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教学中找寻生长点,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下开发学习资源,更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学习 合作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经验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增强学习材料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1、创造积极的教学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节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的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在上课前老师衣服的纽扣没有对称扣好就走进教室,学生看见老师这模样就在暗笑,老师故作不知道,后来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就惊讶地问:“你们在笑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的纽扣扣错了。”这时,老师抓住刚才创设的情景提问:“老师这样扣衣服纽扣好笑吗?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好呢?”学生们开始议论了,“这样不好看,两边不对称……”扣好纽扣后接着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称现象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称的一些知识”。
2、合理采撷生活经验。
《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分数的意义”教学,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有学生举例:“妈妈买来1个西瓜,切成10块,我拿了一块,用分数表示为1/10”,“水池里有5条鱼,我捞上来2条,余下3/5”。这两例就不符合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涵义。西瓜有大小块,鱼也有大小条。再如,在北师大编写的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中,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时,有学生这样举例:“爸爸妈妈的脸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这两例也是不符合概念要求的。如果教师一味予以肯定,那么,学生刚建立的数学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符合要求的与上述学习特征紧密联系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符要求的例子时,该否定的就要否定,不能一味实行教育“减法”使课堂失去很多东西,就像“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一样,用教育“减法”减出来的一味自主建构,丢失的将会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3、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活力与灵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是学生常见却被忽视的。教师要捕捉住这些生活现象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生活原形在课堂上重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受打开思维的匣门。有个调皮的学生在学习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的例题时说:“我没见过火车,想不出来。”这虽是捣蛋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这些题目缺乏“亲切感”,才会觉得枯燥、困惑。如果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在认知中提出问题,诱发探究动机。再如求“两商之差应用题”如果纯粹以普通应用题形式呈现,未必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而如果加以整合,以文化熏陶的角度来呈现,渗透空间应会更为广泛。例如:“今年东庄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地,底250米,高60米,共收小麦1200千克。西庄一块三角形小麦地底180米,高120米,共收小麦1620千克,今年收成哪个庄比较好?”所谓“比较好”从数学角度解释就是谁平均每公顷收成较高,所以本题的实质就是求“两庄的土地平均每公顷各收小麦多少千克?”这是常见的求“两商之差”的类型,加予文化背景,使之变成一种现实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4、引领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它始终是人类掌握的一种工具,要让它变得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实用价值,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客观问题,为生活服务。对于小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加深對知识的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例子较多,比如解许多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就是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应用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向生活问题过渡的阶段。另外,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对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判断和解决,如目测操场的长,可以先量一段的长度,再估计有几个这么长,就乘几,得出操场的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童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活化理解,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高数学知识理解的质,真正把数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学习 合作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经验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增强学习材料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1、创造积极的教学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节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的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在上课前老师衣服的纽扣没有对称扣好就走进教室,学生看见老师这模样就在暗笑,老师故作不知道,后来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就惊讶地问:“你们在笑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的纽扣扣错了。”这时,老师抓住刚才创设的情景提问:“老师这样扣衣服纽扣好笑吗?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好呢?”学生们开始议论了,“这样不好看,两边不对称……”扣好纽扣后接着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称现象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称的一些知识”。
2、合理采撷生活经验。
《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分数的意义”教学,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有学生举例:“妈妈买来1个西瓜,切成10块,我拿了一块,用分数表示为1/10”,“水池里有5条鱼,我捞上来2条,余下3/5”。这两例就不符合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涵义。西瓜有大小块,鱼也有大小条。再如,在北师大编写的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中,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时,有学生这样举例:“爸爸妈妈的脸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这两例也是不符合概念要求的。如果教师一味予以肯定,那么,学生刚建立的数学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符合要求的与上述学习特征紧密联系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符要求的例子时,该否定的就要否定,不能一味实行教育“减法”使课堂失去很多东西,就像“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一样,用教育“减法”减出来的一味自主建构,丢失的将会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3、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活力与灵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是学生常见却被忽视的。教师要捕捉住这些生活现象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生活原形在课堂上重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受打开思维的匣门。有个调皮的学生在学习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的例题时说:“我没见过火车,想不出来。”这虽是捣蛋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这些题目缺乏“亲切感”,才会觉得枯燥、困惑。如果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在认知中提出问题,诱发探究动机。再如求“两商之差应用题”如果纯粹以普通应用题形式呈现,未必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而如果加以整合,以文化熏陶的角度来呈现,渗透空间应会更为广泛。例如:“今年东庄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地,底250米,高60米,共收小麦1200千克。西庄一块三角形小麦地底180米,高120米,共收小麦1620千克,今年收成哪个庄比较好?”所谓“比较好”从数学角度解释就是谁平均每公顷收成较高,所以本题的实质就是求“两庄的土地平均每公顷各收小麦多少千克?”这是常见的求“两商之差”的类型,加予文化背景,使之变成一种现实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4、引领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它始终是人类掌握的一种工具,要让它变得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实用价值,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客观问题,为生活服务。对于小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加深對知识的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例子较多,比如解许多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就是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应用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向生活问题过渡的阶段。另外,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对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判断和解决,如目测操场的长,可以先量一段的长度,再估计有几个这么长,就乘几,得出操场的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童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活化理解,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高数学知识理解的质,真正把数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