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消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nia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54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消炎汤联合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并追踪随访。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45.23%,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痊愈率为23.81%,总有效率76.19%,总有效率76.1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痊愈病例中治疗组复发率为10.52%,对照组复发率为30.00%,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消炎汤联合西医治疗CPID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炎汤;慢性盆腔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2年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消炎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54例,取得满意疗效。观察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年龄20~5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1年。对照组56例,年龄21~4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①症状:低热、易疲乏,病程较长的患者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下腹坠胀及腰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同房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有时可见月经量多和白带增多。
②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在子宫一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在盆腔单侧或双侧触及包块。
③评分标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为5 分;输卵管呈条状压痛为5 分;子宫单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为5 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为3 分;带下增多为1 分;低热疲乏为1 分;经期腹痛为1 分;病程每增加1 年加0.5 分。
④病情分度:重度:积分在20 分以上;中度:积分在10 分以上;轻度:积分在5 分以上。
1.3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采用自拟方消炎汤治疗。基本方:丹参30g,丹皮、赤芍各20g,薏苡仁30g,桃仁10g、蒲公英15g,红藤、败酱草、泽泻各15g,甘草10g。随症加减:热盛者加黄芩、黄柏各15g;白带较多者加苦参10g;腹胀甚者加青皮、枳壳各15g;下腹痛甚者加香附、元胡各15g;小腹冷痛者加艾叶10g,益母草15g;盆腔积液者加土茯苓20g;腰痛甚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月经量多或淋漓难净者加茜草、乌贼骨10g;有炎症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夏枯草各15g。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约300ml,分早、晚饭前1小时温服。
②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替硝唑100ml静滴,每日1次。
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不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其他药物,忌食辛辣、寒凉性食物,月经期治疗暂停,干净后恢复,注意外阴卫生。
1.4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①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症状。
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病情评分为0 分;
好转:
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妇科检查明显改善,病情评分由重度下降为中度,或由中度下降为轻度;
无效:
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病情评分无变化。有效率=(痊愈+好转)%。
2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9.2%、95.4%,对照组分别为25.5%、6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②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前后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多数为淋病奈瑟菌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等上行感染所致。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是妇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随着人工终止妊娠,放置宫内节育器,不洁性生活及经期卫生不良等的增加,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它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盆腔局部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瘢痕形成。很多慢性盆腔炎患者追问病史没有急性盆腔炎发热,下腹坠痛等典型临床经过,所以未经过规范抗生素的治疗,到慢性盆腔炎时盆腔正常的组织结构已破坏,病变组织中较少能培养出致病微生物,盆腔局部防御功能减退后反复感染长期的炎性刺激,盆腔的广泛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抗生素不易进入,且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又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而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盆腔炎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症特点应属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多是由于分娩、流产、宫腔手术、经期不洁等胞脉空虚之时,湿热毒邪入于胞宫,与血互结,瘀积胞宫,阻滞胞脉,致胞脉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受阻所致。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致使本病虚实错杂,缠绵难愈。故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调理冲任是治疗盆腔炎的大法。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赤芍、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止痛;红藤、败酱草、泽泻清热利湿;薏苡仁健脾利湿、消肿排脓,减轻盆腔肌肉挛缩,可促进盆腔组织间隙水分代谢;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蒲公英清利湿热,消肿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散结、行气止痛之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代谢率,减少渗出,促进炎症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延缓和解除组织粘连;红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土茯苓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其活性的功效,并且有解毒、利尿、镇痛的作用,同时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元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他活血化瘀药物也具有明显的抗渗出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作用,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促进炎症吸收、组织修复与再生。
本观察表明,选用消炎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是肯定的,其症状改善快,病程短,疗效较为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关键词:消炎汤;慢性盆腔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2年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消炎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54例,取得满意疗效。观察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年龄20~5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1年。对照组56例,年龄21~4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①症状:低热、易疲乏,病程较长的患者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下腹坠胀及腰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同房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有时可见月经量多和白带增多。
②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在子宫一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在盆腔单侧或双侧触及包块。
③评分标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为5 分;输卵管呈条状压痛为5 分;子宫单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为5 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为3 分;带下增多为1 分;低热疲乏为1 分;经期腹痛为1 分;病程每增加1 年加0.5 分。
④病情分度:重度:积分在20 分以上;中度:积分在10 分以上;轻度:积分在5 分以上。
1.3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采用自拟方消炎汤治疗。基本方:丹参30g,丹皮、赤芍各20g,薏苡仁30g,桃仁10g、蒲公英15g,红藤、败酱草、泽泻各15g,甘草10g。随症加减:热盛者加黄芩、黄柏各15g;白带较多者加苦参10g;腹胀甚者加青皮、枳壳各15g;下腹痛甚者加香附、元胡各15g;小腹冷痛者加艾叶10g,益母草15g;盆腔积液者加土茯苓20g;腰痛甚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月经量多或淋漓难净者加茜草、乌贼骨10g;有炎症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夏枯草各15g。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约300ml,分早、晚饭前1小时温服。
②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替硝唑100ml静滴,每日1次。
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不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其他药物,忌食辛辣、寒凉性食物,月经期治疗暂停,干净后恢复,注意外阴卫生。
1.4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①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症状。
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病情评分为0 分;
好转:
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妇科检查明显改善,病情评分由重度下降为中度,或由中度下降为轻度;
无效:
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病情评分无变化。有效率=(痊愈+好转)%。
2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9.2%、95.4%,对照组分别为25.5%、6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②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前后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多数为淋病奈瑟菌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等上行感染所致。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是妇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随着人工终止妊娠,放置宫内节育器,不洁性生活及经期卫生不良等的增加,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它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盆腔局部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瘢痕形成。很多慢性盆腔炎患者追问病史没有急性盆腔炎发热,下腹坠痛等典型临床经过,所以未经过规范抗生素的治疗,到慢性盆腔炎时盆腔正常的组织结构已破坏,病变组织中较少能培养出致病微生物,盆腔局部防御功能减退后反复感染长期的炎性刺激,盆腔的广泛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抗生素不易进入,且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又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而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盆腔炎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症特点应属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多是由于分娩、流产、宫腔手术、经期不洁等胞脉空虚之时,湿热毒邪入于胞宫,与血互结,瘀积胞宫,阻滞胞脉,致胞脉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受阻所致。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致使本病虚实错杂,缠绵难愈。故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调理冲任是治疗盆腔炎的大法。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赤芍、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止痛;红藤、败酱草、泽泻清热利湿;薏苡仁健脾利湿、消肿排脓,减轻盆腔肌肉挛缩,可促进盆腔组织间隙水分代谢;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蒲公英清利湿热,消肿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散结、行气止痛之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代谢率,减少渗出,促进炎症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延缓和解除组织粘连;红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土茯苓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其活性的功效,并且有解毒、利尿、镇痛的作用,同时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元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他活血化瘀药物也具有明显的抗渗出和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作用,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促进炎症吸收、组织修复与再生。
本观察表明,选用消炎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是肯定的,其症状改善快,病程短,疗效较为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