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对话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话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笔者就高中地理“对话教学”过程模式的实施,谈几点认识。
一、确定对话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对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估功能。对话教学不仅要遵循教学目标设定的一般原则和程序,更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确定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目标,需考虑以下因素:(1)目标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过于宽泛、空洞、抽象的陈述;(2)目标设计要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3)目标的陈述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更不能以教师活动作为内容;(4)目标要围绕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变化来设计,侧重描述学生参与对话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5)目标设计尽可能由师生共同商定。这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另一方面因有教师的介入,可弥补学生在兴趣、需要与经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褊狭与不足。
二、筛选对话教学的主题
对话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对参与者来说,对话是为了理解与共识,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在真诚地倾听、言说与反思。对话教学的主题或问题往往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其蕴涵着多重的分析视野、多样的解决路径和异彩纷呈的答案。
地理课堂对话教学主题的生成,一般有三种方式:(1)由教师设计的对话主题。由此生成的主题往往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容易控制地理课堂对话过程中的可变因素,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这种主题生成,教师往往只考虑到优秀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可能被排斥在对话活动的边缘,难以激起他们参与对话的积极性;(2)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对话主题。由此生成的主题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欲望。但这种主题生成,未必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3)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商而确定的对话主题。这种主题生成方式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对话主题生成的主体,师生以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姿态参与主题生成过程,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克服上述两种主题生成方式的局限性。
三、营造对话教学的氛围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堂对话教学,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才能大胆地、充分地展现自我,才能驰骋自己的思想进入到课堂对话情境中去。
为了使对话顺畅开展,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1)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幽默感和艺术性,要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面对师生说话的恐惧感,使对话活动全过程充满着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保证对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2)构建适合的对话空间。在对话教学中,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存在明显局限,不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教学的课堂座位,可以安排成圆桌型、马蹄型、舞台型等。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班级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9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分两列桌对桌、面对面而坐,这样便于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
四、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对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质疑、发表意见的热情,维持和促进学生持续参与对话活动。
在地理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活动:(1)多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画、影像、地理图片、地理新闻等方式,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展开对话、发表见解;(3)采取激励性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敢于、善于、勤于参与对话的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有效激起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在表扬时,要讲究表扬方式,要注意把握表扬的时机和表扬的度。既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吝啬表扬。
五、在对话中建构知识
对话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走向理解与共识,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习得对话的精神与能力。
对话教学中的知识建构,主要有两种方式:(1)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即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与同伴对话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生成知识,建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或点拨学生思维的困惑,或指点学生理解的误区,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2)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即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同意见和结论。在师生共同建构知识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师发问,敢于表达自己关于主题或问题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话中的亮点与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对话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对话内容,概括主要观点,形成对话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程模式只是一个参考性的基本框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选择其中的某些步骤,或对这一过程模式本身进行修正或调整。通过地理课堂对话教学,力求达成这样的状态: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果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一、确定对话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对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估功能。对话教学不仅要遵循教学目标设定的一般原则和程序,更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确定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目标,需考虑以下因素:(1)目标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过于宽泛、空洞、抽象的陈述;(2)目标设计要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3)目标的陈述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更不能以教师活动作为内容;(4)目标要围绕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变化来设计,侧重描述学生参与对话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5)目标设计尽可能由师生共同商定。这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另一方面因有教师的介入,可弥补学生在兴趣、需要与经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褊狭与不足。
二、筛选对话教学的主题
对话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对参与者来说,对话是为了理解与共识,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在真诚地倾听、言说与反思。对话教学的主题或问题往往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其蕴涵着多重的分析视野、多样的解决路径和异彩纷呈的答案。
地理课堂对话教学主题的生成,一般有三种方式:(1)由教师设计的对话主题。由此生成的主题往往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容易控制地理课堂对话过程中的可变因素,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这种主题生成,教师往往只考虑到优秀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可能被排斥在对话活动的边缘,难以激起他们参与对话的积极性;(2)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对话主题。由此生成的主题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欲望。但这种主题生成,未必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3)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商而确定的对话主题。这种主题生成方式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对话主题生成的主体,师生以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姿态参与主题生成过程,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克服上述两种主题生成方式的局限性。
三、营造对话教学的氛围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堂对话教学,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才能大胆地、充分地展现自我,才能驰骋自己的思想进入到课堂对话情境中去。
为了使对话顺畅开展,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1)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幽默感和艺术性,要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面对师生说话的恐惧感,使对话活动全过程充满着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保证对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2)构建适合的对话空间。在对话教学中,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存在明显局限,不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教学的课堂座位,可以安排成圆桌型、马蹄型、舞台型等。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班级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9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分两列桌对桌、面对面而坐,这样便于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
四、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对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质疑、发表意见的热情,维持和促进学生持续参与对话活动。
在地理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活动:(1)多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画、影像、地理图片、地理新闻等方式,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展开对话、发表见解;(3)采取激励性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敢于、善于、勤于参与对话的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能有效激起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在表扬时,要讲究表扬方式,要注意把握表扬的时机和表扬的度。既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吝啬表扬。
五、在对话中建构知识
对话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走向理解与共识,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习得对话的精神与能力。
对话教学中的知识建构,主要有两种方式:(1)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即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与同伴对话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生成知识,建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或点拨学生思维的困惑,或指点学生理解的误区,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2)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即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同意见和结论。在师生共同建构知识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师发问,敢于表达自己关于主题或问题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话中的亮点与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对话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对话内容,概括主要观点,形成对话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程模式只是一个参考性的基本框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选择其中的某些步骤,或对这一过程模式本身进行修正或调整。通过地理课堂对话教学,力求达成这样的状态: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果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