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3月20日前后的春分节气,是冬季结束的标志,因而3月的气候特点是前冬后春,横跨于两季之间。根据气象资料统计,上海地区3月的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8.5摄氏度左右,其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可达到12.7摄氏度,月平均最低气温为4.9摄氏度。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转暖的缘故,上海地区3月的月平均气温正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也时常会冒出阵阵寒意。
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中医学和医疗气象学理论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类季节转换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关系到人体生命健康、疾病预后转归十分关键的重要节点。初春时节万物升发,使得各种致病微生物,进入迅速生长繁殖时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冬春交替时的群体发病率是春夏之际的4倍、夏秋过渡期的2倍、秋冬过渡期的1.2倍。
而造成冬末春初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冬季严寒低温、偏北大风、空气干燥、短日照、高气压等因素的刺激,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减少热量的损耗和散失、保障体内重要脏器和全身的营养供应,被迫作出了一系列收缩调整的保护反应。但随着季节的转换、气温的回升,这部分长久抑制的生理机能此时正在逐渐恢复之中,体内的生物节律、代谢速度也随之加快。但问题在于:这一阶段气温并不十分稳定,忽冷忽热、时阴时雨,而且早春3月昼夜温差又较大。此时若是机体调整不当失于防护,或气象变化过于频繁、反复波动,就极有可能导致人的免疫机制紊乱、抗病能力下降,一旦遭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便可诱发各种疾病。
例如,早春时节气温有时会突然下降,出现所谓的“倒春寒”现象,且一年四季中又以春季的风速最大,因而初春时期的低温大风,经常会使人体感到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中医认为:春季主气属风,其善行而数变被称为百病之长,最易导致人的体温下降,侵犯人的皮肤、呼吸道、肺等器官。据实验证明,当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体就会产生气温下降5~6摄氏度的感觉,故而每当狂风呼啸肆虐之时,往往就是表卫不固体弱之人发病的高峰期,因为此时人体非常容易被风邪吹得门户敞开、漏洞百出,各种病邪便会乘虚而入。所以,临床观察发现每年的冬末春初,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都会明显增高。
流感
这种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倘若不注意休息与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中耳炎、喉炎、肺炎、脑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而流感的好发季节就在冬末春初;在长江下游地区,夏季也可能发生大面积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这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之中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为多发;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幼儿园、学校,很容易引起腮腺炎的暴发性流行。
水痘
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水痘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多发。
百日咳
虽说百日咳四季都有散发,可据统计此病在冬春季中的发生率最高。症状主要有阵发性咳嗽现象,且呈痉挛性,可持续1~2个月以上;剧咳可导致面部皮肤出血点、眼结膜出血、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流脑
这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好发季节为冬春季,在长江下游地区3~6月份是其发病的高峰期。患者在流涕、咳嗽(酷似感冒)后,可突发高热伴有剧烈喷射状呕吐,以及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昏迷等表现。皮肤可出现本病特征性的出血性淤点、淤斑,最早见于臀部、肩肘部。
肺结核病
这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该病四季都可散发,但以春季的发病率为高。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等,出现所谓的“结核中毒”症状。
肺炎
早春时节,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骤然升高。若出现原因不明的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或卧床不起;感冒后迁延不愈、呼吸加快、面色潮红,口唇发绀;“老慢支”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痰多色黄或混有血丝时,应予以高度警惕。
风疹
又名“风痧”、“风瘾”,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有发生,特别是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所以,最重要的是预防孕妇患风疹,以减少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妊娠4个月以内,若患风疹应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