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常见的三种毛病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sun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同学的作文都存在一定的毛病,常见的毛病有三种:“开头绕弯弯,中间太简单,结尾喊口号。”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毛病,让自己的文章简洁生动、情景相融、情趣盎然呢?下面,就把这些毛病分析一下,并提出一些改正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开头绕弯弯
  作文的开头不能紧扣文题,而是东拉西扯,啰里啰唆地写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这就叫“开头绕弯弯”。
  比如,一位同学写《一场精彩的比赛》时,文章开头就这样写:
  骄阳刚露出丝丝炎热,绿叶才映出点点深沉,一切初夏的热情渐渐流露。一个星期三的上午,阳光明媚,蓝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多好的天呀!令人神清气爽。
  “丁零,丁零零……”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校园的沸腾,同学们飞快地跑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操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体育老师带着五(1)班的同学们来到宽大的操场上上体育课。想知道我们在上什么内容吗?告诉你们吧,我们正在进行赛跑比赛呢!
  开头这样绕来绕去,显得不够简洁。写这么一大堆的废话,说了老半天,还没有说到要叙述的事情,真是急死人了。
  这个开头,可以这样改一下:
  星期三上午阳光明媚,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原来,体育老师正带着五(1)班的同学在举行赛跑比赛。
  这样开头,直截了当,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有同学们愉快的心情,既简洁又生动。
  这种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的开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中间太简单
  一篇记事的文章,中间部分是记叙事情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一定要写详细、具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身临其境,才能生动感人,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的同学写文章中间部分时,往往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一点也不具体、生动,显得干巴无味。
  比如有个同学写《爸爸带我看露珠》的经过,是这样写的:
  今天早晨,爸爸带我到公园看露珠。我看了又看,晶莹的露珠像水晶,像透明的珍珠,好看极了。
  这样写未免太简单、太乏味了。原因是文章中的人物明明有话说,你却让他当“哑巴”;人物明明有动作、有思想、有感情,你却让他当“木头人”。
  这篇文章可以改成这样:
  今天早晨,爸爸带我到公园,指着草叶上的几颗露珠说:“宝贝,你仔细看,这是什么?”
  我一看,高兴地说:“是晶莹的露珠。它像水晶,像透明的珍珠,好看极了。”
  爸爸又说:“你再仔细看看。”
  这时,我仿佛看到小草正在微笑着对我说:“小露珠是绿色的。”
  “不对,不对,小露珠是红色的、紫色的……”旁边的小花摇着小脑袋争着说。
  小树接过话茬活泼地说:“小露珠是嫩黄色的,不信,你看。”
  我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看到了瑰丽无比、五颜六色的露珠,大自然可真神奇啊!”
  爸爸点点头,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小露珠虽然微不足道,它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在大地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它那颗水晶般的心,滋润了小草、小花、小树……”
  噢,我明白了,爸爸带我看露珠,是希望我像小露珠那样,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要有一颗水晶般的心,要多关心人、帮助人。
  经过这样一修改,“哑巴”开口了,“木头人”动起来了,别人读了之后,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三、结尾喊口号
  有些同学写作文,喜欢在文章的结尾表决心、喊口号。但是你们要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有个小作者写《可爱的孔雀》,是这样结尾的—
  孔雀真美丽、可爱,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争取做个爱鸟的好孩子!
  这样的结尾就显得有些僵硬,这样的话就成了套话,让人觉得很不真实,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不是心里想说的话。
  这个结尾倒不如改成—
  爸爸妈妈带我离开了孔雀馆,但我对孔雀的印象很深。晚上,我梦见一只花孔雀飞到我的身旁,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那美丽的尾巴……
  以这样的梦境作结,合情合理。人们不是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吗?这样的结尾,使文章的主题不留痕迹地得到升华。
  还有一个同学在写《两分钟有多久?》的结尾时,这样写道:
  最后,我要向同学们说:“时间是无价的,请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这篇文章的结尾改成了这样: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今天的作文课,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好好把握每一分钟。
  前后对比,不难看出,前者空喊口号,后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其效果完全不一样。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
因本期是7-8的合刊。本期內容全在8期中。
近日,我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 年第1-2期上读到李济任老师的《这样的课文不学也罢——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之过》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多处文字,我持有异议。这里仅仅针对李老师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见解谈谈看法,兼与李老师商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的兴亡史。山村里的人们靠砍伐山上森林里的树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过度的砍伐使得环境不断恶化,最终洪水带走了一切。  李老
今天,我和鱼儿来了一场“PK”赛,由于我“作战”勇猛,技术高超,擒获了不少“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天,风和日丽,无所事事的我突然想到楼下沟渠里有不少鱼儿,便向老爸建议一起去捕鱼。老爸听了两眼发亮,双手一拍大声說:“好主意!”說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饼干、网兜等就兴冲冲地出发了。“哈哈!小鱼小鱼,我来了!”老爸瞧我手舞足蹈的样子直笑得眉眼弯弯。  来到沟渠边,老爸先把网兜轻轻地
《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是猴子,另外三个“人物”是乌鸦、喜鹊、杜鹃,它们对猴子各说了三句话,说法大同小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从模仿起步——阅读中的写作训练策略例谈》中对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分析: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今的作业批改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反馈时间过长,反馈信息量过少,校正措施不力,批改形式简单化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业积极性不高,不仅认为作业对其学习帮助不大,而且是一种负担,这让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苦涩。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语文作业批改进行了
【课堂实录】  一、查预习,读课题  (出示预习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生词做上记号。②读完课文后想想:我有什么收获?)  师:课前,我们按这两个要求预习课文。已经完成第一条的举手。(生全部举手)  师:是啊,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字词学习了。  师:第二条。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虽然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但它们还是可以和谐相处。  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于是有的教师就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充斥着各种问题,一问到底。于是课堂上,没有了琅琅的书声,没有了静静的思考,也没有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只是“师问生答”的“热闹”场面,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
老师想了解新生的情况,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大家写下获过的奖励。收了表后,老师看见有的写“语文竞赛一等奖”,有的写“作文优秀奖”,只有豆豆的奖励别具特色,上面写着“商场购物抽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