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世界”,我们生活其中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世界”,我们生活其中》(英文名为“We are living in a beautiful wourld”,这里的世界“wourld”是“world”的错误拼法)是一个可持续性计划,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的社会政治环境。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离开塞尔维亚,同时,我们也正经历着朋友的失去。
  在过去的20年里,70多万年轻人离开塞尔维亚,移居国外,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离开的理由几乎大同小异,都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状态紧密相连,譬如,米洛舍维奇(塞尔维亚总统)的镇压,战争,失业等等。这意味着人权在那时是可以被任意践踏的。塞尔维亚人的生活如履薄冰。为了寻找“光明”,他们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处。然而,他们仍生活艰苦,大多时候他们并没有获得与劳动成果成正比的报酬。这不仅是因为外国的失业率,还因为世界对塞尔维亚的恶劣态度。一些人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但是他们发现自己已无法适应当今塞尔维亚的生活方式。除此,他们无法找到一个能够胜任的工作,因为他们毫无工作经验。他们把自己以及我们称之为“米洛舍维奇的迷失一代”。
  我们的塞尔维亚朋友大多生活在国外,而且许多是我们的儿时朋友,一些已离开故土足足15年,我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决定为这些人拍照,以摄影的方式去见证集体性的迷茫。
  2007年5月,此计划的这些照片首次公开亮相于名为“无人想成为一颗无足轻重的沙尘“群展。2007年10月,我们又在该计划的基础上创作了装置作品《遗忘统计》(Oblivion Statistics)。这件作品表达了创作者面临失去朋友后的个人见解,以及随之而来的空虚感。此外,该计划还在“卢布尔雅那休息节”(Break Festival in Ljubljana)上展出。这次,照片陈列在流动人口非常密集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广告灯箱里,暗示着塞尔维亚人不间断地旅行和迁移。另外,我们在休息节不同活动的开幕式上分发1000张印有这些照片的明信片,为了强调流动和未知目的地的观念。
  《家乡》虽是《美丽“世界”,我们生活其中》这个计划的延伸产物,但关注的重点是迁移。这件作品既谈到了物理空间上的迁移又提及了社会或文化上格格不入的问题。它在质疑我们的家之观念(何为家?它在哪?)。我们在草坪的中央浅浅挖出一块深约5公分的正方体(2×2m)。然后,我们用塞尔维亚的泥土填满这块正方体。随着时间的消逝,自然力量将这个国家的泥土同化在了异国他乡。
  另一件为《美丽“世界”,我们生活其中—格拉茨》。这是一件为特定场所创作的作品,问题的焦点在于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本。
  diSTRUKTURA
  diSTRUKTURA是一个双人艺术小组,成立于2005年,其成员米利卡·米利塞维奇(Milica Milievi )及米兰·博斯尼克(Milan Bosnic)均毕业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Faculty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Arts, Belgrade),现工作生活于贝尔格莱德。diSTRUKTURA的可持续性艺术计划大多通过城市间的调查,发现城市、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环境发展中的问题。譬如,《面对面》(Face to Face)计划通过城市间的行走来探索后工业景观以及社会心理生态学的问题,并且反思环境改变所需的时长以及我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同时参与者在历史文化背景下能够清楚意识到个人的存在时间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为止,diSTRUKTURA已在塞尔维亚、日本、奥地利、德国、芬兰、埃及、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匈牙利、荷兰等国举办过数十次个展和群展。
  我们通过访谈几位生活在格拉茨的塞尔维亚艺术家来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在分享他们的经验时,在讨论新环境下产生的困难、优势和其他可能性时,了解了这个城市
  这件作品包含了5个不同人的14个故事,每个故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12分钟不等,而且所有故事都与格拉茨的一些场所有关。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扫描这些立于格拉茨各个场所的二维码读到这些故事(录像视频)。不管人们是否根据地图上的编号寻找,还是只是偶然的看见这些二维码,他们都乐于发现格拉茨居民的非常私密的个人故事,这些通常在公共空间无法找到。
其他文献
在名为“浮世·游观”的庞茂琨个展中,往日白净单调的中国美术馆展厅的墙壁被涂上别样的色彩,呼应着庞茂琨最新创作的油画作品中那些强烈的主观色彩空间,也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于庞茂琨绘画注重形体塑造、而弱化色彩对比的一贯印象。除了油画之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与“浮世·游观”相关的手稿、照片等多种媒材的绘画作品。  “浮世·游观”强调了艺术家在这一阶段切入现实的崭新视角—不同于之前戏剧化的舞台感,而是直接进入日常
期刊
之前在泰康空间开幕的“基础部”展览,集合了7位艺术家的作品。整体简洁的视觉效果贯穿了展览中的多数作品,而策展人苏文祥也有意突出这些作品一齐反映出来的极简主义倾向和对基本造型元素的应用,以此来强化展览名称中所强调的“基础”一词。  另外在简洁的作品形式背后,手工性痕迹也成为体验作品的重要线索。如在赵赵的《星空》,玻璃上的裂纹与破洞暗示着制作作品时必然的破坏性力量,却与最终呈现出的平静表象间拉开了对比
期刊
“纸上个展”作为追踪年轻艺术家个案的特别专栏,自2012年10月号起至2013年9月将连续刊出包括郝量、黄静远、黄一山、孙大量、王亚强、吴俊勇、袁欣、俞洁、祝铮鸣、臧坤坤在内的10位艺术家的平面个展,力图以更加接近实际展览的方式,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每位艺术家的个人面貌、创作轨迹和艺术思考。  本年度的纸上个展来源于2012年8月14日举办于今日美术馆的《暗能量—有关神秘诗意的隐喻》群展,这也是《东方
期刊
新加坡艺术博物馆  这家一流的博物馆馆藏无数现代和当代东南亚公共艺术珍品,收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馆内展示了精选的本土和国际艺术作品,呈献了颇具前沿风尚的艺术品。通过与国际艺术文化机构的战略合作,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一直是文艺界的推手。著名的新加坡双年展便是由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主办。2013年新加坡双年展将再次登陆新加坡,势必成为一次全球的艺术盛事!  亚洲文明博物馆  位于皇后坊大厦,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期刊
生活本身替代了艺术,具体之物—直接的情感成为了意义的源泉和意义的给出者。  在此,阿布拉莫维奇完成了对于一种在当代世界中所缺位了的神格的僭越。  它带来的结果并非人类自身价值的扬升,而是人类自身价值的自动下滑,  一场琼瑶肥皂剧的情感桥段情绪喷涌被放置在了当代行为艺术的颠覆,  被当作艺术这一人类高度强烈精神生活的价值所在,  这显然不是一种上升。  不要对着偶像膜拜。不要在俗世求神通。  —摩西
期刊
每次策展我都会在展览开幕之后写一篇策展记,以此来记录和总结一下每次展览的心得,而2012年9月15日持续到2013年1月13日,在德国博物馆策划的《建筑中国100》展,实际上是介绍当代中国建筑的一百个项目,本应该早已成文,可是,为什么现在才提笔行文呢?  这是因为有欢喜,同时有悲凉。  从2008年开始在欧洲各国策划中国当代建筑展,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计划还要在西班牙、法国、保加利亚和丹麦各地举办
期刊
独立书店所坚守的风景  独立书店最近一两年被关注,既跟这股书店倒闭潮相关,亦跟社会物化、精神疲软相连。那么,到底是独立书店病了,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了对精神的需求,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众多探讨独立书店的文章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某一书店的个案关注,而缺乏群体意识,以至于对独立书店的发展缺少可观的参考价值。由薛原、西海固主编的《独立书店,你好!》连续出了三季,这在某种程度上则促进我们对独立书店的思考
期刊
“跨界”作为一个不再新鲜的词汇,总爱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影视明星改行做艺术家,央视名角改行画画,医生改行做诗人……隔行如隔山,但在那些勇敢者身上完全没有任何困惑的体征。2012年的5月,韩啸以艺术家的身份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圈,随后接连在尤伦斯,今日美术馆做个展,连续的出场早已让他成为艺术圈里的公众人物。2014年7月5日,韩啸又联手女艺术家奉家丽共同策划了“形·容—身体的风景艺术展”,精力过剩的艺术
期刊
The discussion of Qu Qianmei’s paintings will trace back to the artist Zhao Wuji. As a youngster, Qu started her painting lessons in her home town Wenzhou China and afterwards spent over 20 years over
期刊
如果学术的美术史是一本正史的话,那艺术市场所反映的美术史则像一本野史。正史中总是有很多被时势扬弃的真实,而野史中的真金白银却能告诉你另外一些事实。当学术界在争论艺术市场正在侵蚀当代艺术的发展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是否也应该庆幸,好在有艺术市场。当艺术市场越来越学术的时候,总有些“曾经”的艺术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吕斯百是其一。  在2012年的艺术市场,拍品和藏家都在接受着经济严峻的考验,老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