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成为一股世界性风潮。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娱乐化进程不尽相同。本文以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的报纸新闻样本,探讨媒介娱乐化的社会根源。美国新闻业的娱乐化现象是消费文化以及新闻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产物,而我国的新闻娱乐化则以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期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期为背景。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中国;美国
新闻娱乐化是当今媒介在“眼球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或将硬新闻作“软化”处理,例如避开硬新闻通常采用的模式和角度,强化其中的趣味性、刺激性、煽情性等迎合大众低层次需求的新闻价值要素。当今,新闻娱乐化成了一股世界性风潮。这一次,中国媒体紧跟上了这一潮流。既然阻挡不了这一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娱乐化风潮,那么我们应该把视线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通过将中美两国的新闻娱乐化放在社会与大众文化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比较,充分了解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东西方新闻娱乐化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浪潮席卷美国,“有限市场驱动”的新闻业逐渐为“完全市场驱动”所取代,商业利润成为媒介的第一目标。相应的,新闻理念为将受众定位于消费者的市场理念所取代而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基本理念。因此,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理念下新闻制作的基本准则是:以尽量小的成本制作吸引最多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的新闻就是好的新闻,为公司股东获得最大范围的商业利润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如至1995年共获得20项普利策奖的《洛杉矶时报》的改革首先就表现在新闻的娱乐化上,软新闻取代硬新闻挑起了大梁。改版显然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1997年该版面新增了800万美元的广告投资。
在中国,进入90年代,随着媒介产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通俗性的相对“软”化的媒介成为市场的宠儿。同时,我国媒介在特殊转型期在数量和结构上出现了超过实际正常需求的过度膨胀:报纸从1978年的186种增至1996年的2163种,电视台从80年代初的38家增至1996年的2827座,广播电台从80年代的114座增至1320座。硬新闻采编在政策和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望而却步”,转而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却可能市场效果好的软性内容,以求在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媒介主要带有大众化、市场化的特征,那么到了21世纪,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时代真正来临,很多时间甚至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
二、中美新闻娱乐化的不同
表面看来,中美两国的新闻和媒介都在走向娱乐化,但仔细分析两国新闻娱乐化的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从制度变迁上看,自19世纪初起,美国新闻界这种从独立媒介到媒介集团再到大多数媒介在产权上为少数大型公司所控制的趋势体现了美国媒介经济独立性的逐渐丧失,是媒介受利润驱动程度的步步升级。而在我国,新闻的娱乐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推进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媒体“断乳”,媒体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为了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就一味的迎合受众需求,其最终结果是媒体有意识地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基本能体现我国的新闻娱乐化进程在一开始是由国家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其次,中美两国新闻娛乐化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发达的成熟稳定期,整个社会包括媒介在内的市场化程度又很高,其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美国社会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到了80年代,消费主义时代已经来临,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消费主义把新闻业卷入了完全商业化的漩涡中。处于这种环境下的美国人开始奉行一种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美国新闻业一直都是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但只有当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文化,适应这一文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才会完全侵入美国新闻业,进而引发了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中国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期,社会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发展不平衡,受众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已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但在我国仅仅是一种倾向,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因此,可以说,我国媒介的娱乐化浪潮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的特征。
三、文化体系须防娱乐化渗透
娱乐不是新闻的敌人,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同时反映了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的特征。既然新闻娱乐化充分发挥了媒介娱乐大众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同时看清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受众真正需要的信息,将讨论的重点从“要不要新闻娱乐化”转到“如何进行新闻娱乐化”上来。我国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不应重蹈美国报业的覆辙,而应该学习美国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坚决摒弃那些仅仅着眼于当前利益而不利于报业健康发展的做法。对此,作者觉得应当要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从市场角度分析,中国报业市场受众细分化培育尚未成型,专业类的“分众化”报纸相对于“大众化”报纸更难进入市场,也更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回报。但是,如果我国报业能够进行受众细分,不再单一定位受众,或许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阵地。如李良荣学者就曾呼吁:“如果不讲专业主义,中国的新闻真的没有希望。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观念,如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公众需求决定论和塑造公众论,构成了新闻意识的主题,也是新闻职业精神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之上,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如果媒介坚守了新闻专业主义,就不会给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有机可乘,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32卷,第五期,第77页
[2]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3] 姜雷,陈珂:《传统媒体碎片化阅读利弊探讨》,《中国报业》,2016年8月(上),第72页。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中国;美国
新闻娱乐化是当今媒介在“眼球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或将硬新闻作“软化”处理,例如避开硬新闻通常采用的模式和角度,强化其中的趣味性、刺激性、煽情性等迎合大众低层次需求的新闻价值要素。当今,新闻娱乐化成了一股世界性风潮。这一次,中国媒体紧跟上了这一潮流。既然阻挡不了这一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娱乐化风潮,那么我们应该把视线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通过将中美两国的新闻娱乐化放在社会与大众文化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比较,充分了解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东西方新闻娱乐化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浪潮席卷美国,“有限市场驱动”的新闻业逐渐为“完全市场驱动”所取代,商业利润成为媒介的第一目标。相应的,新闻理念为将受众定位于消费者的市场理念所取代而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基本理念。因此,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理念下新闻制作的基本准则是:以尽量小的成本制作吸引最多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的新闻就是好的新闻,为公司股东获得最大范围的商业利润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如至1995年共获得20项普利策奖的《洛杉矶时报》的改革首先就表现在新闻的娱乐化上,软新闻取代硬新闻挑起了大梁。改版显然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1997年该版面新增了800万美元的广告投资。
在中国,进入90年代,随着媒介产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通俗性的相对“软”化的媒介成为市场的宠儿。同时,我国媒介在特殊转型期在数量和结构上出现了超过实际正常需求的过度膨胀:报纸从1978年的186种增至1996年的2163种,电视台从80年代初的38家增至1996年的2827座,广播电台从80年代的114座增至1320座。硬新闻采编在政策和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望而却步”,转而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却可能市场效果好的软性内容,以求在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媒介主要带有大众化、市场化的特征,那么到了21世纪,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时代真正来临,很多时间甚至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
二、中美新闻娱乐化的不同
表面看来,中美两国的新闻和媒介都在走向娱乐化,但仔细分析两国新闻娱乐化的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从制度变迁上看,自19世纪初起,美国新闻界这种从独立媒介到媒介集团再到大多数媒介在产权上为少数大型公司所控制的趋势体现了美国媒介经济独立性的逐渐丧失,是媒介受利润驱动程度的步步升级。而在我国,新闻的娱乐化进程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推进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分批对媒体“断乳”,媒体在各种成本上涨、财政补贴骤减的情况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为了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就一味的迎合受众需求,其最终结果是媒体有意识地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基本能体现我国的新闻娱乐化进程在一开始是由国家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其次,中美两国新闻娛乐化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发达的成熟稳定期,整个社会包括媒介在内的市场化程度又很高,其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美国社会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到了80年代,消费主义时代已经来临,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消费主义把新闻业卷入了完全商业化的漩涡中。处于这种环境下的美国人开始奉行一种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美国新闻业一直都是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但只有当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文化,适应这一文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才会完全侵入美国新闻业,进而引发了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中国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期,社会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发展不平衡,受众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已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但在我国仅仅是一种倾向,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因此,可以说,我国媒介的娱乐化浪潮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的特征。
三、文化体系须防娱乐化渗透
娱乐不是新闻的敌人,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同时反映了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的特征。既然新闻娱乐化充分发挥了媒介娱乐大众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同时看清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受众真正需要的信息,将讨论的重点从“要不要新闻娱乐化”转到“如何进行新闻娱乐化”上来。我国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不应重蹈美国报业的覆辙,而应该学习美国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坚决摒弃那些仅仅着眼于当前利益而不利于报业健康发展的做法。对此,作者觉得应当要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从市场角度分析,中国报业市场受众细分化培育尚未成型,专业类的“分众化”报纸相对于“大众化”报纸更难进入市场,也更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回报。但是,如果我国报业能够进行受众细分,不再单一定位受众,或许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阵地。如李良荣学者就曾呼吁:“如果不讲专业主义,中国的新闻真的没有希望。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观念,如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公众需求决定论和塑造公众论,构成了新闻意识的主题,也是新闻职业精神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之上,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如果媒介坚守了新闻专业主义,就不会给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有机可乘,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32卷,第五期,第77页
[2]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3] 姜雷,陈珂:《传统媒体碎片化阅读利弊探讨》,《中国报业》,2016年8月(上),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