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场白
欢迎大家聚首北大附中的菁菁校园,一起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以前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可是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楼和大师的生命毕竟都是有限的,而经由在校园生活着的数辈师生生命创造所沉淀下来的精神、传统和特色,即校园文化才是学校的常青藤、不老树。借用梅先生的话来说,“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
作为育人之所,学校理所当然地要充溢着高雅浓郁、生生不息的文化氛围和气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破解“千校一面”之亟务。
发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我真诚希望,今天北大附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开放日活动具有抛砖引玉之效,引来中学校园文化姹紫嫣红的春天。
根基与理念
北大附中创办于1960年。
北大校长陆平具有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了“四级火箭”的办学构想,立志办一所有大学精神的基础教育名校。
他亲自从北大抽调出40余名精干的领导和教师。他们层次高、水准高、境界高,为北大附中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北大附中的建校元勋。从那时起,北大附中就深深扎根于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深厚文化底蕴之中。
1960年,中国自然灾害严重,经济十分困难。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建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经济的贫困并不等于精神的贫困。就在大泥湾这片荒野之上,北大附中的师生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方神圣的殿堂。我们从这些发黄的老照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师生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挥汗如雨、忘我劳动的感人场面。
北大附中奠基者在红楼落成的当天就打出了条幅,道出了这样的心声:“为孩子们深造洪福!”可以说,北大附中建校之始就根植了爱校爱生的丰厚土壤,烙印了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
北大附中校园文化的根基是坚实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北京大学的文化沃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北大附中一脉相承的精神,“肩负天下、敢为人先、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成为北大附中人的独特禀赋。
几十年来,我们不断陶冶着“兼容并包”(蔡元培)的博大胸怀,始终追求着“常为新”(鲁迅)的崇高意境。“发展个性,涵养人格”(蔡元培)是不变的办学宗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代代相传的校风。
“发展个性,涵养人格”是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的心解,精当地表达了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也自然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永恒的主题。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以后,致力于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推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那种“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在他看来,学生接触古今中外不同学派及学术思想,就会不囿一己之见、一家之说,有利于思想自由,独立探究。
蔡元培还主张教育必须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为此他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动、自学、自主研究。蔡先生的这些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精神价值。
基础教育旨在为学生打造成功人生之基,有着不可动摇的独立地位和价值。但是,长期形成的短视功利观和片面教育观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基本权益,也对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独立价值造成了严重的曲解和损害。
北大附中依靠着高起点和厚积淀,办学有自己的“主心骨”,始终守正办学方向和特色,敢于摈弃狭隘、片面、短视的教育发展观,积极致力于冲出“双重教育价值观”的重围,为转型期中国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北大附中把“发展个性,涵养人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既是百年北大教育文化的自然沉淀,也是当前守正基础教育办学方向的自觉选择。
蔡元培“发展个性,涵养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融会了中西教育文化的思想精髓,适应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提出的“发展个性”与“涵养人格”主张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北大附中始终把做人的教育作为学校工作坚定、高亢、清晰的主旋律,把“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撼动的方向,即使是噪声高、杂音多、压力大的时候也从不动摇,决不含糊。???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化的时代,对于学生一生而言,什么更重要?是分数,还是素质?是“一考定终身”,还是素质决定命运?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价值必将凸现素质教育地位。中学时代打下的知识和人格基础将最终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我们从不认为中考和高考就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始终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把学生的人格看得比分数更重,把学生的成长看得比排名更重。
我们反对把整个学校办成“珠峰登顶突击营地”、或者“升学补习班”,甚至“高考集中营”;我们也不主张简单加班加点,野蛮开采智力;我们从来不赞成“爱没商量的补课”,“见缝插针的统练”,“铺天盖地的题海”,“有去无回的篇子”。
为了自觉清醒地树立北大附中的办学理想,我们多次在关键问题上展开争论,以弄清是非,统一思想。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结果是:不仅维护和坚持了北大附中一贯的办学理想,巩固和发展了北大附中的校园文化,而且中、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市区前茅,使学校成为培育名师的沃土,英才的摇篮。
北大附中为了坚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分注重营造向上的、健康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探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育人模式。
北大附中提出了保护学生发展的“三条戒律”,即学生的“生命与健康不能超越,权利与人格不能超越、个性与差异性不能超越”。
我们把坚持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作为全面育人的基础建设,以自主选择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和差异性的发展,注重学生整体、和谐、全面、持续的发展,努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展和社会化,着力培育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发展和谐、人格高尚的学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我们把“发展个性、涵养人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方向,与我校多年来践行素质教育理想、坚守“为孩子深造洪福”的教育信念是一致的。
风格与特色
北大附中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开新,努力使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在历史积淀与时代创新之间不断碰撞,不断催生出富有活力的先进思想文化火花,儒雅大气、厚重平和的办学风格已渐趋成熟。
特色一:导向性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强调弘扬先进的时代文化和主流的价值观念。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师生学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纪念一二九运动火炬接力是我校持续多年的传统活动。近年来,庆祝“神州飞船”发射成功、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 周年等重大主题都会不失时机地成为北大附中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宣扬人文关怀、和谐社会、保护环境、热爱和平等等也在北大附中校园文化中一再谱写荡气回肠的乐章。
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做人第一”的教育原则,把提升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作为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所有校园文化建设都不偏离这一方向。为此,学校积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三实”教育和“五做”活动,加强学生礼仪与道德等专题教育。
特色二:主体性
北大附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北大附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北大附中的民主作风传统由来已久。很多重大的校园活动常常是由学生策划、设计、组织和主持的。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大型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并为学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北大附中45周年校庆时,学生广泛参与校庆活动与服务,制作大型校庆海报,策划并摄制北大附中宣传片等。其他还有评教、评选校园之星的活动,还有自主策划和组织体育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等。
我校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各种活动,成为青春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附中学生社团20多个,影响比较大的有:金帆管乐团、舞蹈团,“根与芽”小组等。其他社团不甘落后,各有千秋。除了由特长生组成的社团之外,学校更重视普及性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比如合唱团成立不到一年,参加者都是普通学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连续获得海淀区、北京市合唱比赛一等奖。我校管乐团和舞蹈团多次出国访问,为学校赢得荣誉。在校园内,你经常听得到那优美的歌声,那动人的音乐。电影社定期给学生放电影,漫画社经常搞创意大赛,文学社经常请作家作报告,诗词社佳作连连。我校学生的作文被航天员带上太空。我校学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倡议全国中学生力行节约,得到领导的鼓励。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新人辈出,每年的“体育文化节”令人难忘。
今天中午,我们重点为大家安排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展示,通过他们的活动帮助大家了解北大附中的校园文化特色与风格。
特色三:多样性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追求宽松自由、尊重个性发展,鼓励标新立异。校园文化建设不跟风,不攀比,一切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专心致志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现在学校教育缺乏个性,千篇一律,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即便有想法,也没有时间做。有限的时间、空间大大束缚了学校的手脚,扼杀了师生的个性。
北大附中的众多社团是靠学生独立的创意建立的,北大附中若干重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常常是出新的。所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北大附中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强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项目创意、策划到筹款,争取社会支持等各方面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成长出一大批学生骨干和学生领袖。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开放、向上”的成长环境。
因为北大附中有了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所以,北大附中的学生追求健全的人格、丰满的个性;北大附中的学生社团自主性强而风格迥异。这种校风和文化传统使得北大附中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特色四:和谐性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倡导兼容并包、民主和谐。北大附中的民主风格是出了名的,而其和谐也是令人羡慕的。
“和宜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学校之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崇尚师生和谐共处、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我校师生关系融洽,实现良性互动。学校尊重学生,坚持以正面积极评价为主,保护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个性。
学校积极维护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自主发展的利益与需求。我们将继续推动学校民主化进程,通过完善学校章典制度和构筑民主管理机制等途径,让全体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决策、运行和监督的主体,成为学校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忠实看护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态的基础,其理想目标是和谐校园的创建。北大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双和谐”:自然生态因绿化、美化而和谐,社会生态因个性化、人文化而和谐。
学校各个年代栽种的树木体现了北大附中人的意识与境界。参天的杨槐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底蕴变得厚重,成行的银杏使我们的师生情怀变得高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里有50年代甚至更早种下的老槐,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有60年代我们亲手种植的杨树;有70年代80年代种植的云杉,银杏,以及90年代以来种植的灌木花草,朴实的黄杨,高洁的玉兰。
校园里一砖一石均有意,一草一木皆含情。我们因此感悟历史,体会感恩,学会继承,懂得创造,知道为别人着想,努力为后人奉献……学校的教学楼、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食堂、宿舍无不体现了北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学校的整体色调也体现了北大附中厚重、博大又淡泊、宁静、不事张扬的个性与品位。
构建社会的和谐,校园的和谐关键在于首先实现人的和谐。
品位与境界
高雅、大气是北大附中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也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校园文化的品位常常蕴含着学校的教育理想。
北大附中是一所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学校。其实,拥有先进的时代精神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世界一切优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学校品格与品位的基础。
我们的教师站在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高度,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支教与帮扶活动,足迹遍布怀柔、昌平、房山、通州等北京远郊区县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新疆、云南等中西部省区的众多兄弟学校。
我们的学生站在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让人文关怀走进残障人群、孤寡老人、打工子弟等弱势群体甚至犯罪者的心灵。我校学生先后开展了临终关怀、农民工子弟学校献爱心、社会捐助等志愿活动,给灾区捐款达20多万元,为身患绝症的病人捐款10多万元,为灾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达8万多册。我们还与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电脑教室、图书馆。
我们的学校站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度,坚持开办院士进校园活动,在邀请国内大师开办系列讲座活动基础上,还邀请国外大师来校。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前不久应邀来校演讲并与我校师生座谈,在校内、在社会乃至在国际上都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我们积极倡导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动、与时代同步的办学理念,提高学生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确立起“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我校每年为入学新生组织军训、学农等活动,各年级还广泛开展专家讲座、教学参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和文化建设,广泛了解、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生活,提高人生职业企划和职业选择能力,树立职业兴趣与自主职业理想。
我们积极引导师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我们通过课程和社团活动持续开发环保教育资源,树立环保意识,确立环境友好型人格,热爱环境,珍爱自然。
我校根与芽小组等社团组织在环保教育方面开展了野外科考、保护叶猴桃、环保招贴画大赛等大量有益的探索。他们和清华附中的学生联名致信温总理,积极倡导“节约社会、从我做起”,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战略,鼓励师生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胸怀,培养国际交往、文明对话和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以此带动和提升学校各方面的水平和品位。
我校与芬兰罗素高中等十多个友好学校的交流在校内产生十分良好的影响。师生出访已经走出“福利出国”、“景点旅游”、“境外购物”的老套路,人人都成为学校的“和平使者”、“文化使者”和“教育使者”。我们在出国主题确定、出国前的培训和准备、交流课程设计、归国汇报展示及持续交流等环节都达到了令人欣喜和羡慕的水平。
我校根与芽小组等社团组织在环保教育方面开展了野外科考、保护叶猴桃、环保招贴画大赛等大量有益的探索。他们和清华附中的学生联名致信温总理,积极倡导“节约社会、从我做起”,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战略,鼓励师生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胸怀,培养国际交往、文明对话和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以此带动和提升学校各方面的水平和品位。
我校与芬兰罗素高中等十多个友好学校的交流在校内产生十分良好的影响。师生出访已经走出“福利出国”、“景点旅游”、“境外购物”的老套路,人人都成为学校的“和平使者”、“文化使者”和“教育使者”。我们在出国主题确定、出国前的培训和准备、交流课程设计、归国汇报展示及持续交流等环节都达到了令人欣喜和羡慕的水平。
目标与理想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北大附中的战略目标。从学校自然生态的优化到人文环境的和谐,北大附中人一直以百倍珍惜的心态呵护着这不大但美丽的校园,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北大附中校园文化当中可以昭示社会,可以引领师生的是人的精神、人的信仰,人的品质和人的境界。这样,或许大家会理解为什么北大人,北大附中人特别崇拜王选和孟二冬,特别难忘我们的莫潇燕同学。
校园文化的功能和目的首先在于育人。因此,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又成为衡量校园文化品位与水平的核心标准。
北大附中说:为人要厚道;为师要儒雅;为教要虔诚。我们的校园文化应鼓励:做一个好人,多做好事;做一个好老师,多一点敬业;做一个好学生,多一份勤奋。
王选老师,一位为中国人设计了走向信息世界“通行证”的大师,一位继承中华印刷文明而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科学家,却终日穿着一双布鞋、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未名湖畔上班、下班。在王选看来:为别人想得多、做得多的人就是好人!
孟二冬老师,十年冷板凳,著就一部《〈登科记考〉补正》;三尺小讲台,树立了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光辉形象。孟二冬,何以用普通和平凡震撼了伟人?!何以用谦和与淡泊成就了大业?!何以用短暂和青春铸就了永恒?!
北大附中的学生从来是北大附中骄傲的资本,是北大附中每一位老师幸福的源泉。莫潇燕,北大附中的英雄、楷模、榜样! 她高大、伟岸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北大附中人的心中。北大附中学生最高奖项——“飞燕奖”就是慕“莫潇燕”之名而设立的。
莫潇燕是北大附中人的杰出代表。她,面对癌症死神的威胁,表现得是那么坦然自若;追求真理与追求卓越的道路走得是那样无怨无悔。为人,她是那么平和、谦虚;做事,她是那么坚强、自信;生活,她是那么乐观、豁达、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
莫潇燕临走时说,“妈妈,我疼,可我不能喊,怕吵了邻居休息”。
身边不断有这样的榜样出现,北大附中人怎能不骄傲?学校的家底有如此厚重的精神财富,后来者怎敢虚度年华?
我们该怎样评价校园文化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引领作用,怎样评价校园文化对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真的无法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社团,何时会造就天才和英雄;一次活动,就期待产生惊天动地的效果。但是,我们笃信:大象无形,上善若水!教育之伟大,校园文化之神奇,在于一点点、一件件、一次次、一天天……似水无形,无处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战略性工作,是学校文化陶冶与积淀的大熔炉。校园文化的风格常常是学校特色的外化、标志和符号。在这个大舞台上,师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便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令人羡慕的高雅。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世代传承的学校文化,成为过来人的骄傲,现在人的动力,未来人的追求!
我相信,大家的结论和北大附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但我们需要时间、空间!
题跋
北大附中在一些人眼里是有个性的学校,甚至是桀骜不驯的代表。其实,北大附中也食人间烟火。我们从未忽视过中考、高考。我们也从未忽视过对学生的升学指导。不过,北大附中对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和经验的确看不惯。我们没有像当年讲阶级斗争那样热衷对待补课和考试,年年补、月月补、天天补;也没有像唐僧对孙悟空那样嘴里的排名紧箍咒今天念,明天念,后天念。
北大附中这些年一直很平和也很平稳。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暴发,也没有陡降,特别是心态不错。说到高考、中考,也算是年景不错吧。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告诫自己:办学就是要踏踏实实,低头做事。当老师就是要“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低头做事,就是首先做好自己的事,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做事,就是要低调地做事,就是要默默无闻,老老实实地做事。这里所说的“低头做事”,归根到底,就是用心做教育,“用心做教育”是我们办学理念的精髓,是我们全部经验的结晶。不过,“非典”那年倒是遭遇天灾人祸的袭击和特殊的“考试”,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彻底检验了一把。当集中上课、补课和统练都无法实施时,自主、自立、自觉、自信的学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北大附中一下子出了状元和榜眼。
不禁使我们想到离开学校和家庭以后的学生,哪一类可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其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学校的校园文化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确是值得深思的。
最近有人问我,你们学校今年高考、中考成绩不错,尤其“增效”明显,有什么话可说?
我说:“君子取分有道,路数各不相同。”
本文的题目“上善若水,大象无形”都是《老子》上的话,意思是说,上善之人,上善之事如水之性。我理解,最善的人,最善的举,就象水一样,其可滋润万物,却常常悄然来去,无形无声;水的力量无比巨大,可穿石断山,就在于不弃点滴之力,不计一日之功,持之以恒,不舍昼夜。一切恢弘的东西总是不计功利,不事张扬,正所谓: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器晚成。
校园文化之事有时被人小视,甚至被边缘化。在一些地方,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被侵占得无立锥之地,学校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参加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权利,是学生的生命与青春休息养生的基本生态需求。没了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就几乎成了“骷髅”和没有生气的“标准件流水线”。我们始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受到水的启迪很多,最后就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与大家共勉;同时,来表达我们对课堂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解,表达对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