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多,群体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对于维护民办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保持民办高校快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不同类型进行介绍,基于此,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成因,并提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建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群体事件
[作者简介]曾秋菊(1976- ),女,河南泌阳人,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群体矛盾调处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B44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66-02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越来越多,其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2009年增加18所;招生146.74万人,比2009年增加6.60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比2009年增加30.55万人。从统计数据来看,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公办高校的重要补充,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①但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快,校园多处于城郊结合处,涉及学生甚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旦处理不当或疏于管理,必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以群体事件的形式反映出来,影响和危及高校自身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必须认真研究,并寻求有效对策。②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类型
根据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诱发原因不同,结合群体事件应急处理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1.高校民族性、宗教性群体事件。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大多面向全国招生,各民族学生都有,民族、宗教问题常常容易引发一些冲突。近年来,受某些民族地区发生数起骚乱的刺激,高校民族学生事件也呈上升趋势③。民办高校亦有类似情况。当前,国内部分地区一小撮人故意制造民族事端的异常敏感时期,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并严防任何民族性、宗教性矛盾对民办高校和谐稳定可能制造的破坏。
2.民办高校经营管理引发的群体事件。民办高校大部分成立时间在10~25年,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另外,从国家层面上看,有关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文件也不多,这虽然为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少了相当多条条框框限制,但也带来了无法(规)可依、滥用自主权等后果。因对民办高校经营管理不满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占据大部分比例,具体包括违规招生或在招生宣传中夸大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民办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教学质量低劣等造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利益受损而发生冲突。此类冲突事件有大小之分,规模较小的冲突较多且参加人员一般较少,如因不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或不满个别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低下等引发的学生罢课事件,以及因对食堂饭菜质量、卫生、价格、服务等不满引发的学生罢餐事件。小规模冲突一般仅限于民办高校内部,其影响也较小;规模较大的冲突一般涉及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如毕业证、学位证问题、费用问题等,其冲突的方式更为激烈,破坏力更大,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极为恶劣。例如,2006年6月河南一民办高校上千名学生因毕业证加印颁发单位问题与校方产生矛盾,引发了学生打砸学校设施的群体过激行动。事件发生的第五天上午,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劝告,还是有1000余名学生聚集在烈日暴晒的行政楼外,没有参加当天的期终考试。当学校的一些领导走出行政楼和学生讲话时,一些学生将手中的矿泉水瓶纷纷扔向了行政楼大门里④,可见,事态是多么严重。2006年10月,江西民办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没有满足要求,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宿舍、食堂、教学楼,甚至砸坏汽车。⑤
3.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打架斗殴事件。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但社会活动能力强,再加上年轻人讲哥们义气,各种联谊会、老乡会或其他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较多。因个人口角或肢体摩擦、体育比赛发生冲突等引发聚众打架斗殴等事件,严重者甚至发生械斗,导致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校内或校外的公共秩序,也危及校内外的治安环境或公共安全。
4.社会人员围绕民办高校大学生引发的群体事件。民办高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的都市村庄居住人员复杂,村民、打工者甚至无业游民各色人员良莠不齐,而大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与社会不良人员发生口角或矛盾时引发的群体事件也有发生。此外,或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校方与学生家长或亲属在善后处理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一些学生家属就会纠集大量社会人员以讨要说法的名义在校内闹事,如围堵校门或办公楼、拉条幅、发传单等,以扩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加重他们与校方谈判的砝码。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成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产生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管理上的问题,还有行为当事人自身的问题。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原因。(1)学校周边环境因素。目前,民办高校周围网吧、饭店、商店、发廊等店铺林立,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易引发群体事件。学生涉足这些场所尤其是娱乐场所时容易与社会不良人员发生纠纷和矛盾。更有甚者,一些社会不良人员瞄准大学校园浑水摸鱼,寻衅滋事,进行偷盗、入室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2)高校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易引发大学毕业生或准毕业生群体事件。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高校毕业生不足100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660万人,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未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和城乡富余的劳动力,使得职场上更是供大于求。大量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会滞留在校园或学校周边,给每年6月份的毕业生离校工作带来困难,一旦受到个别学生失范行为或其他事件的刺激影响,就很容易宣泄或爆发出来,发展成为群体事件。(3)国际国内社会时政的影响易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高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是信息传播交流和社会各种思潮矛盾的会聚地。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费普遍较高,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民主权利的侵害等现象的出现,或者受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挑拨煽动,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于暴力,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计后果,轻率地参与甚至组织一些群体事件。 2.民办高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民办高校建立时间较短,难以吸引大批高素质管理服务人员,加之部分管理服务人员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或者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沟通交流解决,可能引发冲突;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或后勤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或者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夸大其词,学生入校后各项设备或条件欠缺,如经常停水、停电、实验仪器设备不够用等情况,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妥或不及时,将导致部分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产生不满,甚至引发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
3.事件行为人自身的原因。学生是民办高校人员的主体,所占的比例最大。总体看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充满朝气,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国内外的形势比较关心且反应敏锐。但是正是由于年轻,社会经验少,思想也不成熟,因此容易被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做出各种偏激的事情。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加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处于人格与个性还不太确定的阶段,易冲动,自我克制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在群体事件发生时,易丧失理智,被引诱或主动做出违规违法行为。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
1.建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建立有效的群体事件预警机制能够识别出事件的最初状态,提高事发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争取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减少损失。预警机制的建立,一要科学合理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定量指标的分析,揭示即将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能性,一旦危险信号超过预设预警指标,则立即启动相关预案,采取相应措施。二要构建通畅的预警信息网络,建立快捷的信息情报工作制度,及时准确地捕获信息,进而分析、论证、研究,采取措施。例如,构建院、系、班级“三级网络”制度;培养学生骨干增强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意识;设立一些类似于政府部门中的信访制度,让学生便利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在校园内部网上开辟专门的论坛,公开校院有关领导的E-mail等,为大学生提供发表观点和表达意愿的途径。三要制定预警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预警有了各项制度保证,处理各类突发性群体事件就会有章可依,校园和谐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要建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院系各级部门领导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稳定预警工作领导责任制。
2.建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处置机制。一般情况下,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解决等要经过诱发、孕育、爆发和事后等四个阶段。要根据事件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开展处理工作,根据预案启动处理程序,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要迅速到达一线,针对谋划、领导、组织、实施、跟随、起哄等不同类型的参与人,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工作,进行疏导、疏散,尽快稳定学生情绪,有效控制局势,缓和冲突,平息事态。一是建立事件排查机制。学校领导要根据预警信息,在事件诱发阶段即安排专人进行排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将结果和建议呈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决策,争取将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事件消除机制。当矛盾孕育爆发形成群体事件时,要有相关机构和人员迅速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防止事态扩大和升级,并及时化解事件。三是建立善后机制。经过爆发阶段的控制、安抚和缓解,事件并没有彻底解决,要查找根源,根据群体事件的性质、起因、参与人员、出发点等,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给予处分的给予处分,运用各种方式,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
[注释]
①曾真,周庆.探索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主体[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
②闻曙明,王剑敏,严志.高校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及应变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8):127.
③胡尹慧.高校公共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262.
④佚名.大学“诚信门”的故事——关于中国一大学6.16事件的深思[EB/OL].http://dzh.mop.com/whbm/20060801/0/OlSl5I694f6f8aSg.shtml,2006-08-01.
⑤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群体事件
[作者简介]曾秋菊(1976- ),女,河南泌阳人,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群体矛盾调处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B44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66-02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越来越多,其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2009年增加18所;招生146.74万人,比2009年增加6.60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比2009年增加30.55万人。从统计数据来看,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公办高校的重要补充,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①但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快,校园多处于城郊结合处,涉及学生甚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旦处理不当或疏于管理,必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以群体事件的形式反映出来,影响和危及高校自身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必须认真研究,并寻求有效对策。②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类型
根据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诱发原因不同,结合群体事件应急处理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1.高校民族性、宗教性群体事件。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大多面向全国招生,各民族学生都有,民族、宗教问题常常容易引发一些冲突。近年来,受某些民族地区发生数起骚乱的刺激,高校民族学生事件也呈上升趋势③。民办高校亦有类似情况。当前,国内部分地区一小撮人故意制造民族事端的异常敏感时期,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并严防任何民族性、宗教性矛盾对民办高校和谐稳定可能制造的破坏。
2.民办高校经营管理引发的群体事件。民办高校大部分成立时间在10~25年,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另外,从国家层面上看,有关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文件也不多,这虽然为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少了相当多条条框框限制,但也带来了无法(规)可依、滥用自主权等后果。因对民办高校经营管理不满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占据大部分比例,具体包括违规招生或在招生宣传中夸大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民办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教学质量低劣等造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利益受损而发生冲突。此类冲突事件有大小之分,规模较小的冲突较多且参加人员一般较少,如因不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或不满个别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低下等引发的学生罢课事件,以及因对食堂饭菜质量、卫生、价格、服务等不满引发的学生罢餐事件。小规模冲突一般仅限于民办高校内部,其影响也较小;规模较大的冲突一般涉及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如毕业证、学位证问题、费用问题等,其冲突的方式更为激烈,破坏力更大,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极为恶劣。例如,2006年6月河南一民办高校上千名学生因毕业证加印颁发单位问题与校方产生矛盾,引发了学生打砸学校设施的群体过激行动。事件发生的第五天上午,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劝告,还是有1000余名学生聚集在烈日暴晒的行政楼外,没有参加当天的期终考试。当学校的一些领导走出行政楼和学生讲话时,一些学生将手中的矿泉水瓶纷纷扔向了行政楼大门里④,可见,事态是多么严重。2006年10月,江西民办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没有满足要求,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宿舍、食堂、教学楼,甚至砸坏汽车。⑤
3.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打架斗殴事件。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但社会活动能力强,再加上年轻人讲哥们义气,各种联谊会、老乡会或其他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较多。因个人口角或肢体摩擦、体育比赛发生冲突等引发聚众打架斗殴等事件,严重者甚至发生械斗,导致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校内或校外的公共秩序,也危及校内外的治安环境或公共安全。
4.社会人员围绕民办高校大学生引发的群体事件。民办高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的都市村庄居住人员复杂,村民、打工者甚至无业游民各色人员良莠不齐,而大多数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与社会不良人员发生口角或矛盾时引发的群体事件也有发生。此外,或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校方与学生家长或亲属在善后处理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一些学生家属就会纠集大量社会人员以讨要说法的名义在校内闹事,如围堵校门或办公楼、拉条幅、发传单等,以扩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加重他们与校方谈判的砝码。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成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产生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管理上的问题,还有行为当事人自身的问题。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原因。(1)学校周边环境因素。目前,民办高校周围网吧、饭店、商店、发廊等店铺林立,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易引发群体事件。学生涉足这些场所尤其是娱乐场所时容易与社会不良人员发生纠纷和矛盾。更有甚者,一些社会不良人员瞄准大学校园浑水摸鱼,寻衅滋事,进行偷盗、入室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2)高校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易引发大学毕业生或准毕业生群体事件。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高校毕业生不足100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660万人,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未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和城乡富余的劳动力,使得职场上更是供大于求。大量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会滞留在校园或学校周边,给每年6月份的毕业生离校工作带来困难,一旦受到个别学生失范行为或其他事件的刺激影响,就很容易宣泄或爆发出来,发展成为群体事件。(3)国际国内社会时政的影响易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高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是信息传播交流和社会各种思潮矛盾的会聚地。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费普遍较高,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民主权利的侵害等现象的出现,或者受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挑拨煽动,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于暴力,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计后果,轻率地参与甚至组织一些群体事件。 2.民办高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民办高校建立时间较短,难以吸引大批高素质管理服务人员,加之部分管理服务人员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或者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沟通交流解决,可能引发冲突;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或后勤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或者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夸大其词,学生入校后各项设备或条件欠缺,如经常停水、停电、实验仪器设备不够用等情况,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妥或不及时,将导致部分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产生不满,甚至引发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
3.事件行为人自身的原因。学生是民办高校人员的主体,所占的比例最大。总体看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充满朝气,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国内外的形势比较关心且反应敏锐。但是正是由于年轻,社会经验少,思想也不成熟,因此容易被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做出各种偏激的事情。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加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处于人格与个性还不太确定的阶段,易冲动,自我克制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在群体事件发生时,易丧失理智,被引诱或主动做出违规违法行为。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
1.建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建立有效的群体事件预警机制能够识别出事件的最初状态,提高事发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争取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减少损失。预警机制的建立,一要科学合理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定量指标的分析,揭示即将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能性,一旦危险信号超过预设预警指标,则立即启动相关预案,采取相应措施。二要构建通畅的预警信息网络,建立快捷的信息情报工作制度,及时准确地捕获信息,进而分析、论证、研究,采取措施。例如,构建院、系、班级“三级网络”制度;培养学生骨干增强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意识;设立一些类似于政府部门中的信访制度,让学生便利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在校园内部网上开辟专门的论坛,公开校院有关领导的E-mail等,为大学生提供发表观点和表达意愿的途径。三要制定预警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预警有了各项制度保证,处理各类突发性群体事件就会有章可依,校园和谐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要建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院系各级部门领导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稳定预警工作领导责任制。
2.建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处置机制。一般情况下,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解决等要经过诱发、孕育、爆发和事后等四个阶段。要根据事件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开展处理工作,根据预案启动处理程序,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要迅速到达一线,针对谋划、领导、组织、实施、跟随、起哄等不同类型的参与人,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工作,进行疏导、疏散,尽快稳定学生情绪,有效控制局势,缓和冲突,平息事态。一是建立事件排查机制。学校领导要根据预警信息,在事件诱发阶段即安排专人进行排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将结果和建议呈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决策,争取将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事件消除机制。当矛盾孕育爆发形成群体事件时,要有相关机构和人员迅速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防止事态扩大和升级,并及时化解事件。三是建立善后机制。经过爆发阶段的控制、安抚和缓解,事件并没有彻底解决,要查找根源,根据群体事件的性质、起因、参与人员、出发点等,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给予处分的给予处分,运用各种方式,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
[注释]
①曾真,周庆.探索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主体[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
②闻曙明,王剑敏,严志.高校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及应变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8):127.
③胡尹慧.高校公共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262.
④佚名.大学“诚信门”的故事——关于中国一大学6.16事件的深思[EB/OL].http://dzh.mop.com/whbm/20060801/0/OlSl5I694f6f8aSg.shtml,2006-08-01.
⑤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