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失语”——说不清一个简单的道理。写着用样的语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贫血”——用着同样的素材,拿不出一点自己的积累?……究其根本,这与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而广大评卷老师嘘唏不已的现状。也源于长期急功近利的积重难返。在分数利益面前,不少师生重技轻道。逐方法之“末”而舍素养之“本”,怎会有应试的可持续发展,怎会有人的可持续发展?道不远人。何不迷途知返,培素养之根,养素养之本,回归语文教学的大道?
广东高考作文评卷从6月13日始,至21日结束。笔者参加了评卷工作,期间感慨不断。评卷前陈妙云教授就给老师们打了一针预防针:今年作文(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易写,内容都差不多,老师难评,不认真审读,会几乎打在—个档次上。
现状的确如此。开始还能把学生作文认真看完,越往后改越难克制自己做好,评卷过程几乎升格到对“疲倦阅读与印象打分”不轻易说不的过程。麻木,大概是评卷老师们多多少少体会过的感觉一千文一面,材料雷同,表达混乱,思维空白,内容空泛……评卷场外是老师们的一片抱怨、一片嘘唏。
但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培养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失语”——说不清一个简单的道理,写着用样的语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贫血”——用着用样的素材,拿不出一点自己的积累?……究其根本,这与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亲历高考作文评卷后,笔者和不少还将常年奋战在高三的老师们深切感到,只有溯本归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才能有所作为。
一、重视阅读积累,以独家素材避免写作内容的撞车
阅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首要条件,考场作文的策略之一是“展示”,向评卷老师展示你十多年的阅读积累厚度、思想深度,用你的积淀换高分。
而今年考场作文,能耀人眼目的、有典型意义的、有新鲜感的、能吸引人的有效素材严重不足。
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大事,铺天盖地的考场作文都写到汶川地震,甚至不少考生全文都写汶川地震,而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早已排山倒海,学生写作地震内容,其作文可以说失去了可看点。所以,今年以汶川地震为主要写作内容的作文,基本得分在36-142分之间,极少数语言表达文采斐然、感情充沛的作文才上到了45分以上。其次是人物素材,我们几乎被爱迪生、贝多芬、霍金、司马迁、屈原、李白、李剑英等雷同与老化的素材包围得喘不过气来,这类作文没有看点,基本得分在42分上下,少数语言能力突出的才上到了45分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篇活鲜鲜的有生命的考场高分作文,离不开内容的可读性。同样是并列式结构议论文,有些作文写的是左拉、加缪、萨特、歌德、易卜生,是胡适、戴望舒、林语堂、常书鸿、席臻贯,是肖复兴、杨绛、陈光标、迢逸夫,是夸父、精卫、唐玄奘、宋江、杜十娘等独家材料,这类作文基本得分在45分以上,若语言透着文采,立即上到50分以上。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优质的考场作文靠的是厚积薄发,只有足够大的阅读量,才能从中选取别人心中有笔下无,内涵丰富的题材入文。从现在开始,你就应着手去采撷你感兴趣的有效的优质的写作素材,将它们读透,琢磨成玉。那么,运用起来时,可以随心所欲了。让其真正成为你作文中独特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建造你独特的作文大厦。
二、强化思辩过程,力达创新思维
在整个评卷过程中,对考生写作思考能力缺失的感受是非常深切的,其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素材写作没有思考的层次空间呈现。考生不是找到素材与题意间最佳着陆点、立意点,边叙边议,顺理成章到达目的地,而是堆积材料,叙议之间关系疏远,甚至脱离,硬贴标签。素材的成功运用,就是让阅卷老师看得见,你对素材与主旨间关系的思考的空间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要求你学会围绕题意主旨,尽量介入自我的叙述,介入评价性语句。
②思想混乱,没有逻辑。评卷过程中,发现为数不少的作文,行文思路是混乱的,—会儿说不要轻易说“不”,一会儿又说要勇于说“不”,颠三倒四,中心不明确。还有不少作文,没有逻辑。如:
例文1:不要轻易说“不”,面对各种机遇,我们要勇于抓住。在敌人面前,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他就是抓住了机遇,黄继光知道,只有这样,革命才能胜利,所以面对敌人,黄继光毫不犹疑地利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一机遇,使战争取得胜利。 该考生糊涂到连机遇的基本义都没搞清楚,将机遇归类到苦难、磨难一类,自然就将“善于抓住机遇”和“勇于面对苦难”混为一谈了。此外,将黄继光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生硬地贴上抓住机遇的标签,没有任何严密的逻辑过程,简直是为题意强词夺理。
同样,在整个评卷过程中,对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缺失的感受也是非常深切的,其具体表现在立意过于集中,绝大部分学生簇拥在写面对困难、挫折、磨难、打击、失败、厄运时时不要轻易说“不”,思维局促、平庸,让人嘘唏。
只有明白有一种能力叫思考,有一种思维叫创新,才能跳出庸常思维,开拓视野。我手写我思的好文章,一旦出现,就是万绿丛中的那一点耀眼的“红”,请欣赏:
例文3:狄德罗说:“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就是怀疑。”当我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新理解、新想法时,可能这些理解、想法有悖傳统,有悖经典,有悖权威,但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不要轻易对新想法、新观念说“不”,因为正是这些新想法、新观念把人类牵引到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推动了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请在下一次真理叩门时,不要轻易说“不”,请在下一次创新叩门时,不要轻易说“不”。
此文出类拔萃之处,在于准确破解了题意,对“不轻易说不”的对象——新想法、新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然后一针见血指出“不轻易说不”的非凡意义。超凡的思辩素养,使文章充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自有独到的思想高度。
例文4:人人都说社会冷漠无情,像冰原;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冰原是我们亲手用一个个轻易说出的“不”造成的,我们总是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而轻易地拒绝别人。所以,下次当你想要拒绝别人时,请再想想,这个“不”字是否说得太轻易了,轻得像空气,却沉沉地盖住了一个和谐社会。
此文关注社会,剖析了冰原般冷漠无隋的社会现象的深层成因,透过人人皆知现象,看到了唯我独知的本质,文章自然张扬出一种思考的大气和高度,彰显出厚重而全新的质感。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是重结果更重过程。因此,思辩过程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了这种素养,才会有创新思维的产生,才会在写作中闲庭信步,脱颖而出。
三、强化语言艺术。在文章中尽显才情
考场作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到底还是语言素 养,再鲜活的素材,再深刻的道理,如果表达拙劣,那内容上的优势就被削弱甚至消失;而再泛滥的素材,再庸常的事例,如果表达出彩,所处的劣势也会被语言的光芒化解。
因此,我们应清楚“怎样写”这个问题比“写什么”更为重要,一支妙笔在,何处不飞花。今年高考作文被汶川地震的素材包围得水泄不通,但也有写此题材的考生突围而出,拿了高分,如:
例文5: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胸膛中迸发出来的并不是“不,我不行”,而是“中国加油,汶川加油”。这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呐喊,我们有真爱,有信心,有力量,中华儿女把自己的精、气、神拧在_起,对天灾不会轻易说“不”。 这位考生过人之处是,找到了最佳的落点,“点石成金”,只抓住地震材料中的精髓点“凝聚力”,聚焦用力,笔力集中,虽只言片语,但饱含感情,简捷有力,非凡的语言素养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写作是文字的舞蹈,语言的星空。请看下面文段:
例文6:當“吾将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还未走出人们的视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悠悠地走上了舞台;当“海青天”海瑞不畏生死为国为民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便用生命的强音定格历史的画面;当“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忠义”二字墨迹犹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便将这番大无畏精神升华到了极至。他们的不苟活、不弃义是历史的绝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才不会轻易说不。
这是一篇55分的高分作文中的一个段落,这段文字中所写人物,是很多考生心中有甚至笔下有的,如何用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素材写作拿高分,这位考生也即懂得怎样写。首先,他恰当地引用他们的诗句,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其次,他用精美的排比,在时空的经纬上纵横驰骋,展示着雄厚的积累,雕琢出优美的辞章,展现了自己的才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分作文绝对离不开良好的语文素养;而广大评卷老师嘘唏不已的现状,也源于长期急功近利的积重难返。在分数利益面前,不少师生重技轻道,逐方法之“末”而舍素养之“本”,怎会有应试的可持续发展,怎会有人的可持续发展?道不远人,何不迷途知返,培素养之根,养素养之本,回归语文教学的大道?
责任编校 彭 琳
广东高考作文评卷从6月13日始,至21日结束。笔者参加了评卷工作,期间感慨不断。评卷前陈妙云教授就给老师们打了一针预防针:今年作文(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易写,内容都差不多,老师难评,不认真审读,会几乎打在—个档次上。
现状的确如此。开始还能把学生作文认真看完,越往后改越难克制自己做好,评卷过程几乎升格到对“疲倦阅读与印象打分”不轻易说不的过程。麻木,大概是评卷老师们多多少少体会过的感觉一千文一面,材料雷同,表达混乱,思维空白,内容空泛……评卷场外是老师们的一片抱怨、一片嘘唏。
但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培养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失语”——说不清一个简单的道理,写着用样的语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集体“贫血”——用着用样的素材,拿不出一点自己的积累?……究其根本,这与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亲历高考作文评卷后,笔者和不少还将常年奋战在高三的老师们深切感到,只有溯本归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才能有所作为。
一、重视阅读积累,以独家素材避免写作内容的撞车
阅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首要条件,考场作文的策略之一是“展示”,向评卷老师展示你十多年的阅读积累厚度、思想深度,用你的积淀换高分。
而今年考场作文,能耀人眼目的、有典型意义的、有新鲜感的、能吸引人的有效素材严重不足。
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大事,铺天盖地的考场作文都写到汶川地震,甚至不少考生全文都写汶川地震,而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早已排山倒海,学生写作地震内容,其作文可以说失去了可看点。所以,今年以汶川地震为主要写作内容的作文,基本得分在36-142分之间,极少数语言表达文采斐然、感情充沛的作文才上到了45分以上。其次是人物素材,我们几乎被爱迪生、贝多芬、霍金、司马迁、屈原、李白、李剑英等雷同与老化的素材包围得喘不过气来,这类作文没有看点,基本得分在42分上下,少数语言能力突出的才上到了45分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篇活鲜鲜的有生命的考场高分作文,离不开内容的可读性。同样是并列式结构议论文,有些作文写的是左拉、加缪、萨特、歌德、易卜生,是胡适、戴望舒、林语堂、常书鸿、席臻贯,是肖复兴、杨绛、陈光标、迢逸夫,是夸父、精卫、唐玄奘、宋江、杜十娘等独家材料,这类作文基本得分在45分以上,若语言透着文采,立即上到50分以上。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优质的考场作文靠的是厚积薄发,只有足够大的阅读量,才能从中选取别人心中有笔下无,内涵丰富的题材入文。从现在开始,你就应着手去采撷你感兴趣的有效的优质的写作素材,将它们读透,琢磨成玉。那么,运用起来时,可以随心所欲了。让其真正成为你作文中独特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建造你独特的作文大厦。
二、强化思辩过程,力达创新思维
在整个评卷过程中,对考生写作思考能力缺失的感受是非常深切的,其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素材写作没有思考的层次空间呈现。考生不是找到素材与题意间最佳着陆点、立意点,边叙边议,顺理成章到达目的地,而是堆积材料,叙议之间关系疏远,甚至脱离,硬贴标签。素材的成功运用,就是让阅卷老师看得见,你对素材与主旨间关系的思考的空间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要求你学会围绕题意主旨,尽量介入自我的叙述,介入评价性语句。
②思想混乱,没有逻辑。评卷过程中,发现为数不少的作文,行文思路是混乱的,—会儿说不要轻易说“不”,一会儿又说要勇于说“不”,颠三倒四,中心不明确。还有不少作文,没有逻辑。如:
例文1:不要轻易说“不”,面对各种机遇,我们要勇于抓住。在敌人面前,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他就是抓住了机遇,黄继光知道,只有这样,革命才能胜利,所以面对敌人,黄继光毫不犹疑地利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一机遇,使战争取得胜利。 该考生糊涂到连机遇的基本义都没搞清楚,将机遇归类到苦难、磨难一类,自然就将“善于抓住机遇”和“勇于面对苦难”混为一谈了。此外,将黄继光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生硬地贴上抓住机遇的标签,没有任何严密的逻辑过程,简直是为题意强词夺理。
同样,在整个评卷过程中,对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缺失的感受也是非常深切的,其具体表现在立意过于集中,绝大部分学生簇拥在写面对困难、挫折、磨难、打击、失败、厄运时时不要轻易说“不”,思维局促、平庸,让人嘘唏。
只有明白有一种能力叫思考,有一种思维叫创新,才能跳出庸常思维,开拓视野。我手写我思的好文章,一旦出现,就是万绿丛中的那一点耀眼的“红”,请欣赏:
例文3:狄德罗说:“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就是怀疑。”当我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新理解、新想法时,可能这些理解、想法有悖傳统,有悖经典,有悖权威,但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不要轻易对新想法、新观念说“不”,因为正是这些新想法、新观念把人类牵引到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推动了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请在下一次真理叩门时,不要轻易说“不”,请在下一次创新叩门时,不要轻易说“不”。
此文出类拔萃之处,在于准确破解了题意,对“不轻易说不”的对象——新想法、新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然后一针见血指出“不轻易说不”的非凡意义。超凡的思辩素养,使文章充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自有独到的思想高度。
例文4:人人都说社会冷漠无情,像冰原;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冰原是我们亲手用一个个轻易说出的“不”造成的,我们总是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而轻易地拒绝别人。所以,下次当你想要拒绝别人时,请再想想,这个“不”字是否说得太轻易了,轻得像空气,却沉沉地盖住了一个和谐社会。
此文关注社会,剖析了冰原般冷漠无隋的社会现象的深层成因,透过人人皆知现象,看到了唯我独知的本质,文章自然张扬出一种思考的大气和高度,彰显出厚重而全新的质感。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是重结果更重过程。因此,思辩过程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了这种素养,才会有创新思维的产生,才会在写作中闲庭信步,脱颖而出。
三、强化语言艺术。在文章中尽显才情
考场作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到底还是语言素 养,再鲜活的素材,再深刻的道理,如果表达拙劣,那内容上的优势就被削弱甚至消失;而再泛滥的素材,再庸常的事例,如果表达出彩,所处的劣势也会被语言的光芒化解。
因此,我们应清楚“怎样写”这个问题比“写什么”更为重要,一支妙笔在,何处不飞花。今年高考作文被汶川地震的素材包围得水泄不通,但也有写此题材的考生突围而出,拿了高分,如:
例文5: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胸膛中迸发出来的并不是“不,我不行”,而是“中国加油,汶川加油”。这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呐喊,我们有真爱,有信心,有力量,中华儿女把自己的精、气、神拧在_起,对天灾不会轻易说“不”。 这位考生过人之处是,找到了最佳的落点,“点石成金”,只抓住地震材料中的精髓点“凝聚力”,聚焦用力,笔力集中,虽只言片语,但饱含感情,简捷有力,非凡的语言素养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写作是文字的舞蹈,语言的星空。请看下面文段:
例文6:當“吾将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还未走出人们的视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悠悠地走上了舞台;当“海青天”海瑞不畏生死为国为民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便用生命的强音定格历史的画面;当“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忠义”二字墨迹犹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便将这番大无畏精神升华到了极至。他们的不苟活、不弃义是历史的绝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才不会轻易说不。
这是一篇55分的高分作文中的一个段落,这段文字中所写人物,是很多考生心中有甚至笔下有的,如何用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素材写作拿高分,这位考生也即懂得怎样写。首先,他恰当地引用他们的诗句,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其次,他用精美的排比,在时空的经纬上纵横驰骋,展示着雄厚的积累,雕琢出优美的辞章,展现了自己的才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分作文绝对离不开良好的语文素养;而广大评卷老师嘘唏不已的现状,也源于长期急功近利的积重难返。在分数利益面前,不少师生重技轻道,逐方法之“末”而舍素养之“本”,怎会有应试的可持续发展,怎会有人的可持续发展?道不远人,何不迷途知返,培素养之根,养素养之本,回归语文教学的大道?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