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快、性格独立自主、敢想敢做;不过也有人说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心高气傲、个人主义、没有团队意识、过于浮躁、缺乏职业精神、承压能力低。”这确实很能概括“80后”以及不久之后就要进入工作岗位的“90后”的性格特性,倘若我们用老的眼光来看他们,即便是我这样“70后”的人,也觉得是隔了几代人似的。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与生长性非常强的民族,不仅融外贯古,向后生学习也不是羞耻的事情,其实“80后”的许多特质确实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是这个已经醒了已经站起来的民族所需要的。
本人所在的机构员工几乎100%是“80后”,通过这几年的接触,有几点体会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对“80后”员工的集中认识:有主见,对有兴趣的事情舍得投入,但是对责任的感受淡薄。
这并不是说他们职业化程度不够,其实这一代的人还是很懂规矩,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也就是个人品牌的。有主见但是通常会自私,以个人偏好代替组织意志,喜欢破坏秩序的创新,性情所致,几天几夜能够连轴干活。尤其是IT领域,朝九晚五的标准工作时间不能容纳他。我想,让他们牵着宠物狗上班,他们一定不会觉得另类。所以谷歌公司的那种上班环境他们不会觉得新鲜。个性是一定要张扬的,没有章法可循。但是在责任感上比“80前”的人要欠缺一些,他们觉得自己和公司是对等的关系,一旦不够满意,会立马走人。其实对于公司,我们有了可以交代的东西,事业也好工作也好可以持续下去,就是比较“圆满”的了,许多时候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许多人在简历上留下了很多个工作单位,其实不能说明什么,这个里面大部分就是心态浮躁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80后”本身的特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许多公司还不知道如何开发这群人的资源。总之有一个我们都看得见的情况是,IT领域的从业人员跳槽比例很高,公司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平缓局面。
此责任是一个中观责任,大概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莫大关系,因为不需要什么样的付出,生活保障没有问题,若非为荣誉而战,完全可以过逍遥的公子生活。
二、对“80后”员工要淡化“管”,强调“理”,通过营造一种环境和机制获得他们的劳动价值,而不是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
“80前”在公司里面基本都是中层以上干部了,是部门的头,部门的兵基本都是“80后”。“80前”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阶段,都能感受到组织的伟大力量和个体的渺小,“革命的螺丝钉”、“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我们习惯于被命令,自然也养成了非常职业的操守,“小媳妇”熬成“婆”之后,自然也习惯了命令和服从这样的工作方式。显然,用到“80后”身上,通常只有10%有效。更高的有效通常在新入职的半年到一年内,会有70%以上的效果。以至于他们要离职的时候,我们都会说“翅膀硬了,就要跑了”,充满了无奈。其实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学”到了一些自己认定的东西之后,你还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满足他更高一层的需求,那么他是不会恋栈的。制度条例事实上只能起有限的作用,他们有他们的智慧输出方式,只有通过柔性的“理”替代刚性的“管”才能让他们的智慧流淌,才会发现他们的真实追求,才会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机缘。
比如,在茶馆里面头脑风暴会比那四平八稳的会议室效果要好许多倍,比如让他们自由组队成立项目组,进行竞争,比你婆婆妈妈地安排、协调要好N倍。你教育他,不如让他领了任务,然后“反聘”你成为他的顾问。领导者的角色已经变了!
“理”就是营造适合“80后”团队式生存的环境与机制。
三、在价值观上,我们对“80后”要进行“导”和“辅”,逐步让他们形成合适的角色定位。
毕竟,“理”并不等于放任,一个公司,一个机构,它是为一定利益而存在的,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经济指标。员工作为经济人的身份在组织里面从事价值创造活动,需要我们在“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导向设计,以期与企业的方向以及阶段性任务和谐,另外还要进行“辅佐”一样的操作,帮助他们成长。客观上企业的领导者不再是指挥者,而是“80后”员工的支持者,在为企业服务的契约前提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成就事业。这样才会逐步形成他们在组织里面的角色定位,才能让他们与组织共同成长。
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80后”所鼎立的时代是资讯发达、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生产大于物质生产的时代,我们只有因势利导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作为担负着两个时代切换使命的“80后”,我们的使命与工作就是“导”,就是“理”,就是“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