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中国人看书法,一字见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书法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写字,也是为了陶冶性情,悟出做人之道。扬州市竹西小学通过墨香文化氛围的营造,专业师资队伍的锤炼,书法课堂的研磨,不断积淀墨香内涵,让书法融入学校的肌体和血脉,引领学生在书海墨韵中修身养性,为人生点亮人文底色。
【关键词】氛围营造;队伍锤炼;课堂研磨;墨香积淀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0-0044-02
【作者简介】缪永留,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
“徜徉墨香文化,积聚成长能量”,这是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师生建设书法特色校园的座右铭。我们让书法融入学校的肌体和血脉,让书法成为学校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富灵气的部分,学生在书海墨韵中修身养性,为人生点亮人文底色。
唐代书法名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写道:“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自古以来,中国人看书法,一字见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
2006年,竹西小学创建成中国书法特色学校,学校把“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作为校训,引领学生从书法的“摆正、握正、坐正、写正”起步,倡导师生做“懂礼节、有气节、守节度、亮节操”的人。书法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为此,我们倡导用墨香文化去濡染孩子精神气质的底色。
竹西小学也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基地、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打造书法特色为突破,坚持把“写字”和“做人”相结合,以“塑造醇厚的墨香文化”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力图整体构建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提出墨香文化建设的目标:练就一项本领——端正地写字,写漂亮的字;培育一种兴趣——探究汉字书法艺术;磨炼一份毅力——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塑就一种人格——做事有根,做人有节。墨香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为:引领学生“舞文弄墨”,通过“汉字书写”的修炼,使孩子们受到汉字、汉语、汉学的熏陶,以此炼意砺志,倡学兴问,滋品导行,探美求新,从而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组建专业化的课程管理团队,聘请校外书法专家,以书法课、书法社团、书家讲坛、书法节等为抓手,从知识技能、习惯态度、艺术素养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校园的墨香文化弥散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一、营造墨香文化氛围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绝不是建筑、景点、绿化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适宜孩子成长的和谐交融的物质表现。
为了营造浓郁的墨香文化氛围,学校建设了书法文化墙、墨香作坊、墨香廊道,让学生一抬头便可看到、品到书法名家的作品,作品中每一个笔画,每一片留白,都能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学校还着力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以书法家命名各中队,设立专门板块介绍书法家为学、为人的故事,展示其代表作品。书法作品是静态的,但通过书法家故事的介绍,却可以让孩子们“见字见心”,品书法技艺,悟做人之道。班级板报设立“翰墨飘香”书法展示栏,为学生提供书法技艺切磋的平台。学校网站设立“兰亭书法”版块,推介书法小明星,交流学生书法作品,让学生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彰显自己的书法个性,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
在竹西小学,校园里的每一方石、每一处景、每一条廊、每一块碑、每一页窗,无不弥散着浓浓的墨香。
二、锤炼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全面推进书法进校园活动,学校把配备合格的书法教师放到突出地位,通过“请、聘、转、训、研、评”等多种举措补充和提高书法师资水平。“请”是请书法大家进校讲学,与学生互动。学校先后邀请了近二十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来校为师生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书法现场指导。“聘”是聘请庞中华的学生陈辉建等书法名师定期来校为学生授课。“转”是将本校的扬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陆志喜老师转岗为专职书法教师,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峰、许在宽转为书法兼职教师。“训”是学校每月开设“兰亭论坛”,观看书法视频讲座,学校书法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所有教师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水平。“研”是定期开设书法研究课,进行书法教学艺术的切磋。“评”是利用每年的“兰亭书法节”展示教师书法作品,并由学生为最佳作品“点赞”,以检阅教师平时“书法内功”的修炼。
三、倾心研磨书法课堂
教育科研是书法教育深入推进的第一生产力。为了促进书法课程的深入研究,我们根据书法含蓄、藏锋等特点,倡导书法教育“谦逊、含蓄、内敛”的学术文化;根据书法诸体并存、风格各异的特点,倡导“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书法研究氛围;根据书法讲究气脉相通、结构完整的特点,倡导书法教师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品质。
学校每学期确定不同的专题,深入开展书法教学的专题研究。课型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写字指导课、写字评讲课、随文识字课、书法鉴赏课等不同的课型的研究;教学环节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书法指导、学生临摹、作品点评、名作欣赏等不同环节的研究。
学校还构建了“一看二写三评四改”的“四步一环”书法教学模式。“看”是每次写字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的布局、结构,然后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及笔画的长短等。日久天长,学生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读帖的良好习惯,做到了意在笔先。“写”包括描摹和临写。描摹时学生要做到手写心记,养成边写边思的好习惯。“评”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主要在师评的引领下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并教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及原则。通过“评价”环节,学生逐步养成了动脑分析的好习惯。“改”是评完字之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存在的问题,逐笔、逐字再改进。改的过程是一个再完善、再提高的过程。“看、写、评、改”四步构成习字、练字的不断循环的主要环节,学生的书法技艺在循环练习中逐步提高。
四、不断积淀墨香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可以启德、益智、传道、健体、怡情,书法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书法家故事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恒心毅力,通过书法名篇赏析让学生体会人文之美,通过书法的“结构避让”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避让与谦逊”,通过书写章法的“平衡、和谐、稳定”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和谐达观的事理。
为了更好地诠释对书法教育的理解,实现校本化的书法教育追求,学校先后开发了《翰墨飘香》《童心墨迹》《墨香流韵》等三套校本教材。这三套教材也见证了学校对书法教育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翰墨飘香》主要从书法技艺的介绍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童心墨迹》主要是书法流派介绍、师生作品展示点评等内容,让师生进行书法展示;《墨香流韵》则是从“立字立人”的角度解析书法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品鉴书法。校本教材的研发,见证了学校书法教育的行走轨迹。
漫步在校园内,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些镜头:每天的写字课,师生同练“书写功”;书法、篆刻社团,学生沉浸于泼墨挥毫、金石雕琢之趣;班级的黑板上、学校的廊道里展示着师生的得意之作;“墨香作坊”里有随时可书的笔墨纸砚;书法节上展示“百人一笔”的壮观场面……竹西小学墨香文化既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显性课程,也是“隐形的翅膀”,以“润物细无声”的含蓄影响着每一个人。
竹西小学在书法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用书法教育提升师生素养,孕育教育生命,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学做人,用墨香晕染精神底色!
【关键词】氛围营造;队伍锤炼;课堂研磨;墨香积淀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0-0044-02
【作者简介】缪永留,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
“徜徉墨香文化,积聚成长能量”,这是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师生建设书法特色校园的座右铭。我们让书法融入学校的肌体和血脉,让书法成为学校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富灵气的部分,学生在书海墨韵中修身养性,为人生点亮人文底色。
唐代书法名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写道:“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自古以来,中国人看书法,一字见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
2006年,竹西小学创建成中国书法特色学校,学校把“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作为校训,引领学生从书法的“摆正、握正、坐正、写正”起步,倡导师生做“懂礼节、有气节、守节度、亮节操”的人。书法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为此,我们倡导用墨香文化去濡染孩子精神气质的底色。
竹西小学也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基地、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打造书法特色为突破,坚持把“写字”和“做人”相结合,以“塑造醇厚的墨香文化”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力图整体构建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提出墨香文化建设的目标:练就一项本领——端正地写字,写漂亮的字;培育一种兴趣——探究汉字书法艺术;磨炼一份毅力——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塑就一种人格——做事有根,做人有节。墨香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为:引领学生“舞文弄墨”,通过“汉字书写”的修炼,使孩子们受到汉字、汉语、汉学的熏陶,以此炼意砺志,倡学兴问,滋品导行,探美求新,从而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组建专业化的课程管理团队,聘请校外书法专家,以书法课、书法社团、书家讲坛、书法节等为抓手,从知识技能、习惯态度、艺术素养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校园的墨香文化弥散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一、营造墨香文化氛围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绝不是建筑、景点、绿化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适宜孩子成长的和谐交融的物质表现。
为了营造浓郁的墨香文化氛围,学校建设了书法文化墙、墨香作坊、墨香廊道,让学生一抬头便可看到、品到书法名家的作品,作品中每一个笔画,每一片留白,都能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学校还着力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以书法家命名各中队,设立专门板块介绍书法家为学、为人的故事,展示其代表作品。书法作品是静态的,但通过书法家故事的介绍,却可以让孩子们“见字见心”,品书法技艺,悟做人之道。班级板报设立“翰墨飘香”书法展示栏,为学生提供书法技艺切磋的平台。学校网站设立“兰亭书法”版块,推介书法小明星,交流学生书法作品,让学生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彰显自己的书法个性,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
在竹西小学,校园里的每一方石、每一处景、每一条廊、每一块碑、每一页窗,无不弥散着浓浓的墨香。
二、锤炼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全面推进书法进校园活动,学校把配备合格的书法教师放到突出地位,通过“请、聘、转、训、研、评”等多种举措补充和提高书法师资水平。“请”是请书法大家进校讲学,与学生互动。学校先后邀请了近二十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来校为师生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书法现场指导。“聘”是聘请庞中华的学生陈辉建等书法名师定期来校为学生授课。“转”是将本校的扬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陆志喜老师转岗为专职书法教师,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峰、许在宽转为书法兼职教师。“训”是学校每月开设“兰亭论坛”,观看书法视频讲座,学校书法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所有教师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水平。“研”是定期开设书法研究课,进行书法教学艺术的切磋。“评”是利用每年的“兰亭书法节”展示教师书法作品,并由学生为最佳作品“点赞”,以检阅教师平时“书法内功”的修炼。
三、倾心研磨书法课堂
教育科研是书法教育深入推进的第一生产力。为了促进书法课程的深入研究,我们根据书法含蓄、藏锋等特点,倡导书法教育“谦逊、含蓄、内敛”的学术文化;根据书法诸体并存、风格各异的特点,倡导“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书法研究氛围;根据书法讲究气脉相通、结构完整的特点,倡导书法教师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品质。
学校每学期确定不同的专题,深入开展书法教学的专题研究。课型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写字指导课、写字评讲课、随文识字课、书法鉴赏课等不同的课型的研究;教学环节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书法指导、学生临摹、作品点评、名作欣赏等不同环节的研究。
学校还构建了“一看二写三评四改”的“四步一环”书法教学模式。“看”是每次写字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的布局、结构,然后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及笔画的长短等。日久天长,学生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读帖的良好习惯,做到了意在笔先。“写”包括描摹和临写。描摹时学生要做到手写心记,养成边写边思的好习惯。“评”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主要在师评的引领下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并教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及原则。通过“评价”环节,学生逐步养成了动脑分析的好习惯。“改”是评完字之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存在的问题,逐笔、逐字再改进。改的过程是一个再完善、再提高的过程。“看、写、评、改”四步构成习字、练字的不断循环的主要环节,学生的书法技艺在循环练习中逐步提高。
四、不断积淀墨香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可以启德、益智、传道、健体、怡情,书法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书法家故事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恒心毅力,通过书法名篇赏析让学生体会人文之美,通过书法的“结构避让”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避让与谦逊”,通过书写章法的“平衡、和谐、稳定”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和谐达观的事理。
为了更好地诠释对书法教育的理解,实现校本化的书法教育追求,学校先后开发了《翰墨飘香》《童心墨迹》《墨香流韵》等三套校本教材。这三套教材也见证了学校对书法教育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翰墨飘香》主要从书法技艺的介绍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童心墨迹》主要是书法流派介绍、师生作品展示点评等内容,让师生进行书法展示;《墨香流韵》则是从“立字立人”的角度解析书法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品鉴书法。校本教材的研发,见证了学校书法教育的行走轨迹。
漫步在校园内,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些镜头:每天的写字课,师生同练“书写功”;书法、篆刻社团,学生沉浸于泼墨挥毫、金石雕琢之趣;班级的黑板上、学校的廊道里展示着师生的得意之作;“墨香作坊”里有随时可书的笔墨纸砚;书法节上展示“百人一笔”的壮观场面……竹西小学墨香文化既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显性课程,也是“隐形的翅膀”,以“润物细无声”的含蓄影响着每一个人。
竹西小学在书法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用书法教育提升师生素养,孕育教育生命,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学做人,用墨香晕染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