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极其优秀的教师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小学工作,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师教育关注综合素质与艺体技能、重视学科知识与全科培养、以见实习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中师毕业的优秀一线教师以深厚的知识素养积淀为基底,以不断探究学习新思想为支撑,以把握时机、打破陈规为突破,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个人独特教学理念。中师教育培养了中师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终身学习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发展基础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中师教育;教育教学创新;口述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极其优秀的教师从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毕业,进入小学工作,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今,部分中师生已经成长为优秀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个人独特教学理念。是什么推动着他们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他们的教育教学创新与中师教育存在何种关系?基于此,本项目针对三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毕业的优秀一线教师展开口述史研究,梳理分析中师教育对优秀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
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教育的特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师教育成为许多优秀农村学生进入城市,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渠道。在培养人才上,中师教育展现出综合素养、教学技能、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特征。
(一)三字一话,能歌善舞:关注综合素质与艺体技能
中师教育不仅仅关注师范生学业成绩,还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艺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中师生需在“三字一话”上勤下功夫。特级教师W老师提及,中师十分重视师范生普通话水平,设有《语文基础知识》课程,并组织普通话达标、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而三笔字作为师范生基本功,其中毛笔字最受重视。W老师回忆,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天中午都要练习毛笔字。另一方面,中师生的艺体技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培养。中师毕业的某小学校长Y老师指出,体育、美术和音乐在中师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舞蹈等均有涉猎。
(二)普遍通用,全科培养:重视学科知识与全科培养
在学科培养上,中师教育采用“一专多能”的全科培养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采用“普通师范”的培养模式,培养普遍通用的师资人才,毕业后根据岗位需求从事全科教学工作。W老师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区分专业方向,需要学习并且会教所有的小学科目。
(三)专业精神,强调实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探索的可能
作为师范教育,中师教育注重教育实践,以及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精神的养成。三年的中师教育为师范生提供了见习与实习的机会,在深入一线教学的过程中,师范生建立起对乡村学校、教师职业的情感与认同。某小学副校长L老师回忆,在中师学习期间,每年见实习三周,语文、数学、品德均有涉及,还需担任班主任。Y老师在一所乡村小学见习,淳朴的民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在杭师附小的实习则让Y老师建立起了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
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路径
2020年教师节,“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教育情怀,更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中师生不断创新,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个人独特教学理念。成长为优秀一线教师。
(一)以深厚的知识素养积淀为基底
优秀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创新,离不开他们深厚的知识素养。这种知识素养发芽于教师的学生时代,大量的阅读与学习,帮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W老师认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着较大关联,尤其是学生时期对《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热爱,激发着他在语文教学中开创新教法。L老师对中师校园的图书馆印象深刻,回忆起1992年借閱《百年孤独》的经历。
(二)以不断探究学习新思想为支撑
优秀教师始终保持着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优秀教师也同样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Y老师提及,在过去没有课例的时代,她通过订阅杂志与期刊,了解最新的优秀课堂,经常预约省图书馆的自修室。王崧舟老师指出,在同样的大背景之下,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学习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更加主动。
(三)以把握时机、打破陈规为突破
优秀教师善于把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时机,在适当的机会中总结经验、打破陈规,提出和建立起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W老师正是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创刊周年活动上,举行了一堂令在场老师、学生感动落泪的公开课,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提炼,出版相关专著,提出了他的个人教育观念与思想,随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中师教育对个人教育教学创新的影响
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与其曾经所受的中师教育密切相关,中师教育与中师精神是他们不断创新教学的内驱力,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不断创新的内驱力
中师教育对师范生的约束与限制较少,以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让师范生愿意接受新思想,尝试创新。W老师指出,在中师的学习中,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较少,使师范生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作为年轻的师范生,对于当时教育教学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更为敏感,更乐于接受与尝试。
(二)终身学习的信念
中师教育以其环境影响作用,让师范生们建立起了终身学习的信念,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中师教育让师范生意识到,读书与学习是美好的事物。Y老师在中师时期常到校园周边散步,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让她形成了对学习的热爱。另一方面,中师教育培养了师范生自我学习的能力。L老师则认为中师培养了一项核心能力,即阅读与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最普通的方式。
(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中师的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师范生同样生发出教育爱。优秀教师以其自身为榜样,让师范生们切身感悟和体会教育情怀。L老师回忆起中师有许多优秀教师,不做表面文章,而是真真切切地发自内心爱学生。
(四)发展基础教育的使命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教育承担着时代赋予其的使命,中国基础教育正快速发展,对优秀师资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中师生同样承担着这一责任,需要在教育教学领域快速成长。在时代的催生,中师教育将这一使命传递给了一批批中师生,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不断创新成长,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关键词:中师教育;教育教学创新;口述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极其优秀的教师从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毕业,进入小学工作,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今,部分中师生已经成长为优秀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个人独特教学理念。是什么推动着他们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他们的教育教学创新与中师教育存在何种关系?基于此,本项目针对三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毕业的优秀一线教师展开口述史研究,梳理分析中师教育对优秀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
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教育的特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师教育成为许多优秀农村学生进入城市,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渠道。在培养人才上,中师教育展现出综合素养、教学技能、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特征。
(一)三字一话,能歌善舞:关注综合素质与艺体技能
中师教育不仅仅关注师范生学业成绩,还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艺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中师生需在“三字一话”上勤下功夫。特级教师W老师提及,中师十分重视师范生普通话水平,设有《语文基础知识》课程,并组织普通话达标、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而三笔字作为师范生基本功,其中毛笔字最受重视。W老师回忆,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天中午都要练习毛笔字。另一方面,中师生的艺体技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培养。中师毕业的某小学校长Y老师指出,体育、美术和音乐在中师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舞蹈等均有涉猎。
(二)普遍通用,全科培养:重视学科知识与全科培养
在学科培养上,中师教育采用“一专多能”的全科培养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采用“普通师范”的培养模式,培养普遍通用的师资人才,毕业后根据岗位需求从事全科教学工作。W老师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区分专业方向,需要学习并且会教所有的小学科目。
(三)专业精神,强调实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探索的可能
作为师范教育,中师教育注重教育实践,以及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精神的养成。三年的中师教育为师范生提供了见习与实习的机会,在深入一线教学的过程中,师范生建立起对乡村学校、教师职业的情感与认同。某小学副校长L老师回忆,在中师学习期间,每年见实习三周,语文、数学、品德均有涉及,还需担任班主任。Y老师在一所乡村小学见习,淳朴的民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在杭师附小的实习则让Y老师建立起了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
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路径
2020年教师节,“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教育情怀,更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中师生不断创新,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个人独特教学理念。成长为优秀一线教师。
(一)以深厚的知识素养积淀为基底
优秀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创新,离不开他们深厚的知识素养。这种知识素养发芽于教师的学生时代,大量的阅读与学习,帮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W老师认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着较大关联,尤其是学生时期对《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热爱,激发着他在语文教学中开创新教法。L老师对中师校园的图书馆印象深刻,回忆起1992年借閱《百年孤独》的经历。
(二)以不断探究学习新思想为支撑
优秀教师始终保持着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优秀教师也同样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Y老师提及,在过去没有课例的时代,她通过订阅杂志与期刊,了解最新的优秀课堂,经常预约省图书馆的自修室。王崧舟老师指出,在同样的大背景之下,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学习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更加主动。
(三)以把握时机、打破陈规为突破
优秀教师善于把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时机,在适当的机会中总结经验、打破陈规,提出和建立起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W老师正是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创刊周年活动上,举行了一堂令在场老师、学生感动落泪的公开课,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提炼,出版相关专著,提出了他的个人教育观念与思想,随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中师教育对个人教育教学创新的影响
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与其曾经所受的中师教育密切相关,中师教育与中师精神是他们不断创新教学的内驱力,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不断创新的内驱力
中师教育对师范生的约束与限制较少,以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让师范生愿意接受新思想,尝试创新。W老师指出,在中师的学习中,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较少,使师范生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作为年轻的师范生,对于当时教育教学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更为敏感,更乐于接受与尝试。
(二)终身学习的信念
中师教育以其环境影响作用,让师范生们建立起了终身学习的信念,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中师教育让师范生意识到,读书与学习是美好的事物。Y老师在中师时期常到校园周边散步,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让她形成了对学习的热爱。另一方面,中师教育培养了师范生自我学习的能力。L老师则认为中师培养了一项核心能力,即阅读与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最普通的方式。
(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中师的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师范生同样生发出教育爱。优秀教师以其自身为榜样,让师范生们切身感悟和体会教育情怀。L老师回忆起中师有许多优秀教师,不做表面文章,而是真真切切地发自内心爱学生。
(四)发展基础教育的使命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教育承担着时代赋予其的使命,中国基础教育正快速发展,对优秀师资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中师生同样承担着这一责任,需要在教育教学领域快速成长。在时代的催生,中师教育将这一使命传递给了一批批中师生,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不断创新成长,取得了一系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