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传统艺术文化保护愈加受到重视。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铜鼓音乐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新时期该文化已开始渗透于高校教学领域,期望通过校园教育模式对此类非遗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为缓解文化缺失现象寻找突破口。但在校园传承发展中,师生重视不足、传承形式单一、支持力度有限、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铜鼓文化深入传承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需针对这些问题,立足校园教育特色,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创新、传承范围等方面着手,深入开展音乐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为未来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提供保障。
  关键词:铜鼓音乐  高校传承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44-03
   銅鼓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音乐样式,其将当地居民的传统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生产生活以及情感交流等内容融入到这一音乐表现形式中,是当地居民精神寄托的外在呈现方式。当今时期,在我国音乐发展进程中,非遗传统文化保护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但少数民族中的传统文化却面临淡化或消失的迹象,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种种阻碍。因此,将铜鼓音乐文化融入校园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一、铜鼓的主要类型
   铜鼓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其拥有绵长的音律与高频音色的特点,相比其他乐器的音频传播范围更广。现代铜鼓文化发展中融入了更多艺术性特征,将铜鼓音乐内涵赋予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文化所接纳。现有铜鼓文化类型有十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石寨山型铜鼓、麻江型铜鼓、西盟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四种。
   (一)冷水冲型铜鼓
   冷水冲型铜鼓外观体型相对较大、鼓形瘦高且花纹密集,鼓腰、鼓足凹凸有致,成流水线型,因而成名水冲型。该铜鼓发源于广西地区,是西汉晚期到北宋时期流行的音乐器具。这一铜鼓外围四周铸有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千姿百态,被广西地区居民所青睐。
   (二)麻江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是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代表,广泛流行于南宋初年到清代晚期,在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流传。这一类鼓形偏矮小,鼓体也更加扁平,但数量却很多。因其鼓壁较薄的特点,击鼓者可在小范围内使鼓声效果大幅提升,丰富艺术表演效果。在鼓面的同心圆圈中,铸有十二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立体造型,展示出多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象征,麻江型铜鼓是现代铜鼓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西盟型铜鼓
   西盟型铜鼓是云南省西蒙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代表,其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在广西、云南省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内均有所普及,此外还流传于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西盟铜鼓与其他铜鼓类型的典型区别在其筒状设计,其鼓身较小,呈直筒型,鼓面相比鼓腰、鼓足较大,铸造十分精致巧妙,而且鼓面的设计已不再局限于神话人物、动物等元素,而是将海螺、玉树、蛇等不太常见的元素融入设计中,成为当时纹饰设计花样最多的铜鼓类型。
   (四)石寨山型铜鼓
   石寨山型铜鼓是云南省晋宁县出土的一类铜鼓,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这一类铜鼓外形巧夺天工,铜鼓周身设计上将细节把握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云南晋宁古墓群中出土的一批西汉铜鼓,这批铜鼓胸部呈半弧形向外凸出、腰部收缩、鼓面两旁各有一对半环耳,鼓腰刻有反映古人生活特征的龙舟竞赛立体图案,彰显了我国古代民族日益纯熟的铸造技艺。另外,这一类铜鼓音律较短,适用于在范围狭小的空间使用,如此能够增强声音反射能力,更好地契合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地域特征。
   二、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高校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人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对于铜鼓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助力作用。一方面,高校新毕业的教师会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搜集关于铜鼓音乐的图片、视频及其它信息,为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铜鼓音乐教学课程,非常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高校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为学生讲述关于铜鼓文化的故事传说、纹饰来源及雕刻艺术,加深学生对铜鼓知识的了解,有助于铜鼓音乐文化走进校园,实现传承与发展。
   (二)人员相对广泛集中
   当前我国铜鼓文化传承主要依赖民间乐团或地方音乐机构加以开展,虽然传播范围广泛,但传承人员相对数量小、范围小、零散化较为明显,也未形成体系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铜鼓音乐文化长久传承与发展。而高校广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拥有庞大的人才管理体系和教育体系,能够提供铜鼓音乐文化传承所需的人才支撑。另外,学校音乐专业学生可对铜鼓音乐文化进行改编和调整,进而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三)教育体系相对完善
   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是铜鼓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佳场所。一方面,高校有着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器材,比如专用音乐室、多媒体设备、专用器材等,能够为学生提供铜鼓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便于铜鼓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另一方面,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和制度较为完备,课程设置较为全面,通过将线上线下铜鼓学习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校外实践培训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学习和传承铜鼓文化提供全方位助力,便于铜鼓音乐文化更好地发展。
   三、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工作迅速发展,逐渐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部分高校也开始出现铜鼓音乐相关课程,说明铜鼓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然而在铜鼓音乐文化走进大学校园过程时,出现了文化传承重视程度不深、传承形式单一、支持力度不足、吸引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铜鼓文化无法深入有效地进入高校专业文化教育中,更难以实现其文化传承。对此需深入发掘其中原因,认清问题根源。    (一)文化传承重视薄弱
   铜鼓音乐文化进入校园时,面临对其文化传承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铜鼓文化不太了解,在意识层面并未对其上心,而且很少接触到铜鼓类型的音乐器材,而且在校内专业教材中,也未对铜鼓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学习只停留在浅层次阶段,故而对铜鼓音乐文化传承重视程度不深。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并未过多给学生讲授铜鼓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对铜鼓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铜鼓传承形式单一
   当前校园传承铜鼓音乐文化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传承形式单一。多数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校内相关音乐课程教学进行,校内铜鼓表演、铜鼓文化周等活动开展较少,不仅如此,铜鼓公益表演、铜鼓音乐走入社区、走入敬老之家等校外活动的举行也屈指可数,学生平时获取信息也只能借助网上搜索了解铜鼓音乐文化,形式十分有限。另外,教師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一般在音乐课堂中采用线下教育方式居多,即便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只是单纯复制教材内容,缺乏教学新意,不利于铜鼓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三)校园支持力度有限
   当铜鼓音乐文化进入校园中时,出现了校园支持力度有限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音乐教育经费缺乏合理利用,导致铜鼓教育经费较为缺乏,各种作为实训的铜鼓音乐器材还未及时更换与维修,学生只能凭借陈旧器材进行练习,而这些陈旧器材的音质、手感等都相对较差,无法实现锻炼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政策落实角度来看,部分地区政府为高校下拨的教育资金存在不到位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对于热门工科类专业所拨款项较多,对于文科艺术类专业所拨款项较少,导致校园中的非遗音乐文化保护资金短缺,保护项目难以开展,未能有效地解决铜鼓传承问题。
   (四)铜鼓音乐缺乏吸引力
   目前铜鼓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保护中并未得到全面保护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铜鼓音乐文化价值未能在高校充分开发,许多相关文化资源没能充分整合,整体影响力较低,吸引力较差。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工作者片面认为文化传承是文化保护部门的工作,学校即便是开展文化传承工作,也只能从旁协助,在教授理论与技能基础上开展文化传承工作。另一方面,铜鼓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主要把玩群体为老年人,在高校中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人群积累,许多师生对铜鼓音乐的喜欢程度远不及对流行音乐与其他乐器的喜爱。在这样优势不足的对比之下,铜鼓音乐缺乏吸引力现象极为明显。
   四、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路径
   铜鼓音乐文化走进校园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创新铜鼓音乐这一优秀文化元素的重要渠道。作为一项庞杂且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应得到高校教育领域的大力支持。对此,高校可从思想重视、创新形式、政策扶持、艺术创新等层面出发,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使其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
   (一)加强文化传承重视程度
   现代精神文明社会构建背景下,高校需从思想层面出发,加强铜鼓音乐等非遗音乐文化传承重视程度,为优秀文化结晶的传承做好思想基础。高校可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比如在校内定期安排铜鼓音乐文化节、文化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可增设铜鼓表演社团、校表演队等组织,集结校园广大爱好者参与铜鼓音乐文化传承建设。除此之外,高校还需在图书馆、音乐教室、走廊等场所张贴铜鼓音乐图片、海报、漫画等,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积极关注铜鼓音乐文化,进而加深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创新音乐文化传承模式
   针对铜鼓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铜鼓音乐文化传承模式。首先高校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融入铜鼓内容,比如可增设线上铜鼓音乐直播、铜鼓音乐,还可依托民族文化元素,围绕铜鼓音乐组织多样化文体实践活动,比如铜鼓知识竞赛、铜鼓音乐对联设计等。其次,教师还需定期带领学生到外锻炼铜鼓表演技能,比如可到学校周边公园、社区、敬老院等场所举办音乐活动,让学生扎实基础表演技能,从而更好地传承铜鼓音乐文化。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相关文化企业、艺术企业等进行实习,了解音乐文化市场需求,积累文化传承经验,为今后创新铜鼓音乐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三)加大教育政策支持力度
   铜鼓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结晶,需要政府及高校需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需制定完善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高校做好基础支撑,比如可为高校铜鼓音乐文化设置专项教育资金,要求高校定期更换铜鼓相关教育器材,确保师生正常开展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同时,政府还可组织社会相关文化企业为高校铜鼓文化传承与教育引进资金,设置人才岗位,助力铜鼓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铜鼓音乐与其他音乐课程设计,从课时安排、考试、实践活动等方面重点加强铜鼓教育支持力度,比如可在校园空地搭建铜鼓表演开放场地,允许周边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来观看铜鼓表演,以加强教育支持力度。
   (四)重视音乐教育艺术创新
   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可针对铜鼓音乐文化传承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好地被社会大众所认同。一方面,高校教师应保证铜鼓音乐文化的表演创新,比如可引进伴舞元素、灯光与节奏互动元素,强化铜鼓音乐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传统音乐表演基础上融入戏曲、流行歌曲等元素,为之注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推动铜鼓音乐的再创造。同时,高校教师还可在铜鼓音乐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索可以代替或者可以辅助铜鼓音乐表演的其他物体或乐器,创新合奏、独奏、连环奏等音乐表演形式,为铜鼓音乐艺术创新开辟新渠道。
   五、结语
   铜鼓音乐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灿烂文明的象征和财富,需要人类重视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当前,国内外对铜鼓音乐文化起源与发展、传承意义与现状、保护路径与传承方式等内容的研究都有了较大进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单位的关注。部分高校音乐专业中将铜鼓音乐作为其必修课程之一,极大弘扬和传承了铜鼓这一传统型文化元素。今后高校在教育改革中,需要将铜鼓音乐文化相关内容逐步完善,创新音乐文化传承方式,进一步为中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郜文洁.传统音乐进校园——助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07):204.
  [2]陈红.壮族铜鼓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9(09):28-29.
  [3]邓熙.水族铜鼓音乐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20(09):34-35.
  [4]梁勇.安顺民间音乐文化及教育传承的可性行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6(06):62-63.
  [5]赵凌.黔桂白裤瑶铜鼓音乐文化研究[J].艺海,2019(02):48-49.
  [6]张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分析[J].智库时代,2020(04):240-241.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历时纵向上看,其本身就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共时横向上看,中国文化包含了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从音乐文化上看,中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原因的影响发展出各自的特色。本文所指的岭南文化其实就是广东文化,通过对岭南文化、岭南音乐的概念梳理,结合广东高校已经开设岭南音乐文化相关课程的现状,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为例对岭南音乐相关课程在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翻转建构教学模式的内涵、实施思路和实施成效,通过应用于高职音乐课堂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系列的教学与实践研究。将翻转课堂融入高职音乐学科教学,目的是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高职音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翻转建构教学模式 高职音乐学科 翻转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
期刊
摘要:中国和意大利同为文化古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外来文化通过传播、适应、转型等方式融入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近年来,随着中意双边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很多意大利经典歌剧在中国各地上演。其中,喜歌剧体裁广受观众喜爱,其经典剧目《费加罗的婚礼》作为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伴随中国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逐渐产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真正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改变。音乐教师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有效课堂,做到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初中音乐课程的多样性、科学性,从而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其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
期刊
摘要:摄影术的出现,让写实绘画成为了一种过时的代名词,这让很多艺术家陷入了思考。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照相写实主义。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照相写实主义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与传统写实绘画的不同之处。举一位美国大师的例子——帕尔斯坦,从他的艺术背景开始介绍,随后简述了形成他风格的理论基础,从他的空间表达、专断式的构图方式,对于人体的处理——灰黄色透明的皮肤、面无表情的模
期刊
摘要:“大、小传统”两个层面的贯通交流,较为明显的体现在中国宫廷宴飨乐舞与民间乐舞的联系中。文章以清代宫廷宴飨乐舞为分析对象,通过梳理其构成情况,试图找到其所含乐舞的民间样态,并在“大、小传统”的理论框架下,阐释二者的对应关系、存在差异以及沟通方式。  关键词:清代宫廷宴飨乐舞 俗部乐 大传统 小传统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01-04
期刊
摘要:姜文作为中国鬼才导演,一直秉承匠心,将一些现实主义元素与个人思想情感相融合,并注入其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是电影语言与音乐语言的融合,在电影音乐的选择方面,姜文导演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审美观念。在他的电影作品中,音乐不再只是配合画面的叙事工具,它自身的叙事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尤其是通过音画结合的手段产生的戏剧性的叙事效果被大量使用和开发。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从电影音乐中审美特性的
期刊
摘要:萨克斯管在1845年后被法国军乐队初次采用,到20世纪初又被美国爵士乐青睐,萨克斯管如何从一件军乐器演变为爵士乐器?对此首先需理清萨克斯管如何从法国传播到美国、萨克斯管在美国的初期发展历史问题。研究发现萨克斯管以逍遥音乐会的轻音乐媒介于1853年经英国传入美国,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1873年后,以军乐的形式逐渐壮大并开始逐渐延伸到其他音乐类型,到1904年,萨克斯管出现在了无数的美国乐队中,后
期刊
摘要:配乐是影视作品音乐的非歌曲的音乐部分,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配乐、效果音与视频配合,营造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相辅相成,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增强了蒙太奇的效果,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画面与音效、配乐的契合给观众带来和谐的观感。  关键词:影视音乐 配乐 音效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30-04   一、效果音的作用   效
期刊
摘要:传统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马街书会。起源何时无人而知,传承发展不曾间断,现代模式有待开发。传统与现代,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马街书会 起源 传承 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14-04   马街,地处河南省宝丰县的杨庄镇,书会就在马街村应河的岸边田野上举行,每年的正月十三开会,因而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届时,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