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得从细微之处人手,并且坚持长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新课程标准期待这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生:当同学回答问题是,能够认真聆听,并“咬文嚼字”去分析答案中的错误;数学课上,针对某个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争论问题时,能够循序渐进,调理分明,直到同学心悦诚服;老师不小心出现“口误”时,也能大胆指出并予以纠正……通过训练,逐步把学生培养成“思考清晰、富有条理,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人。
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中,思维是核心,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着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具体形象思维的形式,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思维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数学语言的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周密性的“良方”。数学语言的清晰、精炼对;培养思维独立性与深刻性有重要作用。
掌握了数学语言等于把握了一把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表面上看数学语言枯燥无味,深入其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特有的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领会、掌握它,就能领略到其中美妙之处。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引导、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呢?
一、提供学生说的方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学生敢于说,以后才会善于说,所以在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说的兴趣,从教学环节人手,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1.自言自语式。即自由说,让全班同学同时小声地自言自语地说。如读数学题时就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读,并且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2.同桌对话式。让同桌两人一问一答,或一人说另一人仔细听对不对,评价之后再对调。如新授完乘法口诀、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定律等内容后可采取这种形式让学生说。
3.小组讨论式。就是把班级学生按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内每个人轮流发言,其他同学听完后,对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各组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或者几个系列问题,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汇报讨论意见,师生进行评价。
4.全班讨论式。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这种方式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种方式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每位教师都采用的最多方式,每堂课几乎都会使用。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研究的问题集中,学生既接受教师的信息又接受学生的信息,讨论过程易于控制。但这种讨论由于人数较多,发言机会相对减少,参与的普遍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与小组讨论式结合使用。二、安排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言可发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话好讲。
1.在释题处说。当出现一个新的课题,或一道数学题时,要求学生说题目的含义,说出自己想提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会提出:“什么时百分数?百分数是分数吗?百分数怎样写?百分数能进行加减法吗?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学生通过在释题处提问,揭发了学习的动机,使一堂课圆满完成学习目标。
2.在计算题教学中说。计算题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读题,说出式题表达的意义,并会说出运算顺序。如教学“6.2x4.5-7.8+3”时,要让学生能说出“六点二乘四点五减去七点八除以三,表示6.2与4.5的积减去7.8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先算乘法和除法(同事运算),再算减法”。
3.在应用题教学中说。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题,同桌进行“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的对话,小组讨论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全班交流解法,从而掌握应用题解题的一般步骤。例如教学“杨树有60棵,柳树的数量是杨树的1/3,柳树有多少棵?”解这一题时,先让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交流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最后让学生说出:“杨树的数量是一倍数,柳树的棵树相当于杨树的1/3,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一个数的1/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0x1/3=20(棵)。”
4.在几何图形教学中说。几何图形教学能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直观地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来描述问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的时候,能让学生说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在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5.在学生操作中说。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能让学生把系统的操作活动通过语言达到内化,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叙述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教学“9+3”时,引导学生边操作学具边口述:“左边有9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从右边拿出1根混合9根凑成10,右边剩2,一共是12。”再脱离学具,再看式口头叙述过程:“看到9,想起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
6.在课堂小结处说。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总要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围绕整节课回忆,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说话的机会,教师不能草草了事,因为学生通过说,能升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中,思维是核心,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着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具体形象思维的形式,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思维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数学语言的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周密性的“良方”。数学语言的清晰、精炼对;培养思维独立性与深刻性有重要作用。
掌握了数学语言等于把握了一把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表面上看数学语言枯燥无味,深入其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特有的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领会、掌握它,就能领略到其中美妙之处。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引导、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呢?
一、提供学生说的方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学生敢于说,以后才会善于说,所以在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说的兴趣,从教学环节人手,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1.自言自语式。即自由说,让全班同学同时小声地自言自语地说。如读数学题时就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读,并且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2.同桌对话式。让同桌两人一问一答,或一人说另一人仔细听对不对,评价之后再对调。如新授完乘法口诀、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定律等内容后可采取这种形式让学生说。
3.小组讨论式。就是把班级学生按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内每个人轮流发言,其他同学听完后,对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各组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或者几个系列问题,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汇报讨论意见,师生进行评价。
4.全班讨论式。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这种方式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种方式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每位教师都采用的最多方式,每堂课几乎都会使用。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研究的问题集中,学生既接受教师的信息又接受学生的信息,讨论过程易于控制。但这种讨论由于人数较多,发言机会相对减少,参与的普遍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与小组讨论式结合使用。二、安排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言可发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话好讲。
1.在释题处说。当出现一个新的课题,或一道数学题时,要求学生说题目的含义,说出自己想提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会提出:“什么时百分数?百分数是分数吗?百分数怎样写?百分数能进行加减法吗?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学生通过在释题处提问,揭发了学习的动机,使一堂课圆满完成学习目标。
2.在计算题教学中说。计算题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读题,说出式题表达的意义,并会说出运算顺序。如教学“6.2x4.5-7.8+3”时,要让学生能说出“六点二乘四点五减去七点八除以三,表示6.2与4.5的积减去7.8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先算乘法和除法(同事运算),再算减法”。
3.在应用题教学中说。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题,同桌进行“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的对话,小组讨论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全班交流解法,从而掌握应用题解题的一般步骤。例如教学“杨树有60棵,柳树的数量是杨树的1/3,柳树有多少棵?”解这一题时,先让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交流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最后让学生说出:“杨树的数量是一倍数,柳树的棵树相当于杨树的1/3,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一个数的1/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0x1/3=20(棵)。”
4.在几何图形教学中说。几何图形教学能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直观地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来描述问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的时候,能让学生说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在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5.在学生操作中说。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能让学生把系统的操作活动通过语言达到内化,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叙述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教学“9+3”时,引导学生边操作学具边口述:“左边有9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从右边拿出1根混合9根凑成10,右边剩2,一共是12。”再脱离学具,再看式口头叙述过程:“看到9,想起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
6.在课堂小结处说。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总要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围绕整节课回忆,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说话的机会,教师不能草草了事,因为学生通过说,能升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