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受到冲击,因而对板书的研究不再受到重视。笔者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的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板书的使用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老师板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存在问题的看法,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要求和倾向。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板书 PPT 调研
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受到冲击,因而对板书的研究不再受到重视。笔者试图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的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板书的使用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老师板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看法,通过统计和了解学生的喜好,看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要求和倾向。本次调查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校的规模和教学水平,调研对象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学:一个是英山县第一中学,系黄冈市示范高中、重点中学;一个是英山县长冲中学,一所全日制农村普通高中,是农村高中的典范学校。笔者在高一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发放自编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有英山一中高一学生60名,长冲中学60名,其中男生78名,女生42名。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提炼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的选择
由于现在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在高中特别是城市高中越来越普遍,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的新宠。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优势。笔者通过和部分教师座谈了解到,一些教师愿意使用多媒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体力,在出现信息量大,结构复杂繁琐的情况时,白板或者PPT的使用会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有动态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是有些学校明确规定,使用多媒体教学是老师职业能力评价考察里的一项标准,使用PPT可以给老师加分,所以很多老师选择了使用多媒体而不是板书。
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不喜欢板书教学,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的选择态度并不是完全偏向多媒体的。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显示,52%的学生认为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都可以,3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好,12%的学生认为黑板板书好。可以看出,学生较多的还是倾向于老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在课后访问中也了解到他们的原因比较单一,最主要就是多媒体的花样性较多,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可以让课堂变得不是那么枯燥。这说明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多数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也很低,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面效应。可见,继续重视板书辅助教学并没有过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很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教授比较抽象的散文时,用单纯的语言很难传达出文章的美感,反复地讲解之后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老师可以使用PPT或者单纯的图片展示。比如课文《小石潭记》,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用一幅幅的图片或者音乐或者动画让学生欣赏所写之景,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更深刻地品味出文字的韵味。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但是老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致使学生还是依赖传统的黑板板书。
二、学生对老师板书的总体要求
在研究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目光放在教师认识的提高上,还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的分析,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板书是为了将抽象的内容表达成为显性的语言或者图表,将复杂的内容转化成简单明确的符号。同学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学习和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边进行讲解,展示文本内容,边考虑板书的结构,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满板飞等情况,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为了使“视觉”发挥其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更加提倡实现板书的规范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录和理解减轻压力,从而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笔者问卷调查的数据是,79%的学生要求老师板书书写整齐,做到简洁,概括性强;15%的学生要求具有视觉和美学元素,即多使用箭头、方框等形象符号,甚至简单图像;5%的学生认为板书内容无所谓多少,但要有知识体系,约占1%的学生认为板书展示的内容要尽量多些。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上板书的要求集中在简洁,整齐,概括性强上,这一点也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实际情况的,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都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根据整理和归纳,笔者提倡板书设计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书写清楚、规范、准确,字迹、符号不连不草,富有变化;二是布局合理,板书要横平竖直,字体大小适度;三是搭配巧妙,为了突出重点对象,区分背景,合理巧妙地使用彩色粉笔,并将文字、线条、图像、符号、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简明扼要,鲜明醒目,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精华。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以《小石潭记》为例,这一类游记式课文,学生可能在找线索、脉络的时候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板书时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不要混乱复杂。以下是个比较好的例子,导游式板书是揭示游览行踪和行文线索的板书,这种板书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有引人入胜之妙,有利于强化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生对板书的美感要求
板书的美感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半数的同学选择整体美最为重要,其他的布局美、图形美和文字美均有人选择。《教育心理学》中说“板书是学生认知的心理背景。”将教学内容精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等,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起到消化、巩固、记忆学习内容的作用。将教学内容艺术化地呈现,具有美育的功能。从审美意趣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板书的设计应该有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概括性原则,条理性原则,计划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如同问卷调查的结果一样,学生在这方面也有同样的需求。这说明视觉上的美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除了有视觉美感上面的要求外还有布局内容的要求。首先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其次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再次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朴素美观的板书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可以据此增强和保持记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假如能够精心设计板书,并重视在课堂上让讲述与板书相互配合,那将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那种毫无计划,临时挥笔,随写随擦,不讲布局,不讲章法,不求美观,不论行款等所谓的“板书”,应当加以改进。当然,板书的格式也不是公式化而一成不变,即“文无定法”。因此,板书也要因文而异,也因教者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而异。以《荷塘月色》为例,怎样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从哀愁到喜悦又到哀愁的情感发展过程呢?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表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既可以出新又可以体现图形美,可以体现课文的脉络,还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
四、学生对板书的依赖性
学生会不会完全按照老师的板书格式记笔记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64%的学生选择会,34%的选择了偶尔会,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会照搬照抄板书内容。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在此次调研学校的课堂上板书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会按照老师板书的格式记笔记说明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笔记的纪录上,而不是参与到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上。这一点也是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样下去,学生对板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上课铃响起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或大屏幕,生怕错过一些重要信息,这种模式慢慢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独立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在语文课堂上不能活跃起来。
语文教学是最需要情感交流的学科,而节奏过快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和理解。这一问题使学生和老师既苦恼又无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消化只有加快节奏施加压力,但是这样的课堂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欣赏和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之前做好的课件或者板书的设计模版,像记流水账一样快速地结束一节课的内容。最后学生虽然记下了很多笔记,下课之后回忆起来却仍然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五、结语
板书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媒介,更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教师要依据板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媒介作用。每种板书形式都具备它的优点与缺点,教师要根据自己讲课的风格来选择和使用板书,切实发挥板书辅助教学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西 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板书 PPT 调研
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受到冲击,因而对板书的研究不再受到重视。笔者试图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的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板书的使用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老师板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看法,通过统计和了解学生的喜好,看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要求和倾向。本次调查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校的规模和教学水平,调研对象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学:一个是英山县第一中学,系黄冈市示范高中、重点中学;一个是英山县长冲中学,一所全日制农村普通高中,是农村高中的典范学校。笔者在高一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发放自编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有英山一中高一学生60名,长冲中学60名,其中男生78名,女生42名。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提炼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的选择
由于现在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在高中特别是城市高中越来越普遍,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的新宠。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优势。笔者通过和部分教师座谈了解到,一些教师愿意使用多媒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体力,在出现信息量大,结构复杂繁琐的情况时,白板或者PPT的使用会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有动态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是有些学校明确规定,使用多媒体教学是老师职业能力评价考察里的一项标准,使用PPT可以给老师加分,所以很多老师选择了使用多媒体而不是板书。
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不喜欢板书教学,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的选择态度并不是完全偏向多媒体的。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显示,52%的学生认为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都可以,3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好,12%的学生认为黑板板书好。可以看出,学生较多的还是倾向于老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在课后访问中也了解到他们的原因比较单一,最主要就是多媒体的花样性较多,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可以让课堂变得不是那么枯燥。这说明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多数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也很低,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面效应。可见,继续重视板书辅助教学并没有过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很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教授比较抽象的散文时,用单纯的语言很难传达出文章的美感,反复地讲解之后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老师可以使用PPT或者单纯的图片展示。比如课文《小石潭记》,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用一幅幅的图片或者音乐或者动画让学生欣赏所写之景,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更深刻地品味出文字的韵味。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但是老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致使学生还是依赖传统的黑板板书。
二、学生对老师板书的总体要求
在研究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目光放在教师认识的提高上,还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的分析,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板书是为了将抽象的内容表达成为显性的语言或者图表,将复杂的内容转化成简单明确的符号。同学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学习和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边进行讲解,展示文本内容,边考虑板书的结构,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满板飞等情况,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为了使“视觉”发挥其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更加提倡实现板书的规范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录和理解减轻压力,从而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笔者问卷调查的数据是,79%的学生要求老师板书书写整齐,做到简洁,概括性强;15%的学生要求具有视觉和美学元素,即多使用箭头、方框等形象符号,甚至简单图像;5%的学生认为板书内容无所谓多少,但要有知识体系,约占1%的学生认为板书展示的内容要尽量多些。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上板书的要求集中在简洁,整齐,概括性强上,这一点也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实际情况的,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都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根据整理和归纳,笔者提倡板书设计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书写清楚、规范、准确,字迹、符号不连不草,富有变化;二是布局合理,板书要横平竖直,字体大小适度;三是搭配巧妙,为了突出重点对象,区分背景,合理巧妙地使用彩色粉笔,并将文字、线条、图像、符号、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简明扼要,鲜明醒目,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精华。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以《小石潭记》为例,这一类游记式课文,学生可能在找线索、脉络的时候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板书时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不要混乱复杂。以下是个比较好的例子,导游式板书是揭示游览行踪和行文线索的板书,这种板书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有引人入胜之妙,有利于强化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生对板书的美感要求
板书的美感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半数的同学选择整体美最为重要,其他的布局美、图形美和文字美均有人选择。《教育心理学》中说“板书是学生认知的心理背景。”将教学内容精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等,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起到消化、巩固、记忆学习内容的作用。将教学内容艺术化地呈现,具有美育的功能。从审美意趣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板书的设计应该有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概括性原则,条理性原则,计划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如同问卷调查的结果一样,学生在这方面也有同样的需求。这说明视觉上的美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除了有视觉美感上面的要求外还有布局内容的要求。首先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其次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再次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朴素美观的板书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可以据此增强和保持记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假如能够精心设计板书,并重视在课堂上让讲述与板书相互配合,那将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那种毫无计划,临时挥笔,随写随擦,不讲布局,不讲章法,不求美观,不论行款等所谓的“板书”,应当加以改进。当然,板书的格式也不是公式化而一成不变,即“文无定法”。因此,板书也要因文而异,也因教者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而异。以《荷塘月色》为例,怎样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从哀愁到喜悦又到哀愁的情感发展过程呢?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表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既可以出新又可以体现图形美,可以体现课文的脉络,还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
四、学生对板书的依赖性
学生会不会完全按照老师的板书格式记笔记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64%的学生选择会,34%的选择了偶尔会,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会照搬照抄板书内容。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在此次调研学校的课堂上板书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会按照老师板书的格式记笔记说明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笔记的纪录上,而不是参与到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上。这一点也是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样下去,学生对板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上课铃响起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或大屏幕,生怕错过一些重要信息,这种模式慢慢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独立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在语文课堂上不能活跃起来。
语文教学是最需要情感交流的学科,而节奏过快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和理解。这一问题使学生和老师既苦恼又无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消化只有加快节奏施加压力,但是这样的课堂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欣赏和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之前做好的课件或者板书的设计模版,像记流水账一样快速地结束一节课的内容。最后学生虽然记下了很多笔记,下课之后回忆起来却仍然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五、结语
板书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媒介,更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教师要依据板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媒介作用。每种板书形式都具备它的优点与缺点,教师要根据自己讲课的风格来选择和使用板书,切实发挥板书辅助教学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西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