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中国优秀的纪录片从此有了自己的国际媒体播放平台。纪录频道全球化的定位要求在其平台上播放的纪录片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再次受到关注。本文将从创作的角度对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2-01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纪录频道目前以中英两种语言播出,是中国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以播放国产纪录片为主。开播以来,相继播出的《美丽中国》、《玉石传奇》、《地球脉动》等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成了央视新年的收视热点。尤其是和BBC合拍的《美丽中国》以及呈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更是体现了国际化的水准。
作为刚刚开通的频道,纪录频道的收视份额和观众到达率,远远超过央视近年来其他新设频道的同期数据。海外媒体评价“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媒体平台播放,将是其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飞跃。”多家境外电视台更是要求获得纪录频道播出权。于是,国内的纪录片制作人纷纷惊呼,国产纪录片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中国纪录片的春天真正到来了么,中国纪录片是否已经真正的走向了国际化,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又将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中国纪录片如何走出困境,本文将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对以上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的现状
(一)题材选择
选题没有国际性,题材和表现手法过于本土化是让中国纪录片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中国纪录片是人文历史题材类,鲜有现实题材类,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拍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鲜明。另外,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大多是栏目性的、杂志式的,制作不够精良,题材也有局限,大部分又不是高清制作,进入不了国际市场。
(二)制作手法
在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导演和摄影往往受到重视,后期的合成和制作却经常被忽略。大量资金可以投入到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其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设备上,纪录片却很少能用到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质量水准高的纪录片不光需要好的导演、摄像,配乐、效果、语言、字幕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
(三)叙事手法
西方纪录片导演多以直线思维的方式,运用开门见山、直切主题的叙事方法。中国纪录片导演多以迂回婉转的思维方式见长,在节目的头几分钟做许多故事的背景介绍、人物的铺垫等,使观众在头几分钟内已失去了兴趣。在故事发展的叙事过程中,西方纪录片要求主题集中不能分散,而在一些中国的纪录片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太多,结果使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观众不知所云。
二、推进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的策略
(一)选择题材国际化
在国际纪录片交易市场上,自然、地理历史类等节目交易成绩较好。在纪录片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选择易于被国外观众接受的题材。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张力也得到充分的展示。2010年就涌现出了大量以国际化题材为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我国第一部用电视的方式表现世界公司的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第一次触及到以往被纪录片忽略的公司题材,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做了前所未有的梳理。
(二)话语方式国际化
中国纪录片要想进入世界市场,在话语方式上也要下功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设置悬念,层层深入。在纪录片的叙述中贯穿悬念,设置兴奋点,一步步地揭开谜底。去年的《公司的力量》在艺术上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其对故事化手法的灵活运用,悬念屡生、环环相扣,自然、深入地引领观众。第二,用画面讲故事。较之语言讲述性节目,画面语言类节目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对于过去的事件创作者可以充分使用情景再现,或者运用3D数字动画技术等手段,尤其是对考古、历史等探索发现类的纪录片用这种形式去重构历史,会获得较好的效果。2006年9月推出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最真实的数字化还原,开创了纪录片三维特效的制作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制作包装规范化
目前我们的节目制作中常见的几种不规范现象有:时间长度不规范;没有国际声道,没有解说词,不该有字幕的国际版打上了字幕;图像清晰度低,声音信号不稳定,同期聲采访杂音大,效果声不真实等。作为出口节目,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次品。中国的纪录片要进入国际市场,所有的节目都必须达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其次,要注意镜头的稳定性、构图的完整性、剪辑的节奏等制作细节,尤其要注意解说词。纪录片要向海外观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解说词必须简洁、准确、信息量大,很多情况下还要富于戏剧感并充满激情。
再次,国际市场通行长度为30分钟和1个小时的节目。较长较大的片子应在国内播出的同时,做缩编本向国际市场发行,给国际市场上的电视节目商以多种选择。例如《故宫》就是缩编后才向海外出售的。此外,在国际节目交易中,高清制作已经成为一个入门的门槛,这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来说也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
中国纪录片真正走进国际化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在创作理念上作出转变,同时在市场操作上也要不断尝试与国际接轨,要有长远的眼光,做长远的计划,逐步在国际市场中树立品牌和形象。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必须依靠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要认真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力争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中国的纪录片真正成为“国家相册”。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2-01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纪录频道目前以中英两种语言播出,是中国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以播放国产纪录片为主。开播以来,相继播出的《美丽中国》、《玉石传奇》、《地球脉动》等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成了央视新年的收视热点。尤其是和BBC合拍的《美丽中国》以及呈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更是体现了国际化的水准。
作为刚刚开通的频道,纪录频道的收视份额和观众到达率,远远超过央视近年来其他新设频道的同期数据。海外媒体评价“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媒体平台播放,将是其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飞跃。”多家境外电视台更是要求获得纪录频道播出权。于是,国内的纪录片制作人纷纷惊呼,国产纪录片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中国纪录片的春天真正到来了么,中国纪录片是否已经真正的走向了国际化,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又将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中国纪录片如何走出困境,本文将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对以上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的现状
(一)题材选择
选题没有国际性,题材和表现手法过于本土化是让中国纪录片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中国纪录片是人文历史题材类,鲜有现实题材类,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拍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鲜明。另外,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大多是栏目性的、杂志式的,制作不够精良,题材也有局限,大部分又不是高清制作,进入不了国际市场。
(二)制作手法
在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中,导演和摄影往往受到重视,后期的合成和制作却经常被忽略。大量资金可以投入到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其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设备上,纪录片却很少能用到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质量水准高的纪录片不光需要好的导演、摄像,配乐、效果、语言、字幕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
(三)叙事手法
西方纪录片导演多以直线思维的方式,运用开门见山、直切主题的叙事方法。中国纪录片导演多以迂回婉转的思维方式见长,在节目的头几分钟做许多故事的背景介绍、人物的铺垫等,使观众在头几分钟内已失去了兴趣。在故事发展的叙事过程中,西方纪录片要求主题集中不能分散,而在一些中国的纪录片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太多,结果使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观众不知所云。
二、推进中国纪录片创作国际化的策略
(一)选择题材国际化
在国际纪录片交易市场上,自然、地理历史类等节目交易成绩较好。在纪录片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选择易于被国外观众接受的题材。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张力也得到充分的展示。2010年就涌现出了大量以国际化题材为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我国第一部用电视的方式表现世界公司的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第一次触及到以往被纪录片忽略的公司题材,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做了前所未有的梳理。
(二)话语方式国际化
中国纪录片要想进入世界市场,在话语方式上也要下功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设置悬念,层层深入。在纪录片的叙述中贯穿悬念,设置兴奋点,一步步地揭开谜底。去年的《公司的力量》在艺术上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其对故事化手法的灵活运用,悬念屡生、环环相扣,自然、深入地引领观众。第二,用画面讲故事。较之语言讲述性节目,画面语言类节目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对于过去的事件创作者可以充分使用情景再现,或者运用3D数字动画技术等手段,尤其是对考古、历史等探索发现类的纪录片用这种形式去重构历史,会获得较好的效果。2006年9月推出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最真实的数字化还原,开创了纪录片三维特效的制作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制作包装规范化
目前我们的节目制作中常见的几种不规范现象有:时间长度不规范;没有国际声道,没有解说词,不该有字幕的国际版打上了字幕;图像清晰度低,声音信号不稳定,同期聲采访杂音大,效果声不真实等。作为出口节目,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次品。中国的纪录片要进入国际市场,所有的节目都必须达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其次,要注意镜头的稳定性、构图的完整性、剪辑的节奏等制作细节,尤其要注意解说词。纪录片要向海外观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解说词必须简洁、准确、信息量大,很多情况下还要富于戏剧感并充满激情。
再次,国际市场通行长度为30分钟和1个小时的节目。较长较大的片子应在国内播出的同时,做缩编本向国际市场发行,给国际市场上的电视节目商以多种选择。例如《故宫》就是缩编后才向海外出售的。此外,在国际节目交易中,高清制作已经成为一个入门的门槛,这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来说也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
中国纪录片真正走进国际化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在创作理念上作出转变,同时在市场操作上也要不断尝试与国际接轨,要有长远的眼光,做长远的计划,逐步在国际市场中树立品牌和形象。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必须依靠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要认真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力争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中国的纪录片真正成为“国家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