强势打压之下,巴激进组织的武器实在“来之不易”。
“地下运枪”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南部拉法省和埃及交界处已经延续20多年。以色列军队不间断地打击地道,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也锲而不舍地继续挖洞。
巴勒斯坦地道“大师”们往往在拉法某户人家的地下室或卫生间选定入口,掘出一口直上直下的竖井。从竖井钻下去,挖通地道,就能从地下越过高高的隔离墙和以色列岗楼。
最初挖开的是沙土层,再往下挖两三米,就遇到坚硬的石灰岩。有时挖着挖着,可能遭遇以色列军队沿着边界挖开的深沟,于是,巴勒斯坦人开始挖掘更深的地道。地面上留一个人望风,另一个人负责清运挖出的泥土。地下,工人借助手电筒的光亮,用小铲子和短柄镐挖土劈石,用木板支撑不十分稳固的地段。有时,他们还把地道顶修成可以承重的拱形。比较“成功”的地道约70厘米高,60厘米宽,可容两个人在里面错身,普通地道只允许一个人爬行通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挖一条地道需要多少工时很难量化。有时,他们还因塌方丧命。
当地道终于越过以色列防线,巴勒斯坦人就将地道向地面上挖去,直到某个事先约定的地点。地道尽头装有活板门,推开板门,就可与对方交易军火的埃及人见面。
为了破坏地下军火通道,以色列经常对整个拉法省展开地毯式搜索,当地民居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怀疑公路上可能有巴勒斯坦人埋设的地雷,以色列士兵就直接从巴勒斯坦人居住的房子里开道。假设以色列军队怀疑某栋巴勒斯坦人住宅下面有地道,以色列推土机不走大路,而是从可疑住宅前面的房屋一幢一幢推过去。
为了寻找几条通道,以军不惜摧毁1000多所巴勒斯坦人住房。如果无法确定地道位置,他们就挖一口深深的竖井,塞满炸药后引爆,制造“人工小地震”,以此震塌地道。一场搜索过后,拉法的景象犹如地震现场。
开辟海上通道
火树银花,闪耀夜空。这样的场面不是烟花表演,而是以色列军舰向海面上的木桶发射炮弹。
漂浮在海面上的十多只木桶看来没什么特别,然而中弹之后的强烈爆炸足以证明:桶内暗藏军火!
除了地下通道,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近年来还开辟了“海上航线”。半人高的木桶以夜色为掩护,随地中海波涛漂至加沙岸边,等待有人来取。
开挖地下通道可谓难度大、耗时长,一旦遭以色列摧毁,前功尽弃。相比之下,海上军火贸易立竿见影,但成功率更低。因为加沙地带地中海海面早已被以色列军舰控制,一举一动都难逃监控。
另外,巴勒斯坦民间中流传着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巴武装人员竟从加沙犹太人定居者手中购枪!根据以色列政策,成年男性定居者可随身携带武器,大型定居点由军队守卫,外围筑有防御工事,小型和孤立的定居点可以建立自卫队,并自行筹款购买武器。
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巴勒斯坦人从以色列与加沙地带交界处的军火黑市购枪却时有报道。看似生死对头,唇齿相依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发生任何“交易”的可能。
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手中五花八门的武器不同,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几乎全部使用AK-47半自动步枪。根据1993年巴以《奥斯陆协议》建立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有兵力3万左右。但是,同样根据《奥斯陆协议》,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维持内部秩序,不能同以色列交手——实际上,以其实力对阵以色列军队,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过去4年多起流血冲突中,虽然办公室、训练场所等建筑遭到以色列毁灭性打击,但巴安全部队始终“按兵不动”,没有正面交火,客观上保全了这支队伍。
然而,在收缴内部武装的问题上,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扮演了尴尬而又重要的角色。
“工作换枪支”
2003年6月,巴以正式启动美国主导的“路线图”计划。解除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武装,成为这项计划规定的巴勒斯坦政府应尽义务之一。
然而,时任巴勒斯坦总理的阿巴斯刚一宣布接受“路线图”计划,立即遭到巴激进组织强烈反弹。哈马斯等持枪上街、武装游行,显示其决不交枪的决心。
2003年8月,阿巴斯下令查封地下通道。巴安全部队在拉法采取突击行动,捣毁三条用于走私武器的通道,每条长约200米。安全部队遭到当地居民围攻,因为通过地道运来的,不仅仅是枪支,更有以色列封锁之下居民很难买到的奶酪、香烟、茶叶等生活品。
阿巴斯不敢强行收缴枪支,以色列方面又表示不满。阿巴斯政府最终倒台,也正是与两头受气、难以作为有关。
“工作换枪支”的计划并不新鲜。曾经在阿巴斯内阁中担任安全事务部长的达赫兰一年前就提出过“美元换枪支”计划。以每杆枪2000美元的价格,换取武装人员手中的武器。然而,计划推行当时,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对立情绪高涨,个别人纵然有心换枪,也怕遭到“叛徒”的骂名。达赫兰的计划在无声无息中作废。
而今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强硬派领导人纷纷遭到以色列“定点清除”,组织实力大不如前;其经济来源又遭美国切断,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此时,阿巴斯将达赫兰先前的“美元换枪支”计划重新包装,推出“工作换枪支”,正是时候。
生存空间日益狭隘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屈服于眼前局势,不得不向政府妥协,接受停火协议。然而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日后蓄积能力,反戈一击?阿巴斯收缴枪支的举动,正是从长远考虑,对激进组织实施由下至上的瓦解。
失去经济来源,手中无枪的巴勒斯坦组织,大多数成员又成了“工作换枪支”的受益者,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然无力、恐怕也无心,再跟政府作对。即使日后有激进组织头目决心东山再起,也很难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