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正面下手双手垫球是小学排球教学的基本技术之一,是接发球和后排防守的动作基础。学生开始接触排球,兴奋点较高,注意力集中在球上,对垫球的手形、垫球部位以及夹肘、抬臂等动作不规范,导致球满天飞,手臂红肿(击球部位不正确、力量不合适)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日常生活知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升運动技能。
二、案例描述
临近上课,同学们“飞奔”到操场,看到放置在排球场四个角落的排球,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问排球怎么玩?有的说排球很恐怖,打在手上很疼;有的同学站在球筐边,手摸着排球,蠢蠢欲动,充满了好奇。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笔者语言导入:“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今天我们要提前与排球宝贝一起过节,你们准备好了吗?”大家似懂非懂地回答道:“准备好了。”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做“叫号找朋友”的热身游戏。规则是一路纵队绕排球场边线逆时针慢跑,叫到号的同学迅速到最近的球框内拿球并在指定区域内练习,并要求练习时要注意左右间距,避免碰撞。通过尝试练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笔者问大家:“同学们,按照习俗端午节会吃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粽子。”随后笔者要求大家把球宝贝轻轻地放在脚前一臂距离,一起学习包粽子。“请大家取出一片粽叶(举起左手),再取出另一片粽叶(举起右手),两片叶子交叉重叠(两手手指重叠,小拇指指根叠靠),最后合掌互握,两大拇指向中间平行靠拢。”笔者边示范边讲解,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包粽子的方法后,笔者告诉大家手中的粽子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叠掌式垫球手型。
学生掌握垫球手型后,笔者继续问道:“你愿意把精美的粽子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在表扬孩子们传统美德的同时笔者做出了分享的手势并提问:“你们觉得我送粽子给你时,是手臂弯曲有礼貌?还是手臂伸直、抬肩更好?”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手臂伸直。”通过分享粽子,指导学生练习屈膝蹬地、夹肘、抬臂的徒手垫球动作。随后前后两人一组相互分享香喷喷的粽子(一人持球,一人体会垫球手型和部位;一人抛球,一人垫球),并对同伴的动作进行点评和指导。
“下面请带着球宝贝与朋友分享手中的粽子,要求球宝贝始终在你的前臂上开心地跳动,尽量不落地。”笔者边说边示范垫球的动作方法。学生嘴上说难度好大呀!身体却早已做好了准备姿势,急待老师发令。
在排球自抛自垫练习中,笔者巡回指导,发现很多孩子垫球的部位不对。为此笔者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的护腕,佩戴在距手腕10厘米处的前臂上并告诉学生如果你不需要护腕辅助时,就可将护腕取下继续练习。通过护腕辅助练习不仅帮助孩子们体会垫球的正确部位,同时也缓解了前臂垫球时的疼痛感,减少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本课辅教材采用“赛龙舟”游戏,每组四位同学,第一位同学左右手各抱一球,后面同学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快速前进,到达终点后把球放下,以同样的方式返回,运输另外两球,四个球均运到终点后摆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最快完成的小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不断交流、体验、探讨,共同找出解决方案,如喊出一致的口号、做出一致的动作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案例反思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研究,爱表现。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开始部分安排学生自主尝试练习排球的垫球动作。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疑问,如不能控制球的飞行路线、球垫不起来等,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经验
本课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我和排球做朋友—包粽子—分享粽子—赛龙舟这样一个过端午的情节,教学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推进。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包粽子,学生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包粽子的动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叠掌式垫球的手型。在分享粽子时,笔者请学生选择一种分享动作,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夹肘外翻、抬臂。在练习时笔者不断语言提示学生伸直手臂与同伴分享,做一位热情、大方的好孩子。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讲解徒手垫球的动作方法,老师示范,学生练习,那么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教学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的设计、讲解示范、师生互动、评价等,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如在本案例中笔者教授包粽子的动作方法后特意强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叠掌式垫球手形,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清楚地知道动作的技术名称;再如,借用护腕辅助练习,笔者考虑到贴“标签”对敏感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告知学生“如果你不需要护腕帮助也能将球垫在正确部位时,可以把护腕取下继续练习”;在整堂课中笔者始终强调学生要用余光关注周边情况,与同学保持安全距离,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编辑 冯志强
正面下手双手垫球是小学排球教学的基本技术之一,是接发球和后排防守的动作基础。学生开始接触排球,兴奋点较高,注意力集中在球上,对垫球的手形、垫球部位以及夹肘、抬臂等动作不规范,导致球满天飞,手臂红肿(击球部位不正确、力量不合适)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日常生活知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升運动技能。
二、案例描述
临近上课,同学们“飞奔”到操场,看到放置在排球场四个角落的排球,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问排球怎么玩?有的说排球很恐怖,打在手上很疼;有的同学站在球筐边,手摸着排球,蠢蠢欲动,充满了好奇。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笔者语言导入:“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今天我们要提前与排球宝贝一起过节,你们准备好了吗?”大家似懂非懂地回答道:“准备好了。”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做“叫号找朋友”的热身游戏。规则是一路纵队绕排球场边线逆时针慢跑,叫到号的同学迅速到最近的球框内拿球并在指定区域内练习,并要求练习时要注意左右间距,避免碰撞。通过尝试练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笔者问大家:“同学们,按照习俗端午节会吃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粽子。”随后笔者要求大家把球宝贝轻轻地放在脚前一臂距离,一起学习包粽子。“请大家取出一片粽叶(举起左手),再取出另一片粽叶(举起右手),两片叶子交叉重叠(两手手指重叠,小拇指指根叠靠),最后合掌互握,两大拇指向中间平行靠拢。”笔者边示范边讲解,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包粽子的方法后,笔者告诉大家手中的粽子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叠掌式垫球手型。
学生掌握垫球手型后,笔者继续问道:“你愿意把精美的粽子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在表扬孩子们传统美德的同时笔者做出了分享的手势并提问:“你们觉得我送粽子给你时,是手臂弯曲有礼貌?还是手臂伸直、抬肩更好?”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手臂伸直。”通过分享粽子,指导学生练习屈膝蹬地、夹肘、抬臂的徒手垫球动作。随后前后两人一组相互分享香喷喷的粽子(一人持球,一人体会垫球手型和部位;一人抛球,一人垫球),并对同伴的动作进行点评和指导。
“下面请带着球宝贝与朋友分享手中的粽子,要求球宝贝始终在你的前臂上开心地跳动,尽量不落地。”笔者边说边示范垫球的动作方法。学生嘴上说难度好大呀!身体却早已做好了准备姿势,急待老师发令。
在排球自抛自垫练习中,笔者巡回指导,发现很多孩子垫球的部位不对。为此笔者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的护腕,佩戴在距手腕10厘米处的前臂上并告诉学生如果你不需要护腕辅助时,就可将护腕取下继续练习。通过护腕辅助练习不仅帮助孩子们体会垫球的正确部位,同时也缓解了前臂垫球时的疼痛感,减少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本课辅教材采用“赛龙舟”游戏,每组四位同学,第一位同学左右手各抱一球,后面同学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快速前进,到达终点后把球放下,以同样的方式返回,运输另外两球,四个球均运到终点后摆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最快完成的小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不断交流、体验、探讨,共同找出解决方案,如喊出一致的口号、做出一致的动作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案例反思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研究,爱表现。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开始部分安排学生自主尝试练习排球的垫球动作。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疑问,如不能控制球的飞行路线、球垫不起来等,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经验
本课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我和排球做朋友—包粽子—分享粽子—赛龙舟这样一个过端午的情节,教学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推进。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包粽子,学生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包粽子的动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叠掌式垫球的手型。在分享粽子时,笔者请学生选择一种分享动作,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夹肘外翻、抬臂。在练习时笔者不断语言提示学生伸直手臂与同伴分享,做一位热情、大方的好孩子。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讲解徒手垫球的动作方法,老师示范,学生练习,那么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教学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的设计、讲解示范、师生互动、评价等,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如在本案例中笔者教授包粽子的动作方法后特意强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叠掌式垫球手形,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清楚地知道动作的技术名称;再如,借用护腕辅助练习,笔者考虑到贴“标签”对敏感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告知学生“如果你不需要护腕帮助也能将球垫在正确部位时,可以把护腕取下继续练习”;在整堂课中笔者始终强调学生要用余光关注周边情况,与同学保持安全距离,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