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中指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而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为了孩子们健康地茁壮成长,家园必须形成一股合力。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来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形成概念,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愉快入园、进教室用硫磺皂洗手、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盥洗、进餐、午睡、穿脱衣裤、午点等十多个环节。孩子天生就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就象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成人所教的去做,所以要想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积极诱导,耐心培养。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引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最初时期。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一)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懂得守纪律,更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懂得用协商的口吻与人友好交往,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阅读时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对于小班孩子,许多案例都显示出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为何不把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洗手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么两首儿歌:《洗手歌》《漱口》
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关上龙头甩甩手,找到毛巾擦干手。
漱口: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来。
(三)正面教育,表扬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
(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坚持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三、家园携手,帮助家长实施素质教育
《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中家长的被动状态。幼儿园要根据家长的需要,形成家庭、学园协商的,互补的,和谐的强大合力。要从传统的旧观念中把家长从被动为主动,从客体为主体,这一转变过程并不容易,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要发挥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体作用,在课改中也把家庭教育列入重点,提倡家园合作,共同促进。教师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带动家长的观念更新,教师经常与家长共同讨论幼儿的教育问题,一起分析,寻找对策,共同提高。
(二)家园合作,形成一股绳的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总之,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形成概念,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愉快入园、进教室用硫磺皂洗手、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盥洗、进餐、午睡、穿脱衣裤、午点等十多个环节。孩子天生就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就象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成人所教的去做,所以要想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积极诱导,耐心培养。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引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最初时期。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一)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懂得守纪律,更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懂得用协商的口吻与人友好交往,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阅读时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对于小班孩子,许多案例都显示出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为何不把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洗手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么两首儿歌:《洗手歌》《漱口》
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关上龙头甩甩手,找到毛巾擦干手。
漱口: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来。
(三)正面教育,表扬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
(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坚持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三、家园携手,帮助家长实施素质教育
《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中家长的被动状态。幼儿园要根据家长的需要,形成家庭、学园协商的,互补的,和谐的强大合力。要从传统的旧观念中把家长从被动为主动,从客体为主体,这一转变过程并不容易,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要发挥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体作用,在课改中也把家庭教育列入重点,提倡家园合作,共同促进。教师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带动家长的观念更新,教师经常与家长共同讨论幼儿的教育问题,一起分析,寻找对策,共同提高。
(二)家园合作,形成一股绳的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总之,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