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靶子,准备开枪

来源 :新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川不是那种热情的人,面部表情变化很少。可能是年龄相近的原因,我直觉他是那种外表斯文平淡,真遇事,会特别暴烈。这次谈话,印证了我的想法。这样一个跟我坐在酒店咖啡厅里的、穿着得体休闲西装搭配黑色衬衣的高瘦男子,是可以这样悠闲讲究地呷着加奶的现磨咖啡,也可以激动起来带着一帮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猫上四个多月,拍部个力争与众不同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彻头彻尾地干一次体力活。
  
  只剩一口气
  
  记:[可可西里]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陆:首先它绝对不是一个环保题材的电影。我觉得我不应该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想表达什么现在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应该让观众自己去看。什么时候我请你看看这个电影,也许你能知道我想说什么。它是一个完整的写人的故事,写一个武装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但是我是从一个行走的路线上去展示他们的命运的。从他们八个人进山,到四个人活着出来,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这是一种生存的挣扎和绝望,这两种东西,对我来说感触挺深的。我们是从剧本的第一部分开始,边走边拍。这种感觉很爽,对我来说是一次完整的生命体验。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很成熟了,很多浮躁的、跃跃欲试、野心勃勃,拍完都没了,就剩下一口气了。
  记: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能让你有这么大的改变?
  陆:你得去一次,真的。那个地方劲太大了。
  记: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
  陆:这些都不重要。我们都很年轻,那些东西能够克服。你每天都很焦虑,对这种漫漫的、遥遥无期的拍摄期的绝望。我们的拍摄计划是按照北京、上海这种平原大城市的工作量去安排的,可是在那儿只能完成三分之一,因为缺氧,而且晚上睡不着觉,一呆就是100多天。吃的也很差,有的人说那100多天就像10年。关键这种东西,在你内心会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那些巡山队员没有工资,靠罚款为生,但他们一般也抓不到人。因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你会觉得不仅仅是一个好人好事,而是一个挺荒谬的事。你会发觉他们的人生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你拍着拍着,就会觉得拍这个戏太值了。你在城市中见证不到的极致在这里看得到。
  记:像人生的寓言?
  陆:你千万别这么写,我希望观众就是看一个电影。这只是对我自己而言。拍这个戏经常会让你恍惚,你会想很多,给你感触很深,因为天天见证生死,我们拍的就是生死,我们困惑的也是生死,但我们也见证了很多奇迹,常常觉得你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书本上的有些东西得重写。
  记;是不是当地现实的情况跟你创作剧本时那些主观的、文艺的想象有很大的出入?
  陆:我以前老觉得电影是一个倍儿小资的东西,可能我看到的电影是这样的。[寻枪]努力想做到堂堂正正,不小资,可还是有很多小气的地方。就算它完整地体现了我陆川的想法,它依然是个纤细的东西。可是这次拍戏,它像一次干活,像一次体力活,很粗笨地拖着一根圆木在走。慢慢的,这种流汗的过程让你对生命的感受更强烈,觉得你自己的精力像个沙漏似的流光了,好几次都觉得自己快死了。我真不骗你。你觉得自己在跟一个很结实、真实的东西对话。要么你把它切下来放在电影里面,要么你就装聋子、装哑巴。所以,知识分子的那点理解就不够用了。你得让自己变成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完整地去感受它。放弃很多以往的知识的偏见。这次这个过程特别好,脱掉很多衣服,甚至到最后想把自己的皮肤都脱掉。你看这个戏的时候,你会觉得赤裸裸的 不说它好坏,都会说两个词,一个是震撼,一个是赤裸裸。这是我要的,做到这两点不容易。
  


  记:[寻枪]里你用了一些后现代的手法,[可可西里]应该不是这样,它的状态是什么?
  陆:[可可西里]我真的没想什么手法,开始也想来着,后来已经变成赶紧拍完吧。我们拍这个片子都是有分镜头的,到了现场我们往往减镜头,完不成计划,我们不能拍那么细致。因为我们三个小时到拍摄现场,三个小时回到驻地,到了现场一会刮风,一会下雪,我们干活的有效时间特别少,人员又“非战斗减员”特别严重,人极度疲劳。因此就变成一场戏怎么能最准确地用最少的镜头拍完,就是把它说明白了,够用就行了。结果现在剪下来感觉很好,因为它很简洁,大气。剪完之后,我发现它是那种我曾经觉得不属于我的一种气质,朴素的、自然的、天成的。 这是我这次悟到的最深刻的东西,电影是怎样的。我现在觉得我们是做内容的,不是着重于叙述的语言,你结结巴巴地说一个真理也许更好。
  而[寻枪]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半疯狂状态,这种东西应该拍得很主观,而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当然它最终做得还不是很纯粹。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拍一个类似的电影。
  记:你曾经说在[寻枪]和[可可西里]中找到了拍电影的乐趣,这种乐趣是什么?
  陆:你知道我们在拍戏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来鼓动他们。我说咱们在这儿呆4个多月,4个多月一晃就过去了,比如在上海,你能干什么,也就是吃几顿饭,拍两个烂电视剧,拍两个烂电视电影就过去了。可我们这样过四个月,第一你到可可西里旅游了一次,咳,这是纯骗人的!(笑)第二我们做了一个你日后回过头来看都对得起它的电影,太值了!真的。我们四个月拍了一个电影,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这乐趣对我来说很大,特别是[可可西里]这个片子现在它每天还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你面前,你想把它抱住,可是你又不能完全抱住它,你看到它在慢慢地成长。这种乐趣……(费力地想。)
  记:可意会不可言传?
  陆:对对对。
  记:[可可西里]是先有剧本还是先到实地体验生活?是什么触动了你选择了这种题材?
  陆:先写剧本。当时是原可可西里巡山队到北京来,华谊的老总王中军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被巡山队的那些好人好事给感动了,然后内部商量了一下,觉得我适合拍这部戏。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一听就觉得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那里面有些东西特别勾搭我。然后我们就组织了一些制片啊,还有些朋友就去采访这些人,然后整理成文字,就开始写剧本了。当时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人写一稿,我们三个人的稿子都被公司灭了,我们自己也觉得特假。为什么你听着特别让人流泪的东西,写出来特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后来这样我们就停了一个月。然后我联系了当地的巡山队,就跑到当地去了,下生活,跟着巡山队进山。回来,我就重写了一个剧本。剧本交到公司,公司说行,就拍了。那是有料的东西,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连这稿的东西都推翻了。因为那种下生活还是有些“蜻蜓点水”,跟你那四个月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跟你生活的深入是有关系的。但剧本好在它给了你一个靶子,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我们知道该冲谁开枪了。
  记:你在[寻枪]里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乐队的音乐,[可可西里]会倾向于什么样的配乐?
  陆:[可可西里]不会用乐队来做,我希望它的音乐是大气的,我想象它是一个有古典背景的音乐。有两三个作曲家正在谈,他们看完倒是都想做,关键看我们公司能出多少钱。我不想用那些特别熟悉的音乐家的音乐。我希望这个电影是一个陌生的朋友,包括作曲家,包括我,包括所有演员,包括那个地方,还有故事对观众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朋友,我都一条道走到这儿了,我不会再在这儿打个折扣。我希望这个音乐也应该是陌生的,我希望他带着一种新鲜的、山野的、竹林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期待一个奇迹,就是这个哥们能给我一个声音,它是充满情感的,但它不一定是复杂的,它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感受。音乐创作就像谈恋爱似的,你允许他谈三、四个,可他要是谈了三十个,那肯定是假话,就不对了。所以我不能去找那种谈了30次的家伙,他张嘴就是套路了。我想找的那人他对我这戏必须是初恋,或者不是初恋也行,但对待它的感情必须是初恋。
  


  理想就是一个刺猬
  
  记:你觉得自己跟第六代有什么不同?
  陆:我跟第六代特别不同的一点就是,我在做第一部戏的时候,我不是特别自由的,会有很多东西绑着我,但是我在拼命地挣扎。而第六代我在看他们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他们都是自由的,无所顾忌。他们的电影最让人感到羡慕的就是自由。而我不是,我两部片子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在努力地做到自由,慢慢地在争取更大的权利去让自己自由地表达。对我来说,在体制内你能够自由表达是有条件的。第一是你自身是否能做到自由,这是最大的问题,而不是别人是否让你自由。重要的是你思想上能否自由,能否真正让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电影真正融合起来。我觉得这是需要一种境界的,需要你的心完全放弃一些杂念。
  记: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境界。
  陆:对,挺难的。在做[可可西里]的过程中间,我体验到了。在拍完最后一场戏的时候我觉得我做到了。那一整部戏拍了106天,那四个月的时间,在可可西里,我一直想获得这种自由,拼命想进入那个文化,那块土地,那帮人中间去。到最后一天,我觉得我做到了。所以,我觉得自由表达是你自身的能力,外部(因素)就是你自己在体制中有没有信用,没有这个信用你也做不到自由表达。([寻枪]时),我是个特别新的导演,因此很多东西就制约着我的自由表达。我觉得这种制约是好事,如果有一天我能走得很远,我觉得我是个能走得很远的导演,那就是因为我在自己头两部戏的时候,我知道该怎么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掏自己的玩意儿。在拍第二部戏的时候,我也刻意去榨取摄影、演员、现场所有人的智慧和灵感。虽然那部戏的想法和点子都是我的,但他们可能比我更冷静,因为他们的目的更单纯,他们来这是干活、挣钱来了,他们会更平静地来看待这个片子。不像我,好像燃烧似的。但恰恰那时侯,就像金属一样,温度高了就熔化了,而只有它冷却的时候才是坚硬的。
  记:在[寻枪]和[可可西里]中都可以看出一种比较悲壮的、牺牲的东西,似乎有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在里面,是否这跟你军校的经历有关?
  陆:军校就是一个会让很多人不适应的地方,但你又必须去适应。这种矛盾锻造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就是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去委曲求全,但他又必须去坚持。可能我的电影里想说的就是这种东西。比如第六代的导演,他们受委屈,无奈就无奈了。我的电影里有无奈,无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可能由于军校环境的影响,我在无奈中希望去改变。马山是无奈到底了,但是他那种找死就是一种绝望的改变。
  记:军校那种经历对你改变最大的是什么?
  陆:军校百分之百让我成熟了,我身上那种特别任性的东西,特别自哀自怜的东西都被军校那种锻炼给打掉了。军校能让一个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比如你是一个特别有理想的人,这理想就像一个刺猬,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用泥把这些刺包起来,等机会来了的时候你再把这层泥掸掉,露出刺猬的本相来。一般的人,他心里有个刺猬,就会拼命地往前冲,到最后,在现实的折磨下,不是刺都掉光了,就是自己把刺都扔了。
其他文献
[人间四季],只这个名字,就已经令人着迷。  埃里克·侯麦,一位幽雅的智者,在创作这部季节故事的时候,已经是70岁高龄,无论是谁到了这个年纪,都有资格对生活说点儿什么,或者给人生下一个这样或者那样的结论,何况是侯麦。但是侯麦不喜欢指指点点,也不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讲话,从不倚老卖老,他只是给你讲故事听,而从不留下个人的半点痕迹。与戈达尔、费里尼的横空出世不同,侯麦的作品以朴素、简洁和自然的风格见长,平
期刊
从电影学院毕业未必就是专业人士,不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未必就不是专业人士。   有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的书(在英语世界也许是最早、最权威的),叫《电影》(Dianying,Electric Shadows,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记录了1896年到1967年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史以及与电影有关的社会生活。该书初版于1972年(Th
期刊
这话是不会错的:陈凯歌是个矛盾重重的人,你对所有艺术家(搞艺术的)都可以这么撕碎了再拼贴起来看;他有上升到民族与文化的大我的困境,也有精微到欲望和隐私的小我的谜团。比如你看[霸王别姬],那里有把一个世纪的芸芸众生、家国风云当作一场戏看了演了说了的陈凯歌,那纵然不是“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指点江山,也是“阅尽人间春色”的沧桑谈笑,那把一个深远壮阔的史诗视同掌上之纹的气度魄力,倒很像一个精神上始终站在昆仑
期刊
看片之前,我们就已经感觉到田壮壮的[茶马古道]似乎有一种“人文地理”的味道。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田壮壮和他的整个摄制组都被大山和生活在这些大山里的人震撼了,这种震撼经由短暂的沉淀,变成了一种使命感——这东西(比如说滇西马帮)要是有一天突然彻底没了,这样的一个延续的历史突然断掉了,就像一条河流到沙漠里头突然消失了一样,那将不仅是一个个人情感上的损失,在文化上也是一个重大损失。当然田壮壮是不会这么
期刊
王小帅在电话里说他很忙,真见到他,倒是一副悠哉的样子。见到我们,一时还没了状态,弄得我们也有点紧张。实际上王小帅还是很亲切的,包括这种紧张。果然,还没聊几句大家就全都卸了包袱,就像在酒吧遇到一个朋友的朋友,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王小帅工作室里,放了一些旧式家俱和风车。还有墙上,按文革时的风范,红底黑字地写了六个大字“人民电影公社”。不知道这是王小帅的后现代,还是王小帅的理想。    我对人的异化感兴趣
期刊
莫言:《白狗秋千架》是一部关于命运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及探索性的小说。  霍建起:[暖]是一部带着追忆往事的情怀及淡淡哀愁的电影。  故事:夏末秋初,林井河从北京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在桥头他遇到初恋情人——暖,这是个让他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暖的平静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
期刊
我们这些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人,会经常提到顾长卫这个名字,就像半文盲对“三国”的兴趣一样。当那些逆光、侧光、顶光从银幕上流泻下来时,深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而是在与我们分亨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生活,是美术的、文学的、音乐的,更是电影的。我们为有他这样的同胞,或这样的同类而感到骄傲。我们为此可以满怀欣悦地行走,并目视前方。好了,连续多日来的热盼,终于在我们离开安阳前的最后一晚,与顾长卫面对面坐了下来
期刊
□ 记者/尚可、博乐、肖铁  □ 采访摄影/张议元  □ 剧组摄影/王小宁    田壮壮从那堆了半房子书的屋里出来,穿着件老头衫,我们不能把穿在他身上的那个东西叫T恤,脚上是薄底布鞋。尚可后来说老田这样子让他立即想起松花江畔早市上一个卖鱼的熟人。他就这么出来,打量我们的眼神好像我们是来偷东西的。  进了他的屋,看见一个柜子上放了一摞吴清源(日本围棋大师)的图书。“你这是干嘛呢?”  “我这是要给吴
期刊
一个所谓的喜剧    这位冯小刚是个无法复制的楷模,那里边周旋于是非的智慧,平衡于上下的韬略,提防明枪暗箭的辛苦,承受浅薄误解的委屈,必定不堪回首。  这位冯爷其实一直在斗争,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喜剧是他表象外的圆滑的适应,是他向制高点发起总攻前的历练热身。  临去之前,我说我对这位冯爷的访问是不用准备的,或者说我用两手捧成个碗,说几句话,如果不出我的意外,他就能把心吐我手里。  8年前(8是个虚
期刊
任何极端的、攻击性的都是我很排斥的东西,比如说暴力,它其实是有一种调情性的,它用一种很奇怪的暴力来取悦大众,来勾引大众。任何勾引大众的方式,不管是什么形式,我觉得都是特别没劲的……  赶到青年电影制片厂贾樟柯的那个半地下室的时候,他正在会客,一看那气质,大约是艺术青年,两个。见我们来了,他们准备告辞,临走前拉贾樟柯合影,背后的墙上是他那几个电影的海报,没怎么认真裱,但是大,难得一见。  贾樟柯烟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