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会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研究,强调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合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影响和干扰,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知识、技能等得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是一种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自律过程。
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大学生既是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的制定者,也是学习成果的受益者。这种身份的双重性,符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严于自律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设定学习的时段、学习的内容等具体信息,不会受到学校统一管理的限制。
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大学期间应该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还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首先,高校教学的特点是课堂内容集中而繁杂,学生需要利用充分的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地消化和理解,谁能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谁就能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其次,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是高校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才能从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1]。可以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树立了自我学习观念,就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清情况,扬长避短,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优化和扩充。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既定计划主动锻炼自己和考验自己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使大学生能够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考验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有助于他们克服懒惰和强化自制力。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1.学校的外在客观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安排、学籍制度设计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中学习的。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教师只有进行教学,学生才能获取被动的知识传输,留给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时间特别少,也就促使了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情况出现。高校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依靠自我学习和自我体会来夯实课堂的理论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很快就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和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2]。
2.学生的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来自于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由于高校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大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该时间进行系统复习和课前预习,进而备战研究生考试和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有的学生则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认为考入大学就大事完毕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无法有效利用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校要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首先,学校要从制度上入手,帮助教师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适当减少实际工作业绩的比例,增加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思维能力培养等成绩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要从加强硬件建设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加强对图书馆、自习室、教学楼的开放和管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物质保障。最后,从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上下工夫,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参与科研课题等,不断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主动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教学特点,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被动教育到主动学习的过渡阶段,鼓励学生要积极面对和克服这种不适感,减少心理压力,积极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信息等多渠道探究和解决问题,逐步营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良好氛围。
3.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出适合的学习方法,从多角度审视自己,这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期间稳定思想和增强自信心。其次,要善于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有利條件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例如,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翻阅;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内容的回顾及信息查询,依靠这些硬件设施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知识。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不断鼓励自己,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锻炼越挫越勇的学习斗志,这样才能从内心真正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8).
[2]赵殿琴.浅谈大学生的学习管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9.
[3]金淑湘.大学生自主学习之培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4).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影响和干扰,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知识、技能等得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是一种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自律过程。
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大学生既是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的制定者,也是学习成果的受益者。这种身份的双重性,符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严于自律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设定学习的时段、学习的内容等具体信息,不会受到学校统一管理的限制。
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大学期间应该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还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首先,高校教学的特点是课堂内容集中而繁杂,学生需要利用充分的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地消化和理解,谁能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谁就能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其次,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是高校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才能从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1]。可以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树立了自我学习观念,就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清情况,扬长避短,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优化和扩充。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既定计划主动锻炼自己和考验自己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使大学生能够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考验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有助于他们克服懒惰和强化自制力。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1.学校的外在客观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安排、学籍制度设计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中学习的。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教师只有进行教学,学生才能获取被动的知识传输,留给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时间特别少,也就促使了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情况出现。高校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依靠自我学习和自我体会来夯实课堂的理论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很快就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和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2]。
2.学生的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来自于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由于高校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大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该时间进行系统复习和课前预习,进而备战研究生考试和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有的学生则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认为考入大学就大事完毕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无法有效利用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校要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首先,学校要从制度上入手,帮助教师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适当减少实际工作业绩的比例,增加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思维能力培养等成绩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要从加强硬件建设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加强对图书馆、自习室、教学楼的开放和管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物质保障。最后,从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上下工夫,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参与科研课题等,不断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主动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教学特点,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被动教育到主动学习的过渡阶段,鼓励学生要积极面对和克服这种不适感,减少心理压力,积极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信息等多渠道探究和解决问题,逐步营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良好氛围。
3.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出适合的学习方法,从多角度审视自己,这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期间稳定思想和增强自信心。其次,要善于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有利條件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例如,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翻阅;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内容的回顾及信息查询,依靠这些硬件设施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知识。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不断鼓励自己,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锻炼越挫越勇的学习斗志,这样才能从内心真正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8).
[2]赵殿琴.浅谈大学生的学习管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9.
[3]金淑湘.大学生自主学习之培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