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实施下,初中历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課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
一、紧扣历史事件展开课堂教学。
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最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场面。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以做这样的讲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况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息,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讲历史事件还可引用歌词、民谣充实历史事件内容,加强感情色彩。如讲到台湾割让给日本时,可引用民谣,“台湾糖,甜津津,甜在肚里痛在心;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中浪滚滚;……想当初,郑成功,开辟台湾多艰辛;……。”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资源丰富的宝岛沦入敌手。学生听后,深感沉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思路。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一章里边节与节知识点的关联、一节课里边目与目之间的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等。总得来说,历史事件的产生、历史人物的登场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如“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教师在描述西方人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的“寻金热”之后,即提问前面学过的内容:“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后果怎样?”然后教师概括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当时历史的需要,再请学生回忆罗盘针何时传入欧洲,加上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相信,使新航路的开辟有可能实现。最后指出,假如没有当时的客观要求和可能的条件,即使有一千个哥伦布、一万个麦哲伦,新航路的开辟也只是一座海市蜃楼。这说明一个真理,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讲《明治维新》,可以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技巧。
现在历史科目的考查,虽然重视能力的考查,但是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还是需要记忆的。如果你连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都不清楚,怎么去前后联系、灵活运用呢?历史课上学生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我经常在讲课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隋大运河”内容,可用“三点(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四段(由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来记忆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如:讲“长城”可用“万里长城秦汉明,重要关口有居庸,防御敌人促交往,举世闻名大工程”来记忆长城大规模修建的朝代、重要关口、修建的目的和作用。如“五代十国”的名称,可编顺口溜:“梁、唐、晋、汉、周,后加一个后,就是五代;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南唐、北汉,后加一个蜀,就是后蜀。”这样学生感到很快就记住了非常难记的纷乱的政权。还可以通过列表比较记忆一些历史人物事迹、活动等。如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可通过两人生活的朝代、所去的国家、行为方式、目的、政府所持的态度、结局比较来记忆这些内容,效果更佳。
四、课堂教学检测的必要性。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主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总之,历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旨在传播信息,学生的学重在接收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学好历史这门学科。
一、紧扣历史事件展开课堂教学。
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最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场面。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以做这样的讲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况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息,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讲历史事件还可引用歌词、民谣充实历史事件内容,加强感情色彩。如讲到台湾割让给日本时,可引用民谣,“台湾糖,甜津津,甜在肚里痛在心;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中浪滚滚;……想当初,郑成功,开辟台湾多艰辛;……。”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资源丰富的宝岛沦入敌手。学生听后,深感沉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思路。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一章里边节与节知识点的关联、一节课里边目与目之间的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等。总得来说,历史事件的产生、历史人物的登场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如“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教师在描述西方人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的“寻金热”之后,即提问前面学过的内容:“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后果怎样?”然后教师概括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当时历史的需要,再请学生回忆罗盘针何时传入欧洲,加上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相信,使新航路的开辟有可能实现。最后指出,假如没有当时的客观要求和可能的条件,即使有一千个哥伦布、一万个麦哲伦,新航路的开辟也只是一座海市蜃楼。这说明一个真理,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讲《明治维新》,可以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技巧。
现在历史科目的考查,虽然重视能力的考查,但是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还是需要记忆的。如果你连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都不清楚,怎么去前后联系、灵活运用呢?历史课上学生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我经常在讲课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隋大运河”内容,可用“三点(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四段(由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来记忆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如:讲“长城”可用“万里长城秦汉明,重要关口有居庸,防御敌人促交往,举世闻名大工程”来记忆长城大规模修建的朝代、重要关口、修建的目的和作用。如“五代十国”的名称,可编顺口溜:“梁、唐、晋、汉、周,后加一个后,就是五代;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南唐、北汉,后加一个蜀,就是后蜀。”这样学生感到很快就记住了非常难记的纷乱的政权。还可以通过列表比较记忆一些历史人物事迹、活动等。如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可通过两人生活的朝代、所去的国家、行为方式、目的、政府所持的态度、结局比较来记忆这些内容,效果更佳。
四、课堂教学检测的必要性。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主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总之,历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旨在传播信息,学生的学重在接收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学好历史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