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三者是画好中国画的关键。不师“古”,不能掌握熟练的基本功;不师“造化”,作品就会缺少鲜活之气;不师“我心”,作品品位就难以提升。故此,三者不可偏废,只有深化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才能使中国画达到意真境妙的深邃境界。
关键词:心源神韵外是造化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意真境妙,神韵彰显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讲究写意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画中之“意”应该有三层:其一,是画家本人内心的意志、意愿和本意;其二,是画家所表现的物象所涵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所呈现的含意;其三,是画家本人与观者的缘与情。“意”本身具有抽象性,它不可触摸,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可以说:“意”就是我们的内心,当用意成像时,便产生“意象”,而当“意象”形成一定境界时,画面便产生“意境”。
“意象”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意境”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反映。而生成中国画艺术之“象”的“意”或“心”又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差异。可以这样说,“意”或 “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本来是一样的,但因为我们个体环境和个人执着的知识结构不同,而产生巨大变化。有的人心包太虚,意容万境;而有的人却只能容包自身,难成一境。意纳万境之人已经达到意与道合,明了“真”心所含之意。而难成一境之人,已经离经叛道,心为污染所障,只有洗涤内心污染,意与道融,所现“意象”,才能达到妙“真”境界。
在这里,对于“真”的理解,亦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我个人认为:“真”字乃本性真心之意,和一般人理解的“真”字不同,它已经表明画家本人在修为上已不是一般画家对于“真”心的认识,也不是有几十年功夫的画家对于“真”心所认识的程度,而是画家在熟练掌握基本功之后,淡定明心,见到真性,明了中国画及人与自然规律,心怀宇内,量周沙界的大心。不到此境界不会明白有如此的大心、真心,只有具有这样的心量才能达到妙境,而这源于画家本人已经到达“真”境,知“道”而进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之故。这时画家所画、所书真可谓到了亦妙、亦真,如有神助般的神妙灵逸境界。
中国画具有“意真境妙”的层次,其画面一定富有“神韵”,而对于 “神韵”的认识: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一般人认为:“神韵”是表现物象的生动,或是画面所富有的神采等。而我个人认为:此处之“神”,具有双重意,其一,含有画家所表现物象的神采。其二,也包含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而“韵”字却包含画面呈现的笔韵、墨韵,以及包含画面如同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在此其间,主次、详略、虚实、开合、干湿、浓淡……等节奏、韵律,在画面上活脱脱彰显出来。
意真境妙神韵得彰,是我们每一个画家一生追求的境界。如何得到这一境界?我们在心里还须建立次第,也就是学习书画的程序。如果程序错误,就会事倍功半;如果程序用对,我们从事中国书画就会省时省力。在中国画学习上,第一步,我们应该从临摹传统书画入手,古人早就为我们确定临摹方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不仅要临摹古代大画家的书画笔墨,我们还需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这些画家的道德修养和认识观念。在第一阶段,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书画的实质。否则,我们只是临摹书画笔墨,就会得不到实质,所得到的,就会只是皮毛。往深层说,如果再了解这些画家的精神本意,我们就会了知其精神实质。用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认识观念。
当临摹打下熟练基本功后,我们才可以 “外是造化”。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走向自然,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之中有情无情生命,目识心记,自然之形态与古人师“造化”提炼之内容相对照,加之自身的用心揣摩感悟和认知,不断从自然中提炼富有灵性的物象,用自己、古人和造化融为一体的艺术语言,构筑起富有韵味和勃勃生机的画面。这个阶段必须经历。如果去掉“外是造化”,我们就会失去所画物象的鲜活以及艺术的源泉。
通过师“古人”、师“造化”,我们并未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艺术顶峰,我们还必须经历“中得心源”的师“我心”阶段,这一阶段是提高书画品位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前两个阶段是中国画自我学习完善的话,那么这个阶段是到了中国画艺术的顶极,这个时候,中国画笔墨技巧熟练,所画物象鲜活而富灵性。画中意境,不仅画内充实富有神韵,而且通过书画的传达,画外之旨,画外之禅境也更加深远。
实际上“我心”是我们每人都具有的本来真心,也是真如本性。我们用“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方法学习就容易得到。我们要向人品高的人学习,要向传统中的圣人先哲学习,从古到今,圣人先哲是从来没有人超越过的高山,可以说,他们是打开“我心”之门的钥匙,让我们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他们,了解他们,进而让我们心净明澈,得到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的觉悟和认知。获取心怀宇内、量周沙界的大心、“我心”。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画来说,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三者是画好中国画的关键。不师“古”,不能掌握熟练的基本功,不师“造化”,作品难有鲜活之气,不师“我心”,作品品位就难以提升。故此,三者不可偏废,只有深化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才能使中国画达到意真境妙的深邃境界。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2] (唐)张彦远:《唐代画家张躁语》,《历代名画记》(卷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作者简介:冯皓,男,1965—,河北雄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工作单位:廊坊师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心源神韵外是造化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意真境妙,神韵彰显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讲究写意由来已久,我个人认为,画中之“意”应该有三层:其一,是画家本人内心的意志、意愿和本意;其二,是画家所表现的物象所涵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所呈现的含意;其三,是画家本人与观者的缘与情。“意”本身具有抽象性,它不可触摸,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可以说:“意”就是我们的内心,当用意成像时,便产生“意象”,而当“意象”形成一定境界时,画面便产生“意境”。
“意象”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意境”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反映。而生成中国画艺术之“象”的“意”或“心”又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差异。可以这样说,“意”或 “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本来是一样的,但因为我们个体环境和个人执着的知识结构不同,而产生巨大变化。有的人心包太虚,意容万境;而有的人却只能容包自身,难成一境。意纳万境之人已经达到意与道合,明了“真”心所含之意。而难成一境之人,已经离经叛道,心为污染所障,只有洗涤内心污染,意与道融,所现“意象”,才能达到妙“真”境界。
在这里,对于“真”的理解,亦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我个人认为:“真”字乃本性真心之意,和一般人理解的“真”字不同,它已经表明画家本人在修为上已不是一般画家对于“真”心的认识,也不是有几十年功夫的画家对于“真”心所认识的程度,而是画家在熟练掌握基本功之后,淡定明心,见到真性,明了中国画及人与自然规律,心怀宇内,量周沙界的大心。不到此境界不会明白有如此的大心、真心,只有具有这样的心量才能达到妙境,而这源于画家本人已经到达“真”境,知“道”而进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之故。这时画家所画、所书真可谓到了亦妙、亦真,如有神助般的神妙灵逸境界。
中国画具有“意真境妙”的层次,其画面一定富有“神韵”,而对于 “神韵”的认识: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一般人认为:“神韵”是表现物象的生动,或是画面所富有的神采等。而我个人认为:此处之“神”,具有双重意,其一,含有画家所表现物象的神采。其二,也包含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而“韵”字却包含画面呈现的笔韵、墨韵,以及包含画面如同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在此其间,主次、详略、虚实、开合、干湿、浓淡……等节奏、韵律,在画面上活脱脱彰显出来。
意真境妙神韵得彰,是我们每一个画家一生追求的境界。如何得到这一境界?我们在心里还须建立次第,也就是学习书画的程序。如果程序错误,就会事倍功半;如果程序用对,我们从事中国书画就会省时省力。在中国画学习上,第一步,我们应该从临摹传统书画入手,古人早就为我们确定临摹方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不仅要临摹古代大画家的书画笔墨,我们还需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这些画家的道德修养和认识观念。在第一阶段,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书画的实质。否则,我们只是临摹书画笔墨,就会得不到实质,所得到的,就会只是皮毛。往深层说,如果再了解这些画家的精神本意,我们就会了知其精神实质。用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认识观念。
当临摹打下熟练基本功后,我们才可以 “外是造化”。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走向自然,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之中有情无情生命,目识心记,自然之形态与古人师“造化”提炼之内容相对照,加之自身的用心揣摩感悟和认知,不断从自然中提炼富有灵性的物象,用自己、古人和造化融为一体的艺术语言,构筑起富有韵味和勃勃生机的画面。这个阶段必须经历。如果去掉“外是造化”,我们就会失去所画物象的鲜活以及艺术的源泉。
通过师“古人”、师“造化”,我们并未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艺术顶峰,我们还必须经历“中得心源”的师“我心”阶段,这一阶段是提高书画品位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前两个阶段是中国画自我学习完善的话,那么这个阶段是到了中国画艺术的顶极,这个时候,中国画笔墨技巧熟练,所画物象鲜活而富灵性。画中意境,不仅画内充实富有神韵,而且通过书画的传达,画外之旨,画外之禅境也更加深远。
实际上“我心”是我们每人都具有的本来真心,也是真如本性。我们用“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方法学习就容易得到。我们要向人品高的人学习,要向传统中的圣人先哲学习,从古到今,圣人先哲是从来没有人超越过的高山,可以说,他们是打开“我心”之门的钥匙,让我们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他们,了解他们,进而让我们心净明澈,得到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的觉悟和认知。获取心怀宇内、量周沙界的大心、“我心”。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画来说,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三者是画好中国画的关键。不师“古”,不能掌握熟练的基本功,不师“造化”,作品难有鲜活之气,不师“我心”,作品品位就难以提升。故此,三者不可偏废,只有深化师“古”、师“造化”和师“我心”,才能使中国画达到意真境妙的深邃境界。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2] (唐)张彦远:《唐代画家张躁语》,《历代名画记》(卷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作者简介:冯皓,男,1965—,河北雄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工作单位:廊坊师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