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六年,作为一线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际,又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途径,感触良多。分以下几点概括:
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
教材是人类文化、智慧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中需充分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教材,而需要调动教师自己的能动性,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新意和激情。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青少年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
例如:学习李白杜甫等名人作家就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这些不需要硬搬教参资料,可以利用影视,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等多种形式查找关于李白杜甫多方面的事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以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名著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地把握,不仅要读,而且还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刻体会名著人物的形象。为区别罗密欧、朱丽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让学生从网上找资料编剧本用一节课时间表演。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知识,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情感体验、启迪智慧的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收获”,也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丰富与提升,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所以,本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应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激发、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探究兴趣,一切活动都在自主探究中进行。
但这不等于说在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文本起码的阅读,为了追求课堂创新,一味地将一些课外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那些真正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的东西反而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是本末倒置。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的时间是相当宝贵的,我们一定要拓展适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材时,一定学会取舍、定准重点。因为任何一篇课文所承载的只能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把现实生活拉入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何谓大语文?即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
我们设计了许多应时即事式语文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互改式的作文评价制度
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也不光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每次在他们新作刚刚问世,正急于得到他人的评价时,马上互改。由于平时就强调互改作文的好处,同学们拿到别人的作文总能慷慨激扬,写下的评语洋洋洒洒,是我改作文所给评语的五倍以上,敢褒敢贬,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我们拿到课堂解决。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下次他还会加倍的努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以上几种方法或许在短时间内无法见效,然而三年下来,效果显著。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笔者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一下心得,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评指正。我还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
教材是人类文化、智慧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中需充分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教材,而需要调动教师自己的能动性,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新意和激情。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青少年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
例如:学习李白杜甫等名人作家就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这些不需要硬搬教参资料,可以利用影视,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等多种形式查找关于李白杜甫多方面的事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以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名著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地把握,不仅要读,而且还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刻体会名著人物的形象。为区别罗密欧、朱丽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让学生从网上找资料编剧本用一节课时间表演。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知识,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情感体验、启迪智慧的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收获”,也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丰富与提升,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所以,本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应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激发、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探究兴趣,一切活动都在自主探究中进行。
但这不等于说在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文本起码的阅读,为了追求课堂创新,一味地将一些课外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那些真正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的东西反而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是本末倒置。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的时间是相当宝贵的,我们一定要拓展适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材时,一定学会取舍、定准重点。因为任何一篇课文所承载的只能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把现实生活拉入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何谓大语文?即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
我们设计了许多应时即事式语文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互改式的作文评价制度
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也不光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每次在他们新作刚刚问世,正急于得到他人的评价时,马上互改。由于平时就强调互改作文的好处,同学们拿到别人的作文总能慷慨激扬,写下的评语洋洋洒洒,是我改作文所给评语的五倍以上,敢褒敢贬,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我们拿到课堂解决。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下次他还会加倍的努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以上几种方法或许在短时间内无法见效,然而三年下来,效果显著。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笔者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一下心得,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评指正。我还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