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突降零度以下,9岁的女儿因为怕冷,减少了洗头的频率。看着她每天顶着油油的头发上学,我有心想讲她几句,但忍住了。
有天晚上,她洗澡时又没洗头发,我的火一下爆发了,我大吼道:“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怎么有脸去上学见老师和同学的?”
女儿被我这样劈头一顿批评,脸顿时红了,眼泪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当天晚上我们闹得极不愉快。
第二天,我看到桌上《爱的语言》一书,突然意识到,我在恼怒之下,又对女儿使用了语言暴力。
在日常交流中,我经常对女儿使用语言暴力。我以为,只有这样稳、准、狠地说话,才能击中对方,令对方乖乖就范,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做。但看了《爱的语言》一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
《爱的语言》的作者阮胤华是《非暴力沟通》一书的翻译者,他曾对“非暴力沟通”进行过较深的探索和研究,并成为非暴力沟通的传播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它是一种沟通方式,用这种方式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之间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它的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观察到的事实是什么?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愿望)导致了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像前文所说的油头事件,我完全可以这样对女儿说:“女儿,我看到你的头发很油了,感到不舒服,因为我喜欢洁净。另外,头发油腻也会影响头发生长,我希望你今晚洗澡时可以把头发也洗一下。”根据看到的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最后发出请求,这样就避免了指责和命令的语气。
《爱的语言》一书是阮胤华立足于儒家文化中的爱敬之道,又整合了他从“非暴力沟通”中学习到的沟通方法而写就的。
我初读时对爱敬之道这个概念感到很疑惑,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子女对父母爱敬天经地义,可是,父母对子女,比如我和女儿沟通也要实践爱敬之道吗?
后来,我在书中看到一个案例——
这半年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状况连连,自我封闭、拒绝交流、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层出不穷。我应接不暇,却总也猜不到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她到底想要什么。我感到茫然無助、恐惧、担心……想来想去,虽然我知道要尊重、理解孩子,但还是一副想要拯救孩子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模样。这也导致了孩子根本不屑于对我表达,即使是短短的交流,也是带着抗拒和敌意的。
这段时间,带着这份觉察,和孩子互动时,我逐渐放下控制,放下期待,放下评判。带着好奇和尊重,让自己尽可能地安静下来,去留意孩子所要传递的信息。一点点地,我发现和孩子的心在靠近。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确实,不仅是子女对父母之间需要爱敬之道,父母对子女也一样需要。这份爱敬是打心眼里的尊重,是从内心深处生发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我们头脑层面理解的尊重和理解,它更发乎于心。如果我们跟孩子交流时,心中没有一份爱敬,说话的语气听起来就像是教育,就是在说大道理,就不可能赢得孩子的心。
阮胤华说:“如何实现人际和谐?我们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思路:通过待人以爱以敬,来实现互爱互敬的关系……这对一个融洽的关系来说缺一不可。”
编辑 东篱
有天晚上,她洗澡时又没洗头发,我的火一下爆发了,我大吼道:“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怎么有脸去上学见老师和同学的?”
女儿被我这样劈头一顿批评,脸顿时红了,眼泪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当天晚上我们闹得极不愉快。
第二天,我看到桌上《爱的语言》一书,突然意识到,我在恼怒之下,又对女儿使用了语言暴力。
在日常交流中,我经常对女儿使用语言暴力。我以为,只有这样稳、准、狠地说话,才能击中对方,令对方乖乖就范,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做。但看了《爱的语言》一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
《爱的语言》的作者阮胤华是《非暴力沟通》一书的翻译者,他曾对“非暴力沟通”进行过较深的探索和研究,并成为非暴力沟通的传播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它是一种沟通方式,用这种方式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之间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它的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观察到的事实是什么?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愿望)导致了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像前文所说的油头事件,我完全可以这样对女儿说:“女儿,我看到你的头发很油了,感到不舒服,因为我喜欢洁净。另外,头发油腻也会影响头发生长,我希望你今晚洗澡时可以把头发也洗一下。”根据看到的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最后发出请求,这样就避免了指责和命令的语气。
《爱的语言》一书是阮胤华立足于儒家文化中的爱敬之道,又整合了他从“非暴力沟通”中学习到的沟通方法而写就的。
我初读时对爱敬之道这个概念感到很疑惑,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子女对父母爱敬天经地义,可是,父母对子女,比如我和女儿沟通也要实践爱敬之道吗?
后来,我在书中看到一个案例——
这半年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状况连连,自我封闭、拒绝交流、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层出不穷。我应接不暇,却总也猜不到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她到底想要什么。我感到茫然無助、恐惧、担心……想来想去,虽然我知道要尊重、理解孩子,但还是一副想要拯救孩子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模样。这也导致了孩子根本不屑于对我表达,即使是短短的交流,也是带着抗拒和敌意的。
这段时间,带着这份觉察,和孩子互动时,我逐渐放下控制,放下期待,放下评判。带着好奇和尊重,让自己尽可能地安静下来,去留意孩子所要传递的信息。一点点地,我发现和孩子的心在靠近。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确实,不仅是子女对父母之间需要爱敬之道,父母对子女也一样需要。这份爱敬是打心眼里的尊重,是从内心深处生发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我们头脑层面理解的尊重和理解,它更发乎于心。如果我们跟孩子交流时,心中没有一份爱敬,说话的语气听起来就像是教育,就是在说大道理,就不可能赢得孩子的心。
阮胤华说:“如何实现人际和谐?我们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思路:通过待人以爱以敬,来实现互爱互敬的关系……这对一个融洽的关系来说缺一不可。”
编辑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