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其原因
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旧人才观,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家长更愿意学校开展“应试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只希望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根本不重视。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这必然招致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这样放纵孩子,会让孩子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学校,学就白上了。
2.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低下,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农村教师,目前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外语能力差;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力差,综合素养差,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对课程改革根本不感兴趣。
此外,农村教师学历结构、层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他们参与课程能力不强。还有一部分农村学校的代课教师,他们的汉字拼音、写字等教师基本素质普遍低下,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用方言教学,有些甚至连照本宣科都难以胜任,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
二、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转变舆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我国人口多,人人上大学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21世纪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因而要转变舆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一个农村孩子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即使考不上高中,也具备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有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考不上大学,但具备了接受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科技的能力,他们就有了出门打工、离开家乡创业的能力,即使留在农村,他们也会成为农村发展最有活力和实力的主力军。
2.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1)对在职教师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在培养“精英”教师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全员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培训管理上,建立教师培训档案,严格考勤制度,举行结业考试,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供给,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疾苦,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县以下学校,尤其是乡级、村级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丰富经验的函授等传统授课形式,把函授、电视、网络三种资源结合起来,为更多的在职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强化教师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养成,不断“充电”,尽量让农村教师不花钱或少花钱达到培训效果,注重培训实效。
(2)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重新调整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的专题教育,使这些未来教师们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今后在教师岗位上实施新课程做好观念、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理念,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的展开和深化必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滞。根据农村实际,我们要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切实为农村的新课程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农村尽快地迈入小康生活。
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旧人才观,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家长更愿意学校开展“应试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只希望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根本不重视。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这必然招致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这样放纵孩子,会让孩子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学校,学就白上了。
2.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低下,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农村教师,目前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外语能力差;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力差,综合素养差,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对课程改革根本不感兴趣。
此外,农村教师学历结构、层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他们参与课程能力不强。还有一部分农村学校的代课教师,他们的汉字拼音、写字等教师基本素质普遍低下,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用方言教学,有些甚至连照本宣科都难以胜任,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
二、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转变舆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我国人口多,人人上大学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21世纪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因而要转变舆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一个农村孩子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即使考不上高中,也具备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有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考不上大学,但具备了接受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科技的能力,他们就有了出门打工、离开家乡创业的能力,即使留在农村,他们也会成为农村发展最有活力和实力的主力军。
2.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1)对在职教师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在培养“精英”教师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全员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培训管理上,建立教师培训档案,严格考勤制度,举行结业考试,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供给,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疾苦,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县以下学校,尤其是乡级、村级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丰富经验的函授等传统授课形式,把函授、电视、网络三种资源结合起来,为更多的在职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强化教师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养成,不断“充电”,尽量让农村教师不花钱或少花钱达到培训效果,注重培训实效。
(2)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重新调整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的专题教育,使这些未来教师们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今后在教师岗位上实施新课程做好观念、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理念,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的展开和深化必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滞。根据农村实际,我们要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切实为农村的新课程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农村尽快地迈入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