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就目前我市中学课外活动的现状,作了一些调查,并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对如何抓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外业余锻炼管理网络引导场地器材
一、前言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是面向学生进行体能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组织教法最灵活、趣味性最强的体育活动。然而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少活动,目前形势却不容乐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采用讨论法,最后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南宁市部分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理性认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而学生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如把这点时间用于看书,做作业或做其他事情。
2.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见表)
南宁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表
列入课程表 付诸行动 有体育教师组织 班主任参与 领导管理 学生活动率
65.5% 35.8% 18.9% 17.5% 12.8% 45.7%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市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散乱,活动效果差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具体的活动计划。
3.学生体育基础差,体质弱,不愿参加体育锻炼。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没有认真上好体育课,不注意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差,怕脏、怕累也是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没有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的事情,而忽视了班主任、体育骨干、学生会等力量的作用。学校主管领导对活动各阶段任务的动态分析和调控,也做得比较差。更有甚者,只挂个名,根本就不做工作,不管不问,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考评措施,没有把工作的成绩列为教师考评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削弱了管理导向的作用。
5.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参加锻炼需要活动的场地和器材。据调查我市52. 9%的学校没有田径场,绝大部分学校有2-4个排球场,跑道也不规则,大部分是水泥路,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活动的场地。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体育锻炼的作用,努力完成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巩固体育课所学的项目,培养学生团结、进取、拼搏的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是难有立足之地。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对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参加各种激烈的竞争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体育骨干。 每班选出2-3名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能及时地传达体育组的活动,然后通过他们对全班同学培训,就可以推动整活动的普及。
3.精心组织,活动有序。 选择开放性、多样性、自由性强、能充分展示中学生青春活动的项目,如游戏、健美操、踢毽子、拔河、跳绳、打篮球、足球或自编自创的内容等。要求人人参加,只要达到锻炼目的就行,地点可以是学校的任意场地。
4.配备班级体育用品。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一些必备体育器材,费用由班会费支出,体育委员和班长保管,器材专门用课外活动。
5.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课外体育活动参加人数多,工作量大,仅靠个别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搞的,因此,需建立有效领导参加的部分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网络,加强管理效能。
6.建立合理、科学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的过程、活动效果制定出明确的质量目标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以此作为班级课外活动质量检查、分析和评价的依据。同时,把课外活动工作列为班主任岗位责任制,以及评选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及先进班级的条件之一,增强师生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影响活动质量的有关因素可实行有效控制。
7.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 根据活动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考评。借此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由体育组教师、值周老师、值周的学生干部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组对各班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的名次进行评价,对各班学生达标情况进行统计。把这些评比结果利用黑板报或广播形式进行公布,并在期末对各班课外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行表彰和奖励。
8.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活动条件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是阻碍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大声呼吁:社会各层请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要占用学生的有限活动场地。学校管理者应加大体育场地的投资,改善活动条件,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结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好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尽快改变体育教育的薄弱现状,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使我们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实用中小学校长工作方法大典.人民出版社[M].1993.
【关键词】课外业余锻炼管理网络引导场地器材
一、前言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是面向学生进行体能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组织教法最灵活、趣味性最强的体育活动。然而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少活动,目前形势却不容乐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采用讨论法,最后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南宁市部分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理性认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而学生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如把这点时间用于看书,做作业或做其他事情。
2.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见表)
南宁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表
列入课程表 付诸行动 有体育教师组织 班主任参与 领导管理 学生活动率
65.5% 35.8% 18.9% 17.5% 12.8% 45.7%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市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散乱,活动效果差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具体的活动计划。
3.学生体育基础差,体质弱,不愿参加体育锻炼。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没有认真上好体育课,不注意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差,怕脏、怕累也是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没有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的事情,而忽视了班主任、体育骨干、学生会等力量的作用。学校主管领导对活动各阶段任务的动态分析和调控,也做得比较差。更有甚者,只挂个名,根本就不做工作,不管不问,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考评措施,没有把工作的成绩列为教师考评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削弱了管理导向的作用。
5.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参加锻炼需要活动的场地和器材。据调查我市52. 9%的学校没有田径场,绝大部分学校有2-4个排球场,跑道也不规则,大部分是水泥路,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活动的场地。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体育锻炼的作用,努力完成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巩固体育课所学的项目,培养学生团结、进取、拼搏的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是难有立足之地。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对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参加各种激烈的竞争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体育骨干。 每班选出2-3名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能及时地传达体育组的活动,然后通过他们对全班同学培训,就可以推动整活动的普及。
3.精心组织,活动有序。 选择开放性、多样性、自由性强、能充分展示中学生青春活动的项目,如游戏、健美操、踢毽子、拔河、跳绳、打篮球、足球或自编自创的内容等。要求人人参加,只要达到锻炼目的就行,地点可以是学校的任意场地。
4.配备班级体育用品。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一些必备体育器材,费用由班会费支出,体育委员和班长保管,器材专门用课外活动。
5.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课外体育活动参加人数多,工作量大,仅靠个别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搞的,因此,需建立有效领导参加的部分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网络,加强管理效能。
6.建立合理、科学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的过程、活动效果制定出明确的质量目标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以此作为班级课外活动质量检查、分析和评价的依据。同时,把课外活动工作列为班主任岗位责任制,以及评选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及先进班级的条件之一,增强师生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影响活动质量的有关因素可实行有效控制。
7.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 根据活动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考评。借此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由体育组教师、值周老师、值周的学生干部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组对各班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的名次进行评价,对各班学生达标情况进行统计。把这些评比结果利用黑板报或广播形式进行公布,并在期末对各班课外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行表彰和奖励。
8.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活动条件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是阻碍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大声呼吁:社会各层请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要占用学生的有限活动场地。学校管理者应加大体育场地的投资,改善活动条件,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结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好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尽快改变体育教育的薄弱现状,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使我们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实用中小学校长工作方法大典.人民出版社[M].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