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骆鹏鹏来说,收到上蔡一高的录取通知书,这是“2009年暑假里最开心的事了”。
骆鹏鹏毕业于上蔡县芦岗乡一中,当年他的中招成绩距上蔡一高的录取分数线差8分,如果不是受惠于“分配生”政策,他将与理想中的上蔡一高失之交臂。
《上蔡县2009年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方案》规定,高中招生计划的45%作为“分配生”指标分配到农村初中,特别是薄弱初中,按照比录取分数线下降30分的标准进行录取。去年,和骆鹏鹏一样受惠于“分配生”政策的学生共有1371人。分配生政策的实施对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统筹兼顾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公正、公平,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上蔡县高中招生实施的“分配生”政策,无疑是对这一目标的美好诠释和追求。在规范制度、激活体制、实施和谐管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上蔡县所做的还远远不止于此。
师资:“退一招一”补充新鲜血液
教育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升,师资保证是关键。
上蔡县有近400所学校,教职工11000余人,人事管理面大,问题复杂。特别是前两年随着高中扩招以及县城中学的扩张,一些乡村教师被招进县城,同时一些本科毕业生也被招聘进高中。
当时全县有省里统一核定的编制10735人,无法满足新聘教师的需要。从乡村进城的教师,其编制也不能及时地转入,只能以借调的名义工作。由于人心不稳,上蔡县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人事管理一度陷于混乱。
这给刚上任的教体局局长王廷华出了难题。凭着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在了解了教师编制紧缺的实际情况后,他毅然决然地向县委县政府打报告,希望能为缺编教师补充690个编制。
上蔡县委县政府对此进行认真了研究。县委书记李海洲认为:编制依照国家政策而定,政策依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生。编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核定,并非一成不变。孔华县长提出“编制再紧保教育,人员再缺先教育”的口号,认为教育是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切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没过多久,王廷华接到县政府同意增加690个教育编制的决定。这让他喜出望外,毕竟,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每年为教育投入上千万元,这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实属罕见。
“县委县政府急教育之所急,想教育之所想。他们对教育如此重视,我们如果再干不好,那就太对不起广大老百姓了。”说这话时,王廷华一脸严肃。
王廷华和教育局各股室股长商量,决定给高中学校聘任的本科生配备编制,给缺编的学校配备编制,同时决定凡借调到芦岗乡、蔡都镇的小学教师和县里禁止学校私自招聘的政策出台后借调的教师,必须一律回到原单位工作。对退休教师的编制实行“退一招一”的政策,建立凡进必考、有退必补的机制,既保证了教师的健康有序流动,又能及时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蔡县在2008年1月就已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工资,并利用全县统筹教师奖励性工资对边远乡镇进行补贴,这实际上已经走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前列。
据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葛宏生介绍,上蔡县2008年实行的绩效考核采用发放津补贴的形式,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分等次发给教师,不搞平均分配,但每学期教师获得的津补贴的最低等次金额不低于400元,最高等次不高于1000元,这样既拉开档次,又不致差距过大,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海选:用“票箱子”击退“潜规则”
清晨,乡村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中,孙庄小学的教务主任兼音乐老师党东城就穿衣起床了。他拄着拐杖,坐上特制的残疾人三轮电动车,缓慢地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他要去两公里外的东党小学上音乐课。
2009年8月,57岁的党东城主动申请担任走教教师。他除了担任本校的工作外,还同时负责分别距离孙庄两公里路程的东党小学和西党小学的音乐课程。在每周必上的18节音乐课的间隙,他还主动地为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音乐辅导。
每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生急切渴盼的课堂上。寒来暑往,他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党东城是上蔡县崇礼乡众多走教教师中的一位。据崇礼乡中心校教务主任张奇战讲,该乡有体音美走教教师共28人,每个走教教师担任两到三所学校的课程,周课时量为18节左右,中心校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每周都进行集体备课,每月举行一次汇报展示。为了更好地激励走教教师投入工作,中心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发放课时补贴、节日福利、活动经费等,同时给予政策性的倾斜,为走教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开足开全课程本来已是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在开全课程方面总是存在各种困难。比如一些不能撤并的教学点,学生数少,如果配足配全科任教师,既会造成编制紧缺,同时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上蔡县的走教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据葛宏生讲,上蔡县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走教制,小学走教的学科主要是体音美、英语,中学主要是计算机。其中以崇礼乡和百尺乡为代表,这些乡镇在中心校的指导下,正在摸索出一条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走教制整合了基础教育资源,破解农村教育的坚冰,使专业课教师充分用其所长,同时消除了因学校规模小而造成的教师资源浪费,对教师进行均衡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普教股股长董富强对此深有感触。
德育:用“大爱”铸就特色学校
赵建伟是在2008年8月份的公开招聘中被选拔到党店一中任校长的。
上一任校长在民主测评中因为票数达不到70%而被免职,这才有了空余的岗位。
为确保选聘的公平、公正,党店一中的50名教师在进入会议室的那一刻,首先要上交手机等通讯工具。在葛宏生宣布了海选规则后,教师们开始填写校长候选人名单,每位教师选1~3人。
葛宏生告诉记者,尽管所有的海选程序都已经安排妥当,由教体局各股室股长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方案周全,按理说他应该成竹在胸,但是这毕竟是第一次进行公开招聘,“心里也没底”。
教师们把所有的票上交后,专家组进行当场唱票、核票,海选出前5名教师进行现场答辩演讲。
葛宏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扑克牌,让他们抽签决定答辩演讲的顺序。为了确保公平,在第一人答辩时,其他候选人都坐在会议室旁边的小屋里等候。答辩演讲完毕,必须坐在会议室听取其他候选人的答辩。
每人10分钟的答辩演讲结束后,再由全体教师根据答辩的情况进行第二次民主测评,结合专家组的打分意见来定夺校长的候选人。
3个半小时后,透明、公开、公正的海选过程结束。
讲起参加海选的经历,赵建伟声音里带着激动和兴奋。尽管海选之前,他已经是领导班子成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非常熟悉,但是面对那么多教师和领导的面进行即兴演讲,仍然觉得“庄严和神圣”。
海选结束后,有老师私下里说,新的海选方式,让那些跑官的人沉下了身子搞工作,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舞了干劲,弘扬了正气。
葛宏生告诉记者,整个海选校长的做法是教体局领导和各个股室的股长一起经过讨论并实施的。海选校长的做法,用“票箱子”击退了“潜规则”,变“人选人”为“机制选人”,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把真正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骆鹏鹏毕业于上蔡县芦岗乡一中,当年他的中招成绩距上蔡一高的录取分数线差8分,如果不是受惠于“分配生”政策,他将与理想中的上蔡一高失之交臂。
《上蔡县2009年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方案》规定,高中招生计划的45%作为“分配生”指标分配到农村初中,特别是薄弱初中,按照比录取分数线下降30分的标准进行录取。去年,和骆鹏鹏一样受惠于“分配生”政策的学生共有1371人。分配生政策的实施对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统筹兼顾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公正、公平,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上蔡县高中招生实施的“分配生”政策,无疑是对这一目标的美好诠释和追求。在规范制度、激活体制、实施和谐管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上蔡县所做的还远远不止于此。
师资:“退一招一”补充新鲜血液
教育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升,师资保证是关键。
上蔡县有近400所学校,教职工11000余人,人事管理面大,问题复杂。特别是前两年随着高中扩招以及县城中学的扩张,一些乡村教师被招进县城,同时一些本科毕业生也被招聘进高中。
当时全县有省里统一核定的编制10735人,无法满足新聘教师的需要。从乡村进城的教师,其编制也不能及时地转入,只能以借调的名义工作。由于人心不稳,上蔡县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人事管理一度陷于混乱。
这给刚上任的教体局局长王廷华出了难题。凭着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在了解了教师编制紧缺的实际情况后,他毅然决然地向县委县政府打报告,希望能为缺编教师补充690个编制。
上蔡县委县政府对此进行认真了研究。县委书记李海洲认为:编制依照国家政策而定,政策依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生。编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核定,并非一成不变。孔华县长提出“编制再紧保教育,人员再缺先教育”的口号,认为教育是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切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没过多久,王廷华接到县政府同意增加690个教育编制的决定。这让他喜出望外,毕竟,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每年为教育投入上千万元,这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实属罕见。
“县委县政府急教育之所急,想教育之所想。他们对教育如此重视,我们如果再干不好,那就太对不起广大老百姓了。”说这话时,王廷华一脸严肃。
王廷华和教育局各股室股长商量,决定给高中学校聘任的本科生配备编制,给缺编的学校配备编制,同时决定凡借调到芦岗乡、蔡都镇的小学教师和县里禁止学校私自招聘的政策出台后借调的教师,必须一律回到原单位工作。对退休教师的编制实行“退一招一”的政策,建立凡进必考、有退必补的机制,既保证了教师的健康有序流动,又能及时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蔡县在2008年1月就已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工资,并利用全县统筹教师奖励性工资对边远乡镇进行补贴,这实际上已经走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前列。
据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葛宏生介绍,上蔡县2008年实行的绩效考核采用发放津补贴的形式,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分等次发给教师,不搞平均分配,但每学期教师获得的津补贴的最低等次金额不低于400元,最高等次不高于1000元,这样既拉开档次,又不致差距过大,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海选:用“票箱子”击退“潜规则”
清晨,乡村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中,孙庄小学的教务主任兼音乐老师党东城就穿衣起床了。他拄着拐杖,坐上特制的残疾人三轮电动车,缓慢地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他要去两公里外的东党小学上音乐课。
2009年8月,57岁的党东城主动申请担任走教教师。他除了担任本校的工作外,还同时负责分别距离孙庄两公里路程的东党小学和西党小学的音乐课程。在每周必上的18节音乐课的间隙,他还主动地为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音乐辅导。
每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生急切渴盼的课堂上。寒来暑往,他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党东城是上蔡县崇礼乡众多走教教师中的一位。据崇礼乡中心校教务主任张奇战讲,该乡有体音美走教教师共28人,每个走教教师担任两到三所学校的课程,周课时量为18节左右,中心校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每周都进行集体备课,每月举行一次汇报展示。为了更好地激励走教教师投入工作,中心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发放课时补贴、节日福利、活动经费等,同时给予政策性的倾斜,为走教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开足开全课程本来已是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在开全课程方面总是存在各种困难。比如一些不能撤并的教学点,学生数少,如果配足配全科任教师,既会造成编制紧缺,同时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上蔡县的走教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据葛宏生讲,上蔡县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走教制,小学走教的学科主要是体音美、英语,中学主要是计算机。其中以崇礼乡和百尺乡为代表,这些乡镇在中心校的指导下,正在摸索出一条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走教制整合了基础教育资源,破解农村教育的坚冰,使专业课教师充分用其所长,同时消除了因学校规模小而造成的教师资源浪费,对教师进行均衡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普教股股长董富强对此深有感触。
德育:用“大爱”铸就特色学校
赵建伟是在2008年8月份的公开招聘中被选拔到党店一中任校长的。
上一任校长在民主测评中因为票数达不到70%而被免职,这才有了空余的岗位。
为确保选聘的公平、公正,党店一中的50名教师在进入会议室的那一刻,首先要上交手机等通讯工具。在葛宏生宣布了海选规则后,教师们开始填写校长候选人名单,每位教师选1~3人。
葛宏生告诉记者,尽管所有的海选程序都已经安排妥当,由教体局各股室股长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方案周全,按理说他应该成竹在胸,但是这毕竟是第一次进行公开招聘,“心里也没底”。
教师们把所有的票上交后,专家组进行当场唱票、核票,海选出前5名教师进行现场答辩演讲。
葛宏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扑克牌,让他们抽签决定答辩演讲的顺序。为了确保公平,在第一人答辩时,其他候选人都坐在会议室旁边的小屋里等候。答辩演讲完毕,必须坐在会议室听取其他候选人的答辩。
每人10分钟的答辩演讲结束后,再由全体教师根据答辩的情况进行第二次民主测评,结合专家组的打分意见来定夺校长的候选人。
3个半小时后,透明、公开、公正的海选过程结束。
讲起参加海选的经历,赵建伟声音里带着激动和兴奋。尽管海选之前,他已经是领导班子成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非常熟悉,但是面对那么多教师和领导的面进行即兴演讲,仍然觉得“庄严和神圣”。
海选结束后,有老师私下里说,新的海选方式,让那些跑官的人沉下了身子搞工作,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舞了干劲,弘扬了正气。
葛宏生告诉记者,整个海选校长的做法是教体局领导和各个股室的股长一起经过讨论并实施的。海选校长的做法,用“票箱子”击退了“潜规则”,变“人选人”为“机制选人”,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把真正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