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自书法进入课程,对书法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越来越专业。书法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一堂书法课,应该从课标解读、专业碑帖、艺术底蕴等方面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机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让学生获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艺术成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杏坛杯;书法课堂;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1-0014-03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2017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首次开设书法学科教学展评。从初赛到决赛,其间包括说课、上课、教学反思、课例研究、论文解读等一系列比赛项目,整个赛程收获满满,让我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会了反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一次次打磨中完善并超越白己。
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的参赛全过程,对于学生,对于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
一、课标解读,把握“以生为本”的教学环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研究书法教育工作最权威、指导性最强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详细诠释了书法教育的理念、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等,不仅为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指出了研究方向,更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学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因此,《纲要》是我在教学前时常要翻阅的,它能让我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打造高效的书法课堂。
二、专业碑帖,获得“以生为本”的教学辅助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结合经典碑帖和与书体相统一的教材来作为学习的辅助,更能让学生体悟到书法的精妙。
在初赛《集字》一课中,我配合比赛主办方学生使用的碑帖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决赛《读帖》一课中,我使用的是《颜真卿勤礼碑》。在教学设计中,由于很难找到专业的图片素材,因此尝试了从碑帖原版中选择汉字并进行黑白翻转,适度放大,既保留了原来碑帖的风貌又不失墨迹的感觉,对于低年级学生,还可以将字配以米字格,帮助其深刻理解并掌握字形结构,使学生的练习扎实有效,提高书写的成功率。
三、艺术底蕴,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基石
深厚的书法底蕴是设计一堂精彩书法课的基石。一名书法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书法专业知识、精湛的书法专业技能、专业的书法欣赏能力、扎实的书法教学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对汉字、书法特色教学的研究深入,解读准确,成为学生书法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堂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书法老师,怎样的理念解读便于学生理解,怎样的讲解示范便于学生观察,怎样的游戏体验让学生既快乐又不忘初衷,怎样的环节设计让知识点步步紧扣,怎样的引用经典能不违背中心思想?在两场比赛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提问,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课堂语言,所有的讲解都结合当场示范书写,近距离的瞻仰远比遥不可见的欣赏所得到的视觉体验和技法技巧震撼多得多。
有时候,老师为了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充分的准备,大量的预设,甚至每一个同答都一一排练,结果却造成人课分离,教师与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只有背台词般地你问我答。而我主张一种最真实的课堂呈现,有最真实的教学,最真诚的评价,在很好把握学科特点、彰显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教师勇于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意外”,巧妙地应对,营造最自然的课堂氛围。
四、民主课堂,成就“以生为本”的教学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张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在凭借教学经验,预设目标达成度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使用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来解读概念,使用直观的图例来讲解方法,使用丰富的媒介来临摹创作,让学生由浅入深又扎扎实实地在实践中感受书法的艺术奥妙。
1.明了一个概念,让学生学有方向。
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引领和熏陶。目前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各有独特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理论与实践并进,只是侧重点不同。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数还是以实践为主。当代中小学生写字“有书无法”是最大的弊端。我们要遵循中国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传统,让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同步发展。我认为,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在我的书法课堂中,理论知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语言,在合适的教学环节,精确讲解专业的书法概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传统书法文化的魅力。
在初赛《集字》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文字游戏,在一堆打乱的文字中请学生快速地找出一个个成语,学生凭借学习经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从而老师顺势揭示了课题,这种搜集和整理的方法不就是“集字”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对集字的概念了然于胸,更引起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和观察能力,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为接下来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授一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
书法有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书法有自己的思考与领悟。在书法教学中,对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起笔、行笔、收笔、结构、用墨、章法等方面的教學,都是在教授正确的技巧和方法。
课堂要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目前,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决赛《读帖》一课中,我主要围绕“读帖”这一概念,和学生一起读《颜真卿勤礼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来揭示读帖的内涵,通过笔画的分析,探究笔法特点;通过笔画的规律,探究结构原理;通过碑帖的欣赏,探究章法布局。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读帖的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学生因为亲身参与了实践,探索了方法,发表了见解,获得了启发。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枯燥的书法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3.创作一幅作品,让学生学有成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书法也是如此,创作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书热情,增加书写的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创作,可以从字数较少的作品人手,让学得的概念和方法外化于行,在创作中探究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集字》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在丝绸团扇上、在镜片团扇上进行创作,在《读帖》一课中,我让学生在不同色调的纸质相框上进行创作。更多的时候,精致的折扇、五彩的灯笼、古朴的竹简……都可能成为学生创作的媒介。稚嫩的笔法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因为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内心轻松愉悦。
课后,我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机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让学生获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艺术成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后记:
第12届“杏坛杯”已经完美落幕,正如《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先生说:“‘杏坛杯’是书法教育人的展台、平台、跳台。”
高平台的“杏坛杯”赛课于我来说既是一次磨炼,更是一次成长。今天,写下这些参赛感悟的时候,所有的镜头在脑海一一跃现,它竟然由一些十分琐碎的场景、艺术的语言和熟悉的孩子们串成了清晰的一条线,也许,很久以后,这段经历都会给我带来思索与快乐,因为,它赋予了我许多新鲜与宝贵的财富。
生活,品味过方知其中滋味,用心承载,每一段经历都将是人生成长中的一次洗礼。愿翰墨馨香伴随我在书法教育之路上走向更远!
【关键词】杏坛杯;书法课堂;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1-0014-03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2017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首次开设书法学科教学展评。从初赛到决赛,其间包括说课、上课、教学反思、课例研究、论文解读等一系列比赛项目,整个赛程收获满满,让我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会了反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一次次打磨中完善并超越白己。
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的参赛全过程,对于学生,对于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
一、课标解读,把握“以生为本”的教学环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研究书法教育工作最权威、指导性最强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详细诠释了书法教育的理念、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等,不仅为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指出了研究方向,更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学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因此,《纲要》是我在教学前时常要翻阅的,它能让我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打造高效的书法课堂。
二、专业碑帖,获得“以生为本”的教学辅助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结合经典碑帖和与书体相统一的教材来作为学习的辅助,更能让学生体悟到书法的精妙。
在初赛《集字》一课中,我配合比赛主办方学生使用的碑帖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决赛《读帖》一课中,我使用的是《颜真卿勤礼碑》。在教学设计中,由于很难找到专业的图片素材,因此尝试了从碑帖原版中选择汉字并进行黑白翻转,适度放大,既保留了原来碑帖的风貌又不失墨迹的感觉,对于低年级学生,还可以将字配以米字格,帮助其深刻理解并掌握字形结构,使学生的练习扎实有效,提高书写的成功率。
三、艺术底蕴,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基石
深厚的书法底蕴是设计一堂精彩书法课的基石。一名书法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书法专业知识、精湛的书法专业技能、专业的书法欣赏能力、扎实的书法教学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对汉字、书法特色教学的研究深入,解读准确,成为学生书法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堂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书法老师,怎样的理念解读便于学生理解,怎样的讲解示范便于学生观察,怎样的游戏体验让学生既快乐又不忘初衷,怎样的环节设计让知识点步步紧扣,怎样的引用经典能不违背中心思想?在两场比赛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提问,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课堂语言,所有的讲解都结合当场示范书写,近距离的瞻仰远比遥不可见的欣赏所得到的视觉体验和技法技巧震撼多得多。
有时候,老师为了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充分的准备,大量的预设,甚至每一个同答都一一排练,结果却造成人课分离,教师与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只有背台词般地你问我答。而我主张一种最真实的课堂呈现,有最真实的教学,最真诚的评价,在很好把握学科特点、彰显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教师勇于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意外”,巧妙地应对,营造最自然的课堂氛围。
四、民主课堂,成就“以生为本”的教学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张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在凭借教学经验,预设目标达成度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使用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来解读概念,使用直观的图例来讲解方法,使用丰富的媒介来临摹创作,让学生由浅入深又扎扎实实地在实践中感受书法的艺术奥妙。
1.明了一个概念,让学生学有方向。
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引领和熏陶。目前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各有独特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理论与实践并进,只是侧重点不同。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数还是以实践为主。当代中小学生写字“有书无法”是最大的弊端。我们要遵循中国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传统,让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同步发展。我认为,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在我的书法课堂中,理论知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语言,在合适的教学环节,精确讲解专业的书法概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传统书法文化的魅力。
在初赛《集字》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文字游戏,在一堆打乱的文字中请学生快速地找出一个个成语,学生凭借学习经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从而老师顺势揭示了课题,这种搜集和整理的方法不就是“集字”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对集字的概念了然于胸,更引起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和观察能力,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为接下来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授一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
书法有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书法有自己的思考与领悟。在书法教学中,对于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起笔、行笔、收笔、结构、用墨、章法等方面的教學,都是在教授正确的技巧和方法。
课堂要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目前,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决赛《读帖》一课中,我主要围绕“读帖”这一概念,和学生一起读《颜真卿勤礼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来揭示读帖的内涵,通过笔画的分析,探究笔法特点;通过笔画的规律,探究结构原理;通过碑帖的欣赏,探究章法布局。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读帖的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学生因为亲身参与了实践,探索了方法,发表了见解,获得了启发。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枯燥的书法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3.创作一幅作品,让学生学有成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书法也是如此,创作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书热情,增加书写的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创作,可以从字数较少的作品人手,让学得的概念和方法外化于行,在创作中探究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集字》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在丝绸团扇上、在镜片团扇上进行创作,在《读帖》一课中,我让学生在不同色调的纸质相框上进行创作。更多的时候,精致的折扇、五彩的灯笼、古朴的竹简……都可能成为学生创作的媒介。稚嫩的笔法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因为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内心轻松愉悦。
课后,我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机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让学生获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艺术成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后记:
第12届“杏坛杯”已经完美落幕,正如《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先生说:“‘杏坛杯’是书法教育人的展台、平台、跳台。”
高平台的“杏坛杯”赛课于我来说既是一次磨炼,更是一次成长。今天,写下这些参赛感悟的时候,所有的镜头在脑海一一跃现,它竟然由一些十分琐碎的场景、艺术的语言和熟悉的孩子们串成了清晰的一条线,也许,很久以后,这段经历都会给我带来思索与快乐,因为,它赋予了我许多新鲜与宝贵的财富。
生活,品味过方知其中滋味,用心承载,每一段经历都将是人生成长中的一次洗礼。愿翰墨馨香伴随我在书法教育之路上走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