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艺术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至今,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为艺术实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女性主义艺术几乎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新媒体艺术中的Video艺术同时兴起的,此后,大批女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问世。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性、艺术载体的多元化、内容与形式的非传统性,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叙述方式,使女性艺家术关注的主题扩大和延伸,在创作中超越了艺术媒介本身、超越了女性性别本身去思考。
一、对女性的性别和政治身份的关注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潮,其影响面已经大大超过了“女性”的范围,从而成为解构以往人类历史当中被遮蔽的权力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也使得在这个世纪当中,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女性主义理论的有力推进下,性别问题超出了身体的局限,与政治行为也就是支配方式联系在一起。它一方面撕开了男权话语统治真相的黑幕,另一方面则为重新确认性别观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一方面,“观看”当中的“强奸”意识摆脱了道德层面的约束,已然成为一种必须表达的主题,成为“生理化”的实验艺术的首选对象;另一方面,“被看”中的性别特征也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必在道德的掩护下别扭地诉说自己。
女性们在自我深化的过程中,常常借助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来表现身份的差异,用以抗衡男性社会对男性特征的长久张扬。例如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巴巴拉·克鲁格的《无题》系列照片装置“你的身体就是战场”、“我是你生活的切片”、“金钱可以替你买来爱情”等这些以粗体字醒目地附着在各种图像上的警句式的句子,点出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战场所在地,直刺观众的视觉神经,把处在西方男性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反抗心态与批判态度,以及资本主义金钱拜物的本质等以极其精辟、有力的形式提炼出来,犀利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制度。
二、对大众媒体中女性形象商业化和性感化的文化批判
女性主义在定义女性时,则强调女性作为一个“人”的概念的基本存在,因此“主体性”和“他者化”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话题。例如,瑞士女性视像艺术家皮皮劳蒂·里斯特的作品是闪烁的、色彩斑斓的、自信的和无所顾忌的。凭着这种自信和藐视一切世俗规范的精神,她迅速地征服了国际艺坛。1986年里斯特的视像作品《我不是个惦念很多的女孩》,在复述标题词语的同时在摄像机前狂热地舞蹈。她的旋转变得行为奇异,实际上是对MTV流行文化中女性身体的拙劣影像进行嘲讽性批评。她还将自己的Video在街头广场的广告投影屏上播放,作为一种Video 参与公共空间的尝试。
从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来看,大众媒体中商业化和性感的女性形象塑造,深深地烙着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她们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呼吁大众媒体中应该充分体现女性形象多元、丰富的内涵。
三、对个体经验的关注
将感官交叉运用,女性透过其艺术语汇所呈现的观察,女性经验延伸为对内在、外在的自我观照,而这种自我观照又趋于多元,转译及引申为对心理、生理、生活经验的探索及披露。这些多元的艺术语汇同时也凸显女性的自省及自我开发的能力。
1986年,美国女摄影家南·格尔丁在她的摄影作品集《性依赖的叙事曲》中放入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的形象,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体裁。
陈羚羊的摄影作品《十二月花》是另一件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图片运用了一种古雅与静谧的色调,中国古代女性用来梳妆的镜子,人们期待的是镜中映现出的优雅的女人的面庞,但当观者的视线掠过作品时却被惊住了,那里面呈现的不是一张美丽女性的脸,而是一个女性的下半身,流着月经血,触目惊心的下半身。十二张图片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都用一种花来代表。《十二月花》很明显带有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的艺术的影响,其本质是反对男性视角的观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被塑造成为优雅,贤淑,内敛,含蓄,柔美的标志性形象,而《十二月花》恰恰破坏了这种审美惯性,陈羚羊将自己的月经期的生殖器,和腿部用照片呈现出来,即突兀又具有一种侵犯性,但却非常真实,这些往往是被认为污秽和隐私的部分,恰恰是一个女性最为真实的部分。这是一个女性的自我书写,而不是被看和被选择过的女性。
四、对现代生存的特殊感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新材料、新技术、新交通通信手段……使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很不同于以往的物质环境之中。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调适性变化或滞后。因此很多艺术家开始关心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变化。
拉丁美洲女性艺术家瑞丝·萨尔塞多曾以身试法,乔装混入被诱拐的妇女集团,收集一双双历经沧桑的受害妇女的各种高跟鞋,在1991—1996年间,创作了《Atrabiliarios》,不做文字与图像地直接装置在茧状的墙洞内展览,形如鬼魅,每一双鞋子都让人们联想起那些曾经存在的、鲜活的生命。墙角还整齐地码着一堆用牛的膀胱制成的盒子,盒子上缝着外科手术线,如同愈合的伤疤,展现出妇女社会生存的问题。
五、对身体的幻想
日本女性艺术家柳美和(Miwa Yanagi)擅长使用摄影、CG 和录像艺术语言创作有关女性主题的独特作品。从1993年开始,Yanagi 首次专注于她的《电梯少女系列》的创作。她以年轻人的超现实主义视野,经过大胆的照片图像的合成,产生了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一个现实和非现实世界的横断面:年轻的女人身着美丽制服、举止引人注目而又表现得不露情感。这些图像是一个加速的消费者文化的符号还是在当代社会里的一个女性符号?这个系列从内容和技術上凸显了“当代性” 的本质,在日本内外引起了轰动。
结 语
探讨女性艺术的价值,诠释女性艺术的性别身份意识,其目的并不在于比较它与男性艺术家作品有无本质区别,而是不希望把缺乏策略与智慧,缺少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看成女性艺术的代名词;是证明女性的个体意识形态同样能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包括男性艺术家漠视或忽略的,也包括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
女艺术家南西·大卫森说:“性别如同盔甲穿在身上。”所以性别不反映艺术的本质问题,性别身份与艺术创作也不存在对应关系。性别与艺术无关,我们不应该为艺术贴上性别的标签,让艺术创作的主体成为性别理念的承担者。
如何看待两性作品的伟大性,显然问题不在作品,而是在文化惯性的接受。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接纳不分性别与性质的文化新定义。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英﹞布莱顿·泰勒.当代艺术[M].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
[3]﹝美﹞琳达·诺奇琳.女性·艺术与权利[M].游惠贞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5.
[4]Roy Ascott.Engineering Nature,Intellect L & D E F a E,2006.
[5]MICHAEL RUSH.Les Nouveaux Medias dans Iart,NOUVELLE EDITION,2005.
女性主义艺术几乎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新媒体艺术中的Video艺术同时兴起的,此后,大批女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问世。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性、艺术载体的多元化、内容与形式的非传统性,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叙述方式,使女性艺家术关注的主题扩大和延伸,在创作中超越了艺术媒介本身、超越了女性性别本身去思考。
一、对女性的性别和政治身份的关注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潮,其影响面已经大大超过了“女性”的范围,从而成为解构以往人类历史当中被遮蔽的权力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也使得在这个世纪当中,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女性主义理论的有力推进下,性别问题超出了身体的局限,与政治行为也就是支配方式联系在一起。它一方面撕开了男权话语统治真相的黑幕,另一方面则为重新确认性别观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一方面,“观看”当中的“强奸”意识摆脱了道德层面的约束,已然成为一种必须表达的主题,成为“生理化”的实验艺术的首选对象;另一方面,“被看”中的性别特征也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必在道德的掩护下别扭地诉说自己。
女性们在自我深化的过程中,常常借助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来表现身份的差异,用以抗衡男性社会对男性特征的长久张扬。例如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家巴巴拉·克鲁格的《无题》系列照片装置“你的身体就是战场”、“我是你生活的切片”、“金钱可以替你买来爱情”等这些以粗体字醒目地附着在各种图像上的警句式的句子,点出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战场所在地,直刺观众的视觉神经,把处在西方男性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反抗心态与批判态度,以及资本主义金钱拜物的本质等以极其精辟、有力的形式提炼出来,犀利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制度。
二、对大众媒体中女性形象商业化和性感化的文化批判
女性主义在定义女性时,则强调女性作为一个“人”的概念的基本存在,因此“主体性”和“他者化”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话题。例如,瑞士女性视像艺术家皮皮劳蒂·里斯特的作品是闪烁的、色彩斑斓的、自信的和无所顾忌的。凭着这种自信和藐视一切世俗规范的精神,她迅速地征服了国际艺坛。1986年里斯特的视像作品《我不是个惦念很多的女孩》,在复述标题词语的同时在摄像机前狂热地舞蹈。她的旋转变得行为奇异,实际上是对MTV流行文化中女性身体的拙劣影像进行嘲讽性批评。她还将自己的Video在街头广场的广告投影屏上播放,作为一种Video 参与公共空间的尝试。
从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来看,大众媒体中商业化和性感的女性形象塑造,深深地烙着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她们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呼吁大众媒体中应该充分体现女性形象多元、丰富的内涵。
三、对个体经验的关注
将感官交叉运用,女性透过其艺术语汇所呈现的观察,女性经验延伸为对内在、外在的自我观照,而这种自我观照又趋于多元,转译及引申为对心理、生理、生活经验的探索及披露。这些多元的艺术语汇同时也凸显女性的自省及自我开发的能力。
1986年,美国女摄影家南·格尔丁在她的摄影作品集《性依赖的叙事曲》中放入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的形象,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体裁。
陈羚羊的摄影作品《十二月花》是另一件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图片运用了一种古雅与静谧的色调,中国古代女性用来梳妆的镜子,人们期待的是镜中映现出的优雅的女人的面庞,但当观者的视线掠过作品时却被惊住了,那里面呈现的不是一张美丽女性的脸,而是一个女性的下半身,流着月经血,触目惊心的下半身。十二张图片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都用一种花来代表。《十二月花》很明显带有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的艺术的影响,其本质是反对男性视角的观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被塑造成为优雅,贤淑,内敛,含蓄,柔美的标志性形象,而《十二月花》恰恰破坏了这种审美惯性,陈羚羊将自己的月经期的生殖器,和腿部用照片呈现出来,即突兀又具有一种侵犯性,但却非常真实,这些往往是被认为污秽和隐私的部分,恰恰是一个女性最为真实的部分。这是一个女性的自我书写,而不是被看和被选择过的女性。
四、对现代生存的特殊感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新材料、新技术、新交通通信手段……使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很不同于以往的物质环境之中。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调适性变化或滞后。因此很多艺术家开始关心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变化。
拉丁美洲女性艺术家瑞丝·萨尔塞多曾以身试法,乔装混入被诱拐的妇女集团,收集一双双历经沧桑的受害妇女的各种高跟鞋,在1991—1996年间,创作了《Atrabiliarios》,不做文字与图像地直接装置在茧状的墙洞内展览,形如鬼魅,每一双鞋子都让人们联想起那些曾经存在的、鲜活的生命。墙角还整齐地码着一堆用牛的膀胱制成的盒子,盒子上缝着外科手术线,如同愈合的伤疤,展现出妇女社会生存的问题。
五、对身体的幻想
日本女性艺术家柳美和(Miwa Yanagi)擅长使用摄影、CG 和录像艺术语言创作有关女性主题的独特作品。从1993年开始,Yanagi 首次专注于她的《电梯少女系列》的创作。她以年轻人的超现实主义视野,经过大胆的照片图像的合成,产生了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一个现实和非现实世界的横断面:年轻的女人身着美丽制服、举止引人注目而又表现得不露情感。这些图像是一个加速的消费者文化的符号还是在当代社会里的一个女性符号?这个系列从内容和技術上凸显了“当代性” 的本质,在日本内外引起了轰动。
结 语
探讨女性艺术的价值,诠释女性艺术的性别身份意识,其目的并不在于比较它与男性艺术家作品有无本质区别,而是不希望把缺乏策略与智慧,缺少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看成女性艺术的代名词;是证明女性的个体意识形态同样能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包括男性艺术家漠视或忽略的,也包括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
女艺术家南西·大卫森说:“性别如同盔甲穿在身上。”所以性别不反映艺术的本质问题,性别身份与艺术创作也不存在对应关系。性别与艺术无关,我们不应该为艺术贴上性别的标签,让艺术创作的主体成为性别理念的承担者。
如何看待两性作品的伟大性,显然问题不在作品,而是在文化惯性的接受。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接纳不分性别与性质的文化新定义。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英﹞布莱顿·泰勒.当代艺术[M].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
[3]﹝美﹞琳达·诺奇琳.女性·艺术与权利[M].游惠贞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5.
[4]Roy Ascott.Engineering Nature,Intellect L & D E F a E,2006.
[5]MICHAEL RUSH.Les Nouveaux Medias dans Iart,NOUVELLE EDITIO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