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D·H·劳伦斯是位颇有争议的作家,两性关系是其作品重点探讨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对劳伦斯其人及其两性观加以解读。
关键词:D·H·劳伦斯 两性观 道德渊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无数的研究者与评论家热衷于研究品评这位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带刺的玫瑰”。而纵观劳伦斯短暂的创造生涯,他的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自然的歌颂,对人性的赞美,对工业革命的反抗。由于他的作品中对两性关系的大胆的描写和探索,曾屡遭政府查禁、文坛非议甚至谩骂,一度被认为是道德败坏、思想淫乱的禁书。
“举凡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像生命之于意识一样,性爱与美不可分割,我们文明的巨大灾难就在于对性爱存在巨大的仇恨情绪。”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劳伦斯对美的定义。劳伦斯生前曾抱怨,300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而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超前的现代意识更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
究竟是自然的纯美,还是恶俗的丑陋?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解读劳伦斯其人及其两性观。
一 劳伦斯的生活经历及其两性观的形成与发展
劳伦斯曾一度被冠以“淫秽作家”的称谓,英国小说家、评论家福特·马多克斯·休弗曾评价他是个“浸透情欲的天才”。独特的生命哲学观使他偏重于性爱的描述,几乎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他都不遗余力地对性爱加以讴歌。他说:“我希望男男女女都能完整地、充分地诚实而又纯洁地思考性。”因为性爱能使人更加完善,能够使人更加心情舒畅地去做事。
两性关系成为劳伦斯刻画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独特视角。他倡导有血有肉的生活,无需超自然、超生命的东西来干预。两性生理与精神的和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他的作品多为当时社会所不容,一度被列为淫秽作品。
劳伦斯两性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出生于矿工的家庭的劳伦斯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生活贫困、经济拮据,父母时常吵架。在沉默压抑中,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追求精神自由,憎恶工业化。理想与现实造成的心理落差,使他毅然用笔来宣泄内心的压抑。劳伦斯把故乡以及曾经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是公认的带有自传题材的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原型就是劳伦斯本人,而保罗和他母亲的感情纠葛正是劳伦斯对其母亲感情的翻版。家境贫困,矿工生活艰难,正是劳伦斯真实生活的写照。故乡小镇镇东南三英里处的考索村,是长篇佳作《虹》的背景地,是劳伦斯与德国女人弗里达私奔前的未婚妻露易·布罗斯的家乡,那里也早已成为劳伦斯“故乡”的一部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在这片森林里上演。可以说,劳伦斯早期生活对作品风格、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思想、取材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段时期也是劳伦斯的创作盛年。由于他的反战立场和德国妻子,劳伦斯在这四年里尝尽了战争带来的苦果。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深受战争的影响:战争使身患肺病的劳伦斯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而战争与疾病的双重折磨则使他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劳伦斯一战前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及浪漫主义:作品着重描写工业革命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以及希望建立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这些创作主题唤起了人们对工业革命的厌恶,对田园牧歌式的美妙的英格兰乡村的留恋,以及对美满和谐的爱情境界的追求。小说《虹》集中反映了劳伦斯当时的两性观。
从劳伦斯战后的作品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阴影,感受到劳伦斯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劳伦斯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正常的两性关系遭到了灾难性的抑制,因此,寻求一种新的两性关系,不仅成为他毕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核心内容。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我们可以感知劳伦斯两性观的发展变化。劳伦斯曾说:
“我只能写我特别有所感受的东西,在目前,这就是指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这毕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个红颜女子,只有当性之火在她体内纯洁和美好地燃烧并通过她的面庞点燃我体内的火时,她才算得上一个美的女人。她在我眼中是一个美女,是因为她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一张照片。”
这种美是没有科学的因果之链,这种美是体验而不是具体的形式。劳伦斯的这种“美是一种体验”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一切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既然劳伦斯将两性关系看作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那么,表现两性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二 劳伦斯作品中体现的两性观
劳伦斯的代表作《虹》,是他所有创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题目《虹》象征着一种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象征着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出版之初,该作品被认为宣扬色情、言语污秽,遭禁达11年之久。这部小说的问世体现了劳伦斯以性意识为题材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即以一种全新的语体来探索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两性关系。《虹》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恋爱婚姻故事。小说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系上的努力探索,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渴望挣脱旧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性生活和對婚姻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第一代人汤姆和莉迪亚的婚姻虽然缺乏精神沟通,却可以说是幸福的。经过结婚初期的激烈冲突,逐渐圆满的两性生活使汤姆知道了“什么是完美”,莉迪亚则“像一朵刚刚开放的鲜花一样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着,等待着,准备接受雨露”。他们双方都满足于这种幸福,不再想探寻相互间更深的意义。
第二代人安娜和威尔不仅性格不合,信仰也有分歧,肉体的满足并不能改变精神的空虚。他们的性生活是圆满的,但只有肉欲的婚姻是不完整的。安娜追求理想婚姻生活的失败,说明了两性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的对立性,同时也表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自我个性和自然生命力的丧失,是现代文明带来的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三代厄秀拉是作品中着重描写的对象。厄秀拉在性关系上的体验代表着现代女性的特点,为了开拓肉体与灵魂的双重自由,她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努力。厄秀拉是第一代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受过高等教育,不满工业化社会带给人的感情上的冷漠和虚伪,不满足于没有精神、只有肉欲的爱。她想获得灵魂的自由,追求一种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性爱。她在精神和两性关系问题上的探索有积极的意义,象征着现代主义。在劳伦斯看来,只有通过完善男人和女人间的联系,才能够挽救宇宙间一切被破坏的关系,从而重新营造出健康美丽的生活世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一战之后,劳伦斯认为女权运动走入了误区,真正的女性存在于原始和自然之中,因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到原始与自然中寻找在现代文明中失落的自我,使自然的人性复归以建立和谐平衡的男女关系。女主人公康妮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富裕之家。开放式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构成了女主人公“自主意识”觉醒的前提,她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也反映了在女权主义运动冲击下渐趋开放的时代特征。康妮的丈夫在一战中下体残疾,失去性能力,却企图依靠理性力量维持夫妻关系;精力充沛的康妮难以忍受灵与肉分离的畸形婚姻生活,她在梅勒斯那却获得了灵魂和肉体的满足,最终她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脱离丈夫,与梅勒斯私奔,获得了新生。
在劳伦斯看来,人类的性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他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康妮——这个知识女性的代表,所经历的生命枯萎、窒息、濒临死亡而后复活的过程,揭示了现代战争、环境破坏、异化劳动、虚伪理性对于人的生命的摧残。劳伦斯用大量的篇幅以前无古人的勇气,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性爱行为,以宗教般的热忱赞美人间性爱,以细腻微妙的笔触描绘两性关系中的至高境界,显然是对传统两性爱情观的挑战。
三 劳伦斯两性观的道德渊源
在劳伦斯心中,小说是至高至上的,他在《小说何以重要》中提出“小说是一部闪光的生活之书”,小说应该具有道德功能,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用不道德取代道德的。相反,他们总是用美好的取代粗糙的”。有人对此感到费解: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因“有伤风化”而被查禁,《恋爱中的女人》被英美出版商拒绝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认为是淫秽作品,打入冷宫30 余年;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劳伦斯是色情作家,如C·W·皮利评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说:“法国色情文学的炮制者在淫猥的程度上无法望其项背,巴黎偏僻小街的书摊上出售的那种下流色情书刊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T·S·艾略特也认为劳伦斯从《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以来,作品在不断堕落;此外,劳伦斯与弗丽达的婚姻也是向社会和传统道德观的挑战,他不得不浪迹天涯,最后客死他乡。有这样的经历的人提倡小说的道德好像是没有资格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文论思想就会明白这表面的矛盾实为永恒的追求。
在劳伦斯的散文《道德与小说》中,他试图论证人与周围世界的完美关系,更具体地讲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他没有明确讲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两性关系,但是他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生命寓于我们自己和周围活生生时间的纯粹关系”、“微妙而完美的关系”、“细微内在联系”,他批评了一些小说家“偏爱纯粹的爱”或“偏爱无法无天的自由”,将他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他对两性问题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劳伦斯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是矛盾的劳伦斯的一面。劳伦斯一生饱受审查制度及作品被禁止出版发行的困扰,但他对小说的道德标准却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劳伦斯所说的道德是什么呢?他的道德理想包含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性关系,他文章中的道德实际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是真实存在的两性关系。可以说,劳伦斯的道德观与当时时代的道德观是相悖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克己、虔诚、保守,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这些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虚伪的道德,表面上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掩盖了客观存在的道德沦丧、败金主义和人性的异化。这种功利的道德观使人性萎缩,社会垂死。肉体、激情、欲望这些人的本质被看作不洁之物,大家都避而不谈。劳伦斯勇于站出来为复活“荒原”摇旗呐喊,但他将复活的希望寄托在性道德观上,认为拯救西方没落文明的根本在于人性的返璞归真。
解析劳伦斯的文艺观,不难发现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对他的影响,生命哲学崇尚生理本能、颂扬生命现象,将心理体验及本能冲动视为一种创造力,一种真实存在。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是一份既实在又纯洁的柔情,是生命和精神再生的钥匙;表面的性愛描写往往蕴含着一种冲突,即感性与理性、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在这几种冲突的展开中,劳伦斯着意探讨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们精神上、道德上以及相互关系上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论文艺》,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2] 劳伦斯:《性与可爱》,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3] 甄桂英:《论劳伦斯作品中的性意识体现》,《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4]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作品精粹》(散文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版。
[5] 劳伦斯,黑马译:《性与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散文随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7] 蒋贤:《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张季萌,女,1974—,河南邓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外语教学部。
关键词:D·H·劳伦斯 两性观 道德渊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无数的研究者与评论家热衷于研究品评这位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带刺的玫瑰”。而纵观劳伦斯短暂的创造生涯,他的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自然的歌颂,对人性的赞美,对工业革命的反抗。由于他的作品中对两性关系的大胆的描写和探索,曾屡遭政府查禁、文坛非议甚至谩骂,一度被认为是道德败坏、思想淫乱的禁书。
“举凡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像生命之于意识一样,性爱与美不可分割,我们文明的巨大灾难就在于对性爱存在巨大的仇恨情绪。”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劳伦斯对美的定义。劳伦斯生前曾抱怨,300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而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超前的现代意识更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
究竟是自然的纯美,还是恶俗的丑陋?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解读劳伦斯其人及其两性观。
一 劳伦斯的生活经历及其两性观的形成与发展
劳伦斯曾一度被冠以“淫秽作家”的称谓,英国小说家、评论家福特·马多克斯·休弗曾评价他是个“浸透情欲的天才”。独特的生命哲学观使他偏重于性爱的描述,几乎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他都不遗余力地对性爱加以讴歌。他说:“我希望男男女女都能完整地、充分地诚实而又纯洁地思考性。”因为性爱能使人更加完善,能够使人更加心情舒畅地去做事。
两性关系成为劳伦斯刻画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独特视角。他倡导有血有肉的生活,无需超自然、超生命的东西来干预。两性生理与精神的和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他的作品多为当时社会所不容,一度被列为淫秽作品。
劳伦斯两性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出生于矿工的家庭的劳伦斯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生活贫困、经济拮据,父母时常吵架。在沉默压抑中,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追求精神自由,憎恶工业化。理想与现实造成的心理落差,使他毅然用笔来宣泄内心的压抑。劳伦斯把故乡以及曾经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是公认的带有自传题材的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原型就是劳伦斯本人,而保罗和他母亲的感情纠葛正是劳伦斯对其母亲感情的翻版。家境贫困,矿工生活艰难,正是劳伦斯真实生活的写照。故乡小镇镇东南三英里处的考索村,是长篇佳作《虹》的背景地,是劳伦斯与德国女人弗里达私奔前的未婚妻露易·布罗斯的家乡,那里也早已成为劳伦斯“故乡”的一部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在这片森林里上演。可以说,劳伦斯早期生活对作品风格、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思想、取材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段时期也是劳伦斯的创作盛年。由于他的反战立场和德国妻子,劳伦斯在这四年里尝尽了战争带来的苦果。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深受战争的影响:战争使身患肺病的劳伦斯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而战争与疾病的双重折磨则使他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劳伦斯一战前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及浪漫主义:作品着重描写工业革命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以及希望建立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这些创作主题唤起了人们对工业革命的厌恶,对田园牧歌式的美妙的英格兰乡村的留恋,以及对美满和谐的爱情境界的追求。小说《虹》集中反映了劳伦斯当时的两性观。
从劳伦斯战后的作品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阴影,感受到劳伦斯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劳伦斯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正常的两性关系遭到了灾难性的抑制,因此,寻求一种新的两性关系,不仅成为他毕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核心内容。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我们可以感知劳伦斯两性观的发展变化。劳伦斯曾说:
“我只能写我特别有所感受的东西,在目前,这就是指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这毕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个红颜女子,只有当性之火在她体内纯洁和美好地燃烧并通过她的面庞点燃我体内的火时,她才算得上一个美的女人。她在我眼中是一个美女,是因为她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一张照片。”
这种美是没有科学的因果之链,这种美是体验而不是具体的形式。劳伦斯的这种“美是一种体验”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一切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既然劳伦斯将两性关系看作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那么,表现两性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二 劳伦斯作品中体现的两性观
劳伦斯的代表作《虹》,是他所有创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题目《虹》象征着一种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象征着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出版之初,该作品被认为宣扬色情、言语污秽,遭禁达11年之久。这部小说的问世体现了劳伦斯以性意识为题材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即以一种全新的语体来探索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两性关系。《虹》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恋爱婚姻故事。小说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系上的努力探索,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渴望挣脱旧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性生活和對婚姻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第一代人汤姆和莉迪亚的婚姻虽然缺乏精神沟通,却可以说是幸福的。经过结婚初期的激烈冲突,逐渐圆满的两性生活使汤姆知道了“什么是完美”,莉迪亚则“像一朵刚刚开放的鲜花一样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着,等待着,准备接受雨露”。他们双方都满足于这种幸福,不再想探寻相互间更深的意义。
第二代人安娜和威尔不仅性格不合,信仰也有分歧,肉体的满足并不能改变精神的空虚。他们的性生活是圆满的,但只有肉欲的婚姻是不完整的。安娜追求理想婚姻生活的失败,说明了两性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的对立性,同时也表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自我个性和自然生命力的丧失,是现代文明带来的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三代厄秀拉是作品中着重描写的对象。厄秀拉在性关系上的体验代表着现代女性的特点,为了开拓肉体与灵魂的双重自由,她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努力。厄秀拉是第一代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受过高等教育,不满工业化社会带给人的感情上的冷漠和虚伪,不满足于没有精神、只有肉欲的爱。她想获得灵魂的自由,追求一种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性爱。她在精神和两性关系问题上的探索有积极的意义,象征着现代主义。在劳伦斯看来,只有通过完善男人和女人间的联系,才能够挽救宇宙间一切被破坏的关系,从而重新营造出健康美丽的生活世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一战之后,劳伦斯认为女权运动走入了误区,真正的女性存在于原始和自然之中,因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到原始与自然中寻找在现代文明中失落的自我,使自然的人性复归以建立和谐平衡的男女关系。女主人公康妮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富裕之家。开放式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构成了女主人公“自主意识”觉醒的前提,她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也反映了在女权主义运动冲击下渐趋开放的时代特征。康妮的丈夫在一战中下体残疾,失去性能力,却企图依靠理性力量维持夫妻关系;精力充沛的康妮难以忍受灵与肉分离的畸形婚姻生活,她在梅勒斯那却获得了灵魂和肉体的满足,最终她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脱离丈夫,与梅勒斯私奔,获得了新生。
在劳伦斯看来,人类的性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他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康妮——这个知识女性的代表,所经历的生命枯萎、窒息、濒临死亡而后复活的过程,揭示了现代战争、环境破坏、异化劳动、虚伪理性对于人的生命的摧残。劳伦斯用大量的篇幅以前无古人的勇气,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性爱行为,以宗教般的热忱赞美人间性爱,以细腻微妙的笔触描绘两性关系中的至高境界,显然是对传统两性爱情观的挑战。
三 劳伦斯两性观的道德渊源
在劳伦斯心中,小说是至高至上的,他在《小说何以重要》中提出“小说是一部闪光的生活之书”,小说应该具有道德功能,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用不道德取代道德的。相反,他们总是用美好的取代粗糙的”。有人对此感到费解: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因“有伤风化”而被查禁,《恋爱中的女人》被英美出版商拒绝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认为是淫秽作品,打入冷宫30 余年;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劳伦斯是色情作家,如C·W·皮利评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说:“法国色情文学的炮制者在淫猥的程度上无法望其项背,巴黎偏僻小街的书摊上出售的那种下流色情书刊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T·S·艾略特也认为劳伦斯从《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以来,作品在不断堕落;此外,劳伦斯与弗丽达的婚姻也是向社会和传统道德观的挑战,他不得不浪迹天涯,最后客死他乡。有这样的经历的人提倡小说的道德好像是没有资格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文论思想就会明白这表面的矛盾实为永恒的追求。
在劳伦斯的散文《道德与小说》中,他试图论证人与周围世界的完美关系,更具体地讲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他没有明确讲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两性关系,但是他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生命寓于我们自己和周围活生生时间的纯粹关系”、“微妙而完美的关系”、“细微内在联系”,他批评了一些小说家“偏爱纯粹的爱”或“偏爱无法无天的自由”,将他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他对两性问题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劳伦斯小说中的道德观也是矛盾的劳伦斯的一面。劳伦斯一生饱受审查制度及作品被禁止出版发行的困扰,但他对小说的道德标准却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劳伦斯所说的道德是什么呢?他的道德理想包含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性关系,他文章中的道德实际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是真实存在的两性关系。可以说,劳伦斯的道德观与当时时代的道德观是相悖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克己、虔诚、保守,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这些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虚伪的道德,表面上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掩盖了客观存在的道德沦丧、败金主义和人性的异化。这种功利的道德观使人性萎缩,社会垂死。肉体、激情、欲望这些人的本质被看作不洁之物,大家都避而不谈。劳伦斯勇于站出来为复活“荒原”摇旗呐喊,但他将复活的希望寄托在性道德观上,认为拯救西方没落文明的根本在于人性的返璞归真。
解析劳伦斯的文艺观,不难发现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对他的影响,生命哲学崇尚生理本能、颂扬生命现象,将心理体验及本能冲动视为一种创造力,一种真实存在。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是一份既实在又纯洁的柔情,是生命和精神再生的钥匙;表面的性愛描写往往蕴含着一种冲突,即感性与理性、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在这几种冲突的展开中,劳伦斯着意探讨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们精神上、道德上以及相互关系上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论文艺》,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2] 劳伦斯:《性与可爱》,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3] 甄桂英:《论劳伦斯作品中的性意识体现》,《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4]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作品精粹》(散文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版。
[5] 劳伦斯,黑马译:《性与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劳伦斯,黑马译:《劳伦斯散文随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7] 蒋贤:《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张季萌,女,1974—,河南邓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