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g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所教授的语文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凝结着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我们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文章,无不浸润着中外文化沁人的芬芳,徜徉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的海洋中,撷取那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不断深入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大好的形势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创设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美妙舞台。
  光阴荏苒,转瞬间,参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成为这个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已经近三年了。回顾这将
  近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可说是丰富多彩,五味俱全。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既遵循规律,又展示特色
  
  众所周知,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唐诗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在唐代近300年的历史洪流中,诞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灿若星河的诗坛明星,而他们又以超人的才华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全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为了更扎实、深入地落实课题组的要求,我们决定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我们编写的《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是早在2003年暑期,我们根据高考的要求,并结合我们学校师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的一本校本教材。最初,我们只是想藉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考时能多得几分,如今,新的形势下,我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我是《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的编撰者,也是这本书的最早使用者。全书共25讲,需要55~60课时讲完,而每周只能讲1~2课时,因此在2003~2006这一教学周期中,我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讲授,直至高二学年结束,历时三个学期才讲完。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更注重人文性,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诸如:讲故事——讲唐代诗人故事和诗歌故事,诗歌朗读-背诵-默写比赛,诗歌读背经验交流,诗歌与作文比赛,诗歌演唱会,诗歌情景再创造小品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演讲……,运用先进科学、合情合理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华古诗词》《百家讲坛》等专题片。通过上述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训练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我也相信,同学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形成的知识、方法、能力、习惯等,必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2006年高考时,我所任教的文理两个班语文学科的成绩均在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同时我本人也在市、省举行的业务比赛中,凭借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认可。
  2006年8月,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届高中学生,按照市里的统计,这届学生的素质还不如刚毕业的那一届,我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有考入二批本科高校的可能。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幻想奇迹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这也是一条真理。尽管我们的学生考上本科高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毕竟还要生活,还要到社会上找到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位置。让自己的学生考入高校,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这固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成材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考不上高校,却未必不能成材。基于此,这届学生从高一上学期的后两个月我就开始给他们讲授《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而且我相信:在2006~2009这一教学周期中,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我会做得更好!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即将结题,在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成绩的取得,使得我更坚定了信心,又给我提供了新的动力。昨天的艰难历程诞生了花团簇锦的今天,而今天的锐意进取,必将孕育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虽然“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润物细无声——既传授知识,又渗透文化
  
  要向中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讲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外,主要是结合语文教学,认真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有的放矢的传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从汉语文化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虽以近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越是高年级古代作品越多。这些课文不仅是古代的文章精华,也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里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如,古代的隐士文化是很丰富的,在各种文学中均有反映,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可以说,隐士文化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珍视自我人格,向往自由这一高洁人格的体现,这也成为旧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这种隐士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反映。
  陶渊明是古代田园诗派的创立者,同时又是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还是当时的“浔阳三隐”之一。陶渊明的不少诗歌既是自然、优美的田园诗,又是静穆、高洁的山林隐逸文学。他的诗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除结合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感悟渗透隐士文化的内涵外,还让学生结合上述作品,写了题为《我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隐士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的小论文,并指导学生制作成演示文稿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我们师生的交流和研讨,对隐士文化的内涵整理出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厌恶官场,皈依自然;②鄙弃功名,甘于淡泊;③悠游山水,忘情诗书;④亲自劳作,体验艰辛。并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文化得出了自己的认识: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而陶渊明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真正的隐士,决非那种“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借隐居以博取声名,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除此之外,诸如: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古代民俗文化,古代酒文化,地理、旅游文化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均有反映,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合情合理的渗透,并给学生有选择的播放了CCTV-10“百家讲坛”栏目康震教授主讲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系列,金正昆教授主讲的礼仪系列,观看并聆听大学教授的讲座,不但使我的学生,就连我自己本人都受益匪浅。
  为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我还和课题组的其他实验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得我校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既立足现实,更美好未来
  
  自参加课题组以来,我能够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课题组安排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这些活动和任务主要有:①积极向学生宣传、征订《新读写》杂志,订阅人数占实验班的百分之六十;②认真组织、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方案提供的测试题,实验班全员参加,百分之百交卷,合格率亦达到百分之百;③积极响应课题组征集实验教师相关作品的号召,上交《高中生唐诗欣赏读本》一书,并获得了一等奖;④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关于实验学校学生开展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报告,并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选出《油城之美,美在油城》和《艰苦创业“干打垒”,蓬勃向上“铁人碑”》两篇作品上交课题组。⑤将2003~2006与2006~2009两个教学周期中学生的演讲和习作各编辑、整理、打印了两个小册子(都已下发给学生),其中一册上交待评。
  虽然“课题”就要结题了,但2007年,我们黑龙江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成为语文选修课程Ⅰ中的必选内容,即全省学校统一开设,学生必须选择的模块。我相信:今后我会一如既往,会做得更好,我们的未来也一定会更美好!
  总之,自参加课题组三年多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面及新课程资源的丰富方面,都使得我们开拓了视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李书江,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思考了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对语感培养的作用,并具体分析了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实施过程 语感培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
摘 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针对其公立高中存在的学生学业成绩下降、辍学率居高不下以及高中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的困境,于2004年开始实施“720项目”,对公立高中进行改进,以提高学校质量。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720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全员参与、依据事实、持续改革以及让消费者满意的特征,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20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学校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个人素养的提高跟教师的平时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阅读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本文的探讨重点,笔者论述了几个具体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养 阅读提高    教师的素养与教学的关系如同山体与山峰的关系。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作家所知道的事情就像海中漂浮的冰山,而写出来的东西则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这种比喻完全
【摘要】造成《边城》主人公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造成翠翠悲剧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对翠翠性格的影响是其中的又一个原因,而封闭的内心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是人物悲剧的第三个原因。  【关键词】边城 人物悲剧 悲剧成因    “山头夕阳极感动着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着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
摘要 本文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的教育观和教学艺术,并从中体悟到做一名教师的一些基本素养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叙的是孔子与四名学生之间的一次恳谈会。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与思想上良性的沟通和交流,得益于孔子以高超的教育艺术所创设的宽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这种教育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尊重的艺术。  充分尊重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许多地区的选修课程中新增了新闻教学板块,对于这板块的课程,语文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笔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新闻教学 选修课    在很多省的选修课中有一个模块叫新闻与传记,许多老师以前对新闻课教学都很陌生,在具体的教学上感觉无从下手。我们首先要明确在高中阶段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要借此培养专业的新闻人才
【摘 要】《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的一篇悼亡名篇,作品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本文对韩愈在该文中运用的抒情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论述。  【关键词】韩愈 古代散文 抒情方式 艺术特色    手足情深,骨肉离难。退之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兄殁嫂亡,叔侄相濡以沫。忽闻侄亲噩耗传来,已是撒手人寰。韩愈悲从中来,一声哀恸,其情何堪,肝肠寸断。韩愈《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读来潸然,其动情之处,自是发于肺腑,自
【摘 要】《彩色的荒漠》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一篇游记散文。作品通过对奋战于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石油工人的刻画,赞美了他们坚韧、坚强、高尚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及其爱国、爱民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逐层深入,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主题。  【关键词】荒漠 石油工人 赞美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
【摘 要】针对目前课堂上学生主动性不强的现状,笔者摸索出一套古诗词学习的教学四部曲,本文对这套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实例阐释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 教学效果    语文富有情趣,语文充满魅力,语文与生活同高等宽,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表现出陈陈相因的教学方式,贫乏的教学语言,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传道似的说教,因而课堂不见效果,语文味尽失,语文
[摘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要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懂得人文关爱,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使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的新天地。  [关键词]人文关爱 情感体验 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_{上学生懂得人文关爱,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