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积攒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必须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而诵读经典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生会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修养。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格的形成,经常诵读国学能够对学生在积词累句、品味优美佳句、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来进行一下阐述: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领略汉字之美,是国学经典传承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汉字,走进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汉字之美,经典传承之可贵。如《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还可以教我们识文断字,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初读课文的效率提高了,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得到全面的锻炼,记忆力也将得到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循。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汉字演变之源远流长,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的规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的宋体。比如,在学习“门”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边播放“门”字的演变过程,边用语言进行讲解描述,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转化到理性思维,不仅关注了汉字形体的变化,对文字的意义也有了具体、生动、形象的认识,做到了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汉字演变的规律中,在书法的艺术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從而更加热爱我国经典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识字、写字基础也是打好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汉字中的经典因素,或是讲解汉字的由来,或是让学生在阅读国学典籍作品中识字,从而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二、在经典诵读中熏陶
在冀教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诗词诵读和名言警句,这些作品之中蕴含着众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有描写优美风景的,又有歌颂品格情操的。这些古诗词用词讲究,押韵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使读者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美好。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内容。学习、感悟这些经典语句,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而古诗词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传承教育的有效媒介,它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了的时候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趁年少,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国学经典内容,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感受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古诗词或者经典语句,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读出真感觉,读出真滋味,进而提升學生个人素养。
三、在历史故事中感染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文本教材中跟国学经典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国学经典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冀教版六年级《母亲的恩情》一课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临行前母亲为其细细缝补衣物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与母子之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延伸《三字经》里的相关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经典名句,它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一颗慈母之心,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这一名句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着特别的道理和缘由的。在冀教版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凭借这些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
四、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氛围
好玩、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别有一番风味。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颗夜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为培养出知书达理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积攒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必须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而诵读经典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生会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修养。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人格的形成,经常诵读国学能够对学生在积词累句、品味优美佳句、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来进行一下阐述: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领略汉字之美,是国学经典传承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汉字,走进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汉字之美,经典传承之可贵。如《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还可以教我们识文断字,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初读课文的效率提高了,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得到全面的锻炼,记忆力也将得到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循。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汉字演变之源远流长,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的规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的宋体。比如,在学习“门”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边播放“门”字的演变过程,边用语言进行讲解描述,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转化到理性思维,不仅关注了汉字形体的变化,对文字的意义也有了具体、生动、形象的认识,做到了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汉字演变的规律中,在书法的艺术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從而更加热爱我国经典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识字、写字基础也是打好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汉字中的经典因素,或是讲解汉字的由来,或是让学生在阅读国学典籍作品中识字,从而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二、在经典诵读中熏陶
在冀教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诗词诵读和名言警句,这些作品之中蕴含着众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有描写优美风景的,又有歌颂品格情操的。这些古诗词用词讲究,押韵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使读者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美好。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古今贤文·劝学篇》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内容。学习、感悟这些经典语句,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而古诗词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传承教育的有效媒介,它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了的时候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趁年少,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国学经典内容,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感受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古诗词或者经典语句,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读出真感觉,读出真滋味,进而提升學生个人素养。
三、在历史故事中感染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文本教材中跟国学经典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国学经典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冀教版六年级《母亲的恩情》一课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临行前母亲为其细细缝补衣物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与母子之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延伸《三字经》里的相关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经典名句,它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一颗慈母之心,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这一名句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着特别的道理和缘由的。在冀教版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凭借这些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
四、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氛围
好玩、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别有一番风味。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颗夜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为培养出知书达理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