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兴趣;多媒体;实践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数学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有选择地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挂图、教具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維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因此,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本中小动物修房子搬木头的情景,并演示出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多少的方法,使学生能生动形象理解并掌握这一方法。例如,在讲“比多少”这一类应用题时,我事先用白、黑纸板各剪兔子12个和8个。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具,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还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分数的意义”教学,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有学生举例:“妈妈买来1个西瓜,切成10块,我拿了一块,用分数表示为1/10”,“水池里有5条鱼,我捞上来2条,余下3/5”。这两例就不符合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涵义。西瓜有大小块,鱼也有大小条。再如,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时,有学生这样举例:“爸爸妈妈的脸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这两例是不符合概念要求的。如果教师一味予以肯定,那么,学生刚建立的数学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符合要求的、与上述学习特征紧密联系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符要求的例子时,该否定的就要否定,不能一味实行教育“减法”使课堂失去很多东西,就像“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一样,用教育“减法”减出来的一味自主建构,丢失的将会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三、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问教师为什么能一下子算出结果;或提问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便?让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四、充分运用作业评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也可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读读法则再做”等。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和正确方法,而且彻底掌握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我从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学生,相反,我总是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一定能行!”“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万分高兴,希望你努力更上一层楼。”“再细心一些,准行!”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当然,写评语时要注意:评语要写得明白、具体、亲切、实事求是,充满了激励性和启发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一些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兴趣;多媒体;实践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数学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有选择地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挂图、教具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維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因此,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本中小动物修房子搬木头的情景,并演示出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多少的方法,使学生能生动形象理解并掌握这一方法。例如,在讲“比多少”这一类应用题时,我事先用白、黑纸板各剪兔子12个和8个。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具,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还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分数的意义”教学,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有学生举例:“妈妈买来1个西瓜,切成10块,我拿了一块,用分数表示为1/10”,“水池里有5条鱼,我捞上来2条,余下3/5”。这两例就不符合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涵义。西瓜有大小块,鱼也有大小条。再如,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时,有学生这样举例:“爸爸妈妈的脸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这两例是不符合概念要求的。如果教师一味予以肯定,那么,学生刚建立的数学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符合要求的、与上述学习特征紧密联系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符要求的例子时,该否定的就要否定,不能一味实行教育“减法”使课堂失去很多东西,就像“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一样,用教育“减法”减出来的一味自主建构,丢失的将会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三、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问教师为什么能一下子算出结果;或提问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便?让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四、充分运用作业评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也可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读读法则再做”等。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和正确方法,而且彻底掌握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我从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学生,相反,我总是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一定能行!”“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万分高兴,希望你努力更上一层楼。”“再细心一些,准行!”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当然,写评语时要注意:评语要写得明白、具体、亲切、实事求是,充满了激励性和启发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一些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