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音乐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将新的时代科技因素——音乐科技媒体软件作为施教工具,并加以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分析,探究音乐科技媒体帮助学生实现跨越“音乐最近发展区”过程中“搭建脚手架”工具作用,阐述音乐科技媒体的应用对于教师确定学生现有音乐水平、分析学生潜在音乐能力以及实现“音乐最近发展区”跨越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音乐潜力;最近发展区;音乐科技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34-03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理论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学生存在两种行为水平:一是学生已存在的现实发展水平,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该理论强调着眼于学生的动态能力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出了“搭建脚手架”这一核心概念,为发展学生潜力,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具体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意义的理论指引。在新一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下,今天的音乐学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中是探究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音乐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时代特点”“多媒体应用”等字眼被提到核心位置,多媒体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入了更加具象的新因素,其便捷性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十分重要,也为教师拓宽了施教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中如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去忽略科学技术也能有助于达到更高水平的潜在能力。”“今天的教育技术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为众多任务中的每一项提供诸多路径,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1]
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电子科技产物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应变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科技媒体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1875年法国人马丁维尔发明声波记录仪,开始了“电”与“音”的碰撞与融合,为西方音乐科技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发展与科技手段密不可分,技术革命不仅带来音乐观念、音响素材、创作方法、表演与传播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同时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也必然带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了以计算机音乐的科技媒介为代表的工具,能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技术”在西方国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早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乔克希针对科技与“最近发展区”称,科技在教师的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被称为“其他更多有能力的人”[2]。俄罗斯心理学家列佛·维果斯基在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实验得出明确结论:科技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而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在发掘学生音乐潜力的“搭建脚手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一)拓宽与丰富学习资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也在飞速发展。在确保学生为主的基础上,音乐科技为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科技早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以音乐网站“哔哩哔哩”为例,B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青年学习的主要平台,其中多样和优质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我们的学习渠道和来源,[KG(0.15mm]在UP主的分享下实现共享资源,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
VLOG视频的个人特色视频更能够在内容与音乐的配合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视频中的弹幕交流功能实现了在互动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和表达自身感受的学习行为。音乐网站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娱乐消遣。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早已不仅只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可以说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正改变着学生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二)使音乐实践更加便捷
[JP2]在音乐教育方面,对音乐科技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也早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从黄志鹏[3]、何湘华[4]、李付云等人[5]的论文,我们都可以看出音乐多媒体早已应用于各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媒体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艺术特性,且部分软件易于携带和使用的特点更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乐谱软件作为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产物典型代表,在电脑键盘与钢琴键盘的结合下,其音符输入的谱音一体和多音色转换功能在音色创作时不仅能够直面了解自己的创作,还能培养音乐听觉和审美;多聲部功能不仅避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纸上谈兵”,还能在学生脑中建立形象,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且软件谱面改动的即时性避免了传统谱面创作中的模糊性和反复性。乐谱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避免了重复讲解和做题的枯燥性,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成效,并为音乐实践提供便利性工具和途径。
对此,任恺曾发表过科技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看法:“信息化视野恰好是教师提供先行组织者、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作用下将合理改变教与学的低效状态,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学习境遇。”[6]明确科技可作为在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手段和力量。那么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以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科技工具作为教师音乐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工具,笔者认为可以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
二、音乐科技媒体对于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具体应用
以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为例,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软件、多功能电子琴和乐谱软件等教学手段更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音乐能力,创设情境加强学生音乐体验,引起学生兴趣
要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教师需明确学生的音乐现实发展水平,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情况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第一节课以流行风音乐内容《好汉歌》为例:
在音乐课开始,通过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影视音乐入手使学生进行知识同化。播放《水浒传》音乐剧情片段,让学生感知音乐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创设梁山好汉那种义薄云天的豪迈情景,使学生饱含情感演唱的同时还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音乐作品时引出这首音乐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素材,通过多功能电子琴的多种音色加入不同音色的伴奏乐器,教师通过一步步对相关音乐作品问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情况后,可运用乐谱软件引导学生改编音乐作品,加入多声部和声或者是伴奏,了解学生和声基础和音程关系的掌握情况。课程完成基本可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形成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后期合理的教学预设。
(二)帮助教师和学生分析“潜在发展水平”的能力,发挥支架辅助功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音乐的抽象性和学生具有差异性决定音乐教学需存在适度的弹性空间。“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依靠学生将要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制,分析和明确学生的音乐潜力水平,这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提供多样的音乐活动和对某方面的针对性练习。
以音乐剧活动为例,先给学生提供音乐剧《白毛女》的视频,让学生明确音乐剧的结构(如:旁白、音乐以及演唱、舞蹈等),以此搭建概念支架,教师予以学生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在音乐剧中担任的角色,同时引导学生集体参与剧本的设计。在学生们排练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建议支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故事情节和内容,如:利用音视频一体的软件“哔哩哔哩”示范,播放《声临其境》配音片段或加入配乐的诗朗诵片段,启发学生感受多媒体音乐软件将音乐与故事结合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科技资源,不断创新学习成果。学生们达到的最终演出效果即学生在集体配合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潜力。在排练过程中把主权交在学生的手中,使学生在集体参与过程中形成对自我音乐能力的清晰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发掘潜力,开始有意识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参与学生的表现和特长分析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在后期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贯彻多样化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螺旋式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该过程呈螺旋状发展,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统筹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抓住教学最佳期。尤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在学生的现有基础水平之上,可通过努力达到。
以音乐创编课《瑶族舞曲》为例,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瑶族风情。后播放《瑶族舞曲》的视频,听视觉的结合会使学生把瑶族音乐的风格与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为立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联觉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辨认和学习不同管弦乐和民族乐器的音色,认知不同乐器组合的音乐效果。后教师可利用电子琴的多重音色,使学生体验改变伴奏乐器对于《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不同音色乐器的组合对于音乐效果的影响,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集思广益。最后教师以乐谱软件“Sibelius”制作学生创编成果,展示各组的创编成果并予以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创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明确自身的不足。结束时布置作业,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让学生们用乐谱软件进行简单的创编,达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在“艺考班”的和声教学中,理论的枯燥性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做题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以《红河谷》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创作(如:倒影、卡农、模进等),学生在创作时往往只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性,导致旋律性较差。而此时乐谱软件的“谱音一体”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创作,在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时又可以使学生兼顾到声部配合的旋律性,且不足之处可及时改正。最终在和声对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上会超出原有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综上明确,若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在创作时“依葫芦画瓢”,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音乐科技多媒体就发挥了它直观便利的特点,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同时为学生的“音乐最近发展区”也架起了多样化的“支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发展。
总 结
在今天的创新背景之下,要将创造力落实到音乐教学中,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将“最近发展区”和音乐科技结合实现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手段的配合。在对于如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中,除了教师的作用外,音乐科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的现状中,音乐被具象化、语义化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学生未形成良好音乐感知能力时,常将音乐语言描述或者旋律线条化,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兴趣的发展。而将音乐媒体运用在教学中不但能为教师的“最佳教学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在学习兴趣上为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帮助。但需明确音乐科技仅能作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教学手段,不能作为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唯一途径,要实现学生音乐潜力发展,还需教师拥有与时俱进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专业的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因素。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视野背景之下,音乐教学中应用音乐科技是探究学生音乐潜力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帮助教师提升音乐施教能力的有效手段。将音乐科技媒体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结合,必将对音乐学科教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注释:
[1]
洛依斯·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M].许洪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6.
[2]洛依斯·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M].许洪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7.
[3]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何湘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李付云.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6]任 愷.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突围(下)——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与建构主义思维[J].乐器,2011(07):29.
(责任编辑:庄 唯)
本文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音乐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将新的时代科技因素——音乐科技媒体软件作为施教工具,并加以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分析,探究音乐科技媒体帮助学生实现跨越“音乐最近发展区”过程中“搭建脚手架”工具作用,阐述音乐科技媒体的应用对于教师确定学生现有音乐水平、分析学生潜在音乐能力以及实现“音乐最近发展区”跨越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音乐潜力;最近发展区;音乐科技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34-03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理论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学生存在两种行为水平:一是学生已存在的现实发展水平,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该理论强调着眼于学生的动态能力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出了“搭建脚手架”这一核心概念,为发展学生潜力,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具体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意义的理论指引。在新一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下,今天的音乐学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中是探究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音乐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时代特点”“多媒体应用”等字眼被提到核心位置,多媒体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入了更加具象的新因素,其便捷性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十分重要,也为教师拓宽了施教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中如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去忽略科学技术也能有助于达到更高水平的潜在能力。”“今天的教育技术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为众多任务中的每一项提供诸多路径,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1]
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电子科技产物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应变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科技媒体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1875年法国人马丁维尔发明声波记录仪,开始了“电”与“音”的碰撞与融合,为西方音乐科技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发展与科技手段密不可分,技术革命不仅带来音乐观念、音响素材、创作方法、表演与传播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同时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也必然带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了以计算机音乐的科技媒介为代表的工具,能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技术”在西方国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早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乔克希针对科技与“最近发展区”称,科技在教师的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被称为“其他更多有能力的人”[2]。俄罗斯心理学家列佛·维果斯基在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实验得出明确结论:科技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而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在发掘学生音乐潜力的“搭建脚手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一)拓宽与丰富学习资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也在飞速发展。在确保学生为主的基础上,音乐科技为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科技早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以音乐网站“哔哩哔哩”为例,B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青年学习的主要平台,其中多样和优质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我们的学习渠道和来源,[KG(0.15mm]在UP主的分享下实现共享资源,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
VLOG视频的个人特色视频更能够在内容与音乐的配合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视频中的弹幕交流功能实现了在互动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和表达自身感受的学习行为。音乐网站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娱乐消遣。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早已不仅只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可以说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正改变着学生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二)使音乐实践更加便捷
[JP2]在音乐教育方面,对音乐科技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也早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从黄志鹏[3]、何湘华[4]、李付云等人[5]的论文,我们都可以看出音乐多媒体早已应用于各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媒体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艺术特性,且部分软件易于携带和使用的特点更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乐谱软件作为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产物典型代表,在电脑键盘与钢琴键盘的结合下,其音符输入的谱音一体和多音色转换功能在音色创作时不仅能够直面了解自己的创作,还能培养音乐听觉和审美;多聲部功能不仅避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纸上谈兵”,还能在学生脑中建立形象,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且软件谱面改动的即时性避免了传统谱面创作中的模糊性和反复性。乐谱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避免了重复讲解和做题的枯燥性,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成效,并为音乐实践提供便利性工具和途径。
对此,任恺曾发表过科技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看法:“信息化视野恰好是教师提供先行组织者、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作用下将合理改变教与学的低效状态,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学习境遇。”[6]明确科技可作为在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手段和力量。那么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以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科技工具作为教师音乐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工具,笔者认为可以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
二、音乐科技媒体对于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具体应用
以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为例,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软件、多功能电子琴和乐谱软件等教学手段更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音乐能力,创设情境加强学生音乐体验,引起学生兴趣
要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教师需明确学生的音乐现实发展水平,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情况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第一节课以流行风音乐内容《好汉歌》为例:
在音乐课开始,通过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影视音乐入手使学生进行知识同化。播放《水浒传》音乐剧情片段,让学生感知音乐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创设梁山好汉那种义薄云天的豪迈情景,使学生饱含情感演唱的同时还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音乐作品时引出这首音乐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素材,通过多功能电子琴的多种音色加入不同音色的伴奏乐器,教师通过一步步对相关音乐作品问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情况后,可运用乐谱软件引导学生改编音乐作品,加入多声部和声或者是伴奏,了解学生和声基础和音程关系的掌握情况。课程完成基本可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形成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后期合理的教学预设。
(二)帮助教师和学生分析“潜在发展水平”的能力,发挥支架辅助功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音乐的抽象性和学生具有差异性决定音乐教学需存在适度的弹性空间。“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依靠学生将要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制,分析和明确学生的音乐潜力水平,这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提供多样的音乐活动和对某方面的针对性练习。
以音乐剧活动为例,先给学生提供音乐剧《白毛女》的视频,让学生明确音乐剧的结构(如:旁白、音乐以及演唱、舞蹈等),以此搭建概念支架,教师予以学生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在音乐剧中担任的角色,同时引导学生集体参与剧本的设计。在学生们排练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建议支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故事情节和内容,如:利用音视频一体的软件“哔哩哔哩”示范,播放《声临其境》配音片段或加入配乐的诗朗诵片段,启发学生感受多媒体音乐软件将音乐与故事结合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科技资源,不断创新学习成果。学生们达到的最终演出效果即学生在集体配合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潜力。在排练过程中把主权交在学生的手中,使学生在集体参与过程中形成对自我音乐能力的清晰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发掘潜力,开始有意识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参与学生的表现和特长分析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在后期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贯彻多样化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螺旋式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该过程呈螺旋状发展,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统筹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抓住教学最佳期。尤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在学生的现有基础水平之上,可通过努力达到。
以音乐创编课《瑶族舞曲》为例,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瑶族风情。后播放《瑶族舞曲》的视频,听视觉的结合会使学生把瑶族音乐的风格与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为立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联觉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辨认和学习不同管弦乐和民族乐器的音色,认知不同乐器组合的音乐效果。后教师可利用电子琴的多重音色,使学生体验改变伴奏乐器对于《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不同音色乐器的组合对于音乐效果的影响,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集思广益。最后教师以乐谱软件“Sibelius”制作学生创编成果,展示各组的创编成果并予以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创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明确自身的不足。结束时布置作业,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让学生们用乐谱软件进行简单的创编,达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在“艺考班”的和声教学中,理论的枯燥性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做题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以《红河谷》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创作(如:倒影、卡农、模进等),学生在创作时往往只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性,导致旋律性较差。而此时乐谱软件的“谱音一体”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创作,在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时又可以使学生兼顾到声部配合的旋律性,且不足之处可及时改正。最终在和声对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上会超出原有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综上明确,若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在创作时“依葫芦画瓢”,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音乐科技多媒体就发挥了它直观便利的特点,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同时为学生的“音乐最近发展区”也架起了多样化的“支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发展。
总 结
在今天的创新背景之下,要将创造力落实到音乐教学中,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将“最近发展区”和音乐科技结合实现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手段的配合。在对于如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中,除了教师的作用外,音乐科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的现状中,音乐被具象化、语义化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学生未形成良好音乐感知能力时,常将音乐语言描述或者旋律线条化,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兴趣的发展。而将音乐媒体运用在教学中不但能为教师的“最佳教学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在学习兴趣上为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帮助。但需明确音乐科技仅能作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教学手段,不能作为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唯一途径,要实现学生音乐潜力发展,还需教师拥有与时俱进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专业的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因素。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视野背景之下,音乐教学中应用音乐科技是探究学生音乐潜力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帮助教师提升音乐施教能力的有效手段。将音乐科技媒体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结合,必将对音乐学科教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注释:
[1]
洛依斯·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M].许洪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6.
[2]洛依斯·乔克希.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M].许洪帅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7.
[3]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何湘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李付云.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6]任 愷.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突围(下)——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与建构主义思维[J].乐器,2011(07):29.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