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际抓好初中数学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让数学走入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过程",是"……技术",是"工具",是"……语言、思想和方法",是"文化",……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数学情境。《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
  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
  1.通过模拟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据此,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改变例题出现的形式,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明天中秋日,刚好是爸爸的生日,妈妈要给爸爸买一件生日礼物(屏幕上打出部分大、小商品的价格),请你为妈妈办好这件事。这时,学生一部分当营业员,另一部分当顾客,进行了模拟买卖礼品(钱是学生用纸做的)活动,最后,请学生交流各自在买卖过程中收付款的情况,并按"原有、付出、找回"这一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经过买卖双方的交易很自然地得出了一系列的加、减法算式,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算式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标准》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如,在学习"比例尺"后,可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请学生回家测量客厅、房间的有关数据,画出平面图形,并标出比例尺。同时,让学生帮助父母模拟计算装修客厅、房间所需的地砖及钱数。于是,学生必须对自家客厅、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砖的尺寸规格、单价等行情,然后根据所需的地砖再进行估算。最后回到课堂合作交流。
  3.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是指向真实生活的课程。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情境图。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学生每天都要经过起床、上学和睡觉,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家庭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可向家长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
  还可让学生把自己双休日起床、做作业、玩耍、休息等时间记下来,看谁记得准确。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又如采用寻找身边的数等方式,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或家里物体的个数用数几来表示,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河北省吴桥县铁城镇中学)
其他文献
一、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再认识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学生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转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学生的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横观中国教育现况,纵览时代潮流,由于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众多的科学家都认为,生物科学将是二十一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它代表着自然学科的前沿。  但我国国民的生物科学意识淡薄,对生物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中学生物科学教育薄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教学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义务教育的实施,对教学质量提出新的挑战。那么,教师应如何自觉地运用和谐原理来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教与学的过程应和谐,要同力共进    教师为了保持和谐,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呢?  1.教材与学生两兼顾。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 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
期刊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自信心得到激发,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每一个
期刊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一张白纸”到渐渐勾画成了美妙的图画,当然这幅画还很逊色,还不绚丽多彩,不过就在我教学的这几年来,“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真的让我收益匪浅。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期刊
课前演讲,星光灿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素养最鲜活的源泉。语文学习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事事学语文。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成长期的青少年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对此,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他们的心理,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会很投入的。为此,我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三到五分钟,实行“演讲值日生”天天更换制,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割裂开来,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发展语言文字表现力的同时,尽力挖掘和揭示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感情上受到陶冶。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课前启发,激发爱国热情。小学
期刊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运用语文工具,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不仅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在朗读中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期刊
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列入了必修课程,但初中信息技术不列入中考范围,因此学生没有真正把信息技术科列入自己“学习”的范围。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