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家社会兴办的股份制城市公交客运企业,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原北京市运通客运有限责任公司)昂首走过十年。成立以来,“祥龙公交”多次被北京市政府、市总工会、市文明办、市国资委、市交通委、市运输局等部门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书写着创业与发展的感人篇章。
1999年4月1日,一些北京市民欣喜地发现,以明黄色为基调,车厢两侧写着四个红色大字“运通客运”的公交车驶上了街头。
一直以来,习惯了公交旧模样的市民,忽然眼前一亮,欣喜之余不乏好奇。社会各界对这位公交“新兵”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一天,有关部门接到咨询“运通客运”的电话就多达120个。
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原称“北京市运通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家社会兴办的股份制城市公交客运企业。
“祥龙公交”的成立,使北京公交由一个企业变成一个行业,同时弥补了当时北京公交市场运力不足的情况,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从此,“祥龙公交”成为北京公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军公交闯荡新天地
“祥龙公交”为货运转型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货运市场极不景气,职工大量下岗,企业如何发展,职工如何安置,让当时管理者头疼欲裂。企业经过大量调研论证,认为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出行会大幅上升,北京公交车缺口将在数千辆以上,线路扩充余地有百条之多。领导层决策,公司如果能在公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闯出一片新天地。
借着国企改革的春风,公司决定利用社会资源,进军公交市场。1999年4月1日,北京第一家股份制公交客运企业诞生。没有政府补贴,经营自负盈亏,开创了北京公交发展先河。
创业之初,企业贷款400万元,购置34部车,开通三条线路,租赁场地,由100多名下岗职工组成的队伍开始创业经营。以“祥龙公交”最早开辟的三条线路之一的101线为例,其总站设在望京地区,场地是租来的,办公用房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板房。没有空调,冬天室内滴水成冰,夏天桌子烫手,“祥龙”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创业的。
资产重组带来跨越式发展
从“祥龙公交”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最初三年是在困难情况下求生存的话,那么,2002年7月以后,“祥龙公交”则是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在这个阶段,“祥龙公交”成功地推行了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7月,“祥龙公交”的上级公司——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进行企业间资产整合重组,构建客运、物流、汽车工贸三大经营格局,部分企业和人员并入祥龙公交,使企业实力得到壮大。
重组后,运营车辆、运营线路、运营收入、经营场地、职工人数等生产能力迅速增加,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注册资金也由最初的400万元增资到4720万元,当年增车200多部,开、调、延线路7条。
通过这一次资产重组和后来几年的发展,截止到目前,祥龙公交的运行车辆由最初的34部发展到828部;线路条数由3条增长到23条;线路长度由121.4公里增加到693.95公里;年客运量由639万人次发展到2.1亿人次。
改革调整保持发展活力
重组前,祥龙公交管理采取的是扁平模式,管理层次和管理岗位少,从公司到车队,管理时往往一竿子插到底。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
2005年以来,祥龙公交公司抓住优先发展公交和召开奥运的契机,对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成立了6个分公司,建立二级单位负责具体经营,线路合并归属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
其中,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明确提出公交为公益性行业。“祥龙公交”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由市场竞争型转为公益服务型的经营策略。
“祥龙公交”根据企业规模扩大的实际,实施机构、编制、激励机制三项改革。同时,突出“服务、安全、技术、场站、基础设置”五个方面的管理。
通过改革调整,使企业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及时与规模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祥龙公交”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104奥运标准线“木桶效应”
104线是祥龙公交公司唯一的“奥运标准线”,共有运营车辆63部,职工171人。
创建之初,104线人员构成的特点是来源广、流动性大、下岗待业多、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许多人只是为了找到工作而加入到这个团队。
因此,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奥运标准线”活动中,104线把职工培训放在第一位。
为了使培训授课生动活泼、司售人员容易接受,分公司和车队干部下了很大功夫进行准备。形象地把创建活动比作一只木桶,104线每一名员工,都是一块木板。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创建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每一名员工,不论是谁出现了问题,他那块“木板”短了或者断了,都会影响创建的整体水平,这生动的比喻加深了职工的理解和记忆,在职工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员工中提出了“我绝不做短木板”的口号。
创建活动带来了变化。一位经常乘坐104线的老大妈祁从军,写来充满感情的表扬信,表扬104司售人员对乘客始终保持热情周到。信中说:“难得的是,每次遇到老年乘客他们都主动搀扶,口中阿姨、大妈叫得亲切,还会问清在哪一站下车,到站主动提醒。乘坐104线,让我们享受到乘坐公交车的幸福感,一上车就像到了家一样……”
奥运期间主打“祥龙”品牌
保障奥运,是贯穿“祥龙公交”近四年的工作主线。全面奥运保障工作从2005年启动。
2005年,祥龙公交公司加快车辆更新改造步伐,对尾气排放不符合环保和绿色奥运要求的194部老旧公交车,及时进行更新,对新开线路补充运力。至2007年底,公司投资近2亿元,分期分批持续更新、新增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36%的车辆。
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更新、新增的车辆空调车达到近80%。为了提供乘客舒适的乘车环境,“祥龙公交”投资1500万元,对现有534部老旧车辆进行外观更新改色、内饰清洁休整、供电系统老化线路的更换、自动灭火装置调整更新等,大幅提升了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乘客满意度并维护塑造了企业形象。
2005-2008年,“祥龙公交”经历了走近奥运、备战奥运、决胜奥运三个阶段。“祥龙公交”进行了老旧车辆整治、奥运培训、岗位练兵、千日交通安全竞赛等活动,并创建“奥运标准线”,面向社会,打出品牌,全系统多方位地做好奥运保障准备工作。
奥运期间,“祥龙公交”广大员工拼搏奉献,各项指标创企业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圆满完成奥运保障任务。奥运后,“祥龙公交”产生奥运服务金奖100名,优胜奖2529名,千日交通安全竞赛优胜个人336名,国资委、北京市、市交通委、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先进个人67人次,企业获得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单位殊荣。
“三步走”战略欲铸辉煌
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是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麾下一个拥有总资产约3亿元,运营线路23条,线路总长度695公里,运营车数828台,员工3600名,年运送乘客2亿多人次的公交客运企业。
光阴似箭,从“运通客运”到“祥龙公交”,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祥龙公交”创业之初,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凭借“不等、不靠、不要”的经营理念和“艰苦创业,拼搏风险”的企业精神,历经风雨,爬坡前行,趟出了一条生存之路。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十年来,国有资产总额从1999年底的2897.73万元,增加到25677.73万元,增幅达786%。运营线路、线路长度、运营车辆、总客运量、运营收入都大幅增长。企业职工年均收入增幅达到314%。
如果说,2002年祥龙资产重组,迈出了“祥龙公交”“做活做稳,扩大规模”发展的第一步,那么,“做精做细,全面提升”则是“祥龙公交”发展的第二步。
祥龙公司的重组,给“祥龙公交”注入了新人员,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此后,“祥龙公交”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才有了第二步发展,这其中包含奥运时期在内的成长与辉煌。
当下,“祥龙公交”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精细管理,建设优秀公交企业”的口号,誓将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首都市民,努力实现“做实做优,品牌知名”的第三步发展战略。
1999年4月1日,一些北京市民欣喜地发现,以明黄色为基调,车厢两侧写着四个红色大字“运通客运”的公交车驶上了街头。
一直以来,习惯了公交旧模样的市民,忽然眼前一亮,欣喜之余不乏好奇。社会各界对这位公交“新兵”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一天,有关部门接到咨询“运通客运”的电话就多达120个。
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原称“北京市运通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家社会兴办的股份制城市公交客运企业。
“祥龙公交”的成立,使北京公交由一个企业变成一个行业,同时弥补了当时北京公交市场运力不足的情况,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从此,“祥龙公交”成为北京公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军公交闯荡新天地
“祥龙公交”为货运转型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货运市场极不景气,职工大量下岗,企业如何发展,职工如何安置,让当时管理者头疼欲裂。企业经过大量调研论证,认为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出行会大幅上升,北京公交车缺口将在数千辆以上,线路扩充余地有百条之多。领导层决策,公司如果能在公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闯出一片新天地。
借着国企改革的春风,公司决定利用社会资源,进军公交市场。1999年4月1日,北京第一家股份制公交客运企业诞生。没有政府补贴,经营自负盈亏,开创了北京公交发展先河。
创业之初,企业贷款400万元,购置34部车,开通三条线路,租赁场地,由100多名下岗职工组成的队伍开始创业经营。以“祥龙公交”最早开辟的三条线路之一的101线为例,其总站设在望京地区,场地是租来的,办公用房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板房。没有空调,冬天室内滴水成冰,夏天桌子烫手,“祥龙”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创业的。
资产重组带来跨越式发展
从“祥龙公交”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最初三年是在困难情况下求生存的话,那么,2002年7月以后,“祥龙公交”则是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在这个阶段,“祥龙公交”成功地推行了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7月,“祥龙公交”的上级公司——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进行企业间资产整合重组,构建客运、物流、汽车工贸三大经营格局,部分企业和人员并入祥龙公交,使企业实力得到壮大。
重组后,运营车辆、运营线路、运营收入、经营场地、职工人数等生产能力迅速增加,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注册资金也由最初的400万元增资到4720万元,当年增车200多部,开、调、延线路7条。
通过这一次资产重组和后来几年的发展,截止到目前,祥龙公交的运行车辆由最初的34部发展到828部;线路条数由3条增长到23条;线路长度由121.4公里增加到693.95公里;年客运量由639万人次发展到2.1亿人次。
改革调整保持发展活力
重组前,祥龙公交管理采取的是扁平模式,管理层次和管理岗位少,从公司到车队,管理时往往一竿子插到底。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
2005年以来,祥龙公交公司抓住优先发展公交和召开奥运的契机,对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成立了6个分公司,建立二级单位负责具体经营,线路合并归属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
其中,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明确提出公交为公益性行业。“祥龙公交”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由市场竞争型转为公益服务型的经营策略。
“祥龙公交”根据企业规模扩大的实际,实施机构、编制、激励机制三项改革。同时,突出“服务、安全、技术、场站、基础设置”五个方面的管理。
通过改革调整,使企业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及时与规模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祥龙公交”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104奥运标准线“木桶效应”
104线是祥龙公交公司唯一的“奥运标准线”,共有运营车辆63部,职工171人。
创建之初,104线人员构成的特点是来源广、流动性大、下岗待业多、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许多人只是为了找到工作而加入到这个团队。
因此,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奥运标准线”活动中,104线把职工培训放在第一位。
为了使培训授课生动活泼、司售人员容易接受,分公司和车队干部下了很大功夫进行准备。形象地把创建活动比作一只木桶,104线每一名员工,都是一块木板。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创建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每一名员工,不论是谁出现了问题,他那块“木板”短了或者断了,都会影响创建的整体水平,这生动的比喻加深了职工的理解和记忆,在职工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员工中提出了“我绝不做短木板”的口号。
创建活动带来了变化。一位经常乘坐104线的老大妈祁从军,写来充满感情的表扬信,表扬104司售人员对乘客始终保持热情周到。信中说:“难得的是,每次遇到老年乘客他们都主动搀扶,口中阿姨、大妈叫得亲切,还会问清在哪一站下车,到站主动提醒。乘坐104线,让我们享受到乘坐公交车的幸福感,一上车就像到了家一样……”
奥运期间主打“祥龙”品牌
保障奥运,是贯穿“祥龙公交”近四年的工作主线。全面奥运保障工作从2005年启动。
2005年,祥龙公交公司加快车辆更新改造步伐,对尾气排放不符合环保和绿色奥运要求的194部老旧公交车,及时进行更新,对新开线路补充运力。至2007年底,公司投资近2亿元,分期分批持续更新、新增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36%的车辆。
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更新、新增的车辆空调车达到近80%。为了提供乘客舒适的乘车环境,“祥龙公交”投资1500万元,对现有534部老旧车辆进行外观更新改色、内饰清洁休整、供电系统老化线路的更换、自动灭火装置调整更新等,大幅提升了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乘客满意度并维护塑造了企业形象。
2005-2008年,“祥龙公交”经历了走近奥运、备战奥运、决胜奥运三个阶段。“祥龙公交”进行了老旧车辆整治、奥运培训、岗位练兵、千日交通安全竞赛等活动,并创建“奥运标准线”,面向社会,打出品牌,全系统多方位地做好奥运保障准备工作。
奥运期间,“祥龙公交”广大员工拼搏奉献,各项指标创企业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圆满完成奥运保障任务。奥运后,“祥龙公交”产生奥运服务金奖100名,优胜奖2529名,千日交通安全竞赛优胜个人336名,国资委、北京市、市交通委、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先进个人67人次,企业获得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单位殊荣。
“三步走”战略欲铸辉煌
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是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麾下一个拥有总资产约3亿元,运营线路23条,线路总长度695公里,运营车数828台,员工3600名,年运送乘客2亿多人次的公交客运企业。
光阴似箭,从“运通客运”到“祥龙公交”,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祥龙公交”创业之初,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凭借“不等、不靠、不要”的经营理念和“艰苦创业,拼搏风险”的企业精神,历经风雨,爬坡前行,趟出了一条生存之路。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十年来,国有资产总额从1999年底的2897.73万元,增加到25677.73万元,增幅达786%。运营线路、线路长度、运营车辆、总客运量、运营收入都大幅增长。企业职工年均收入增幅达到314%。
如果说,2002年祥龙资产重组,迈出了“祥龙公交”“做活做稳,扩大规模”发展的第一步,那么,“做精做细,全面提升”则是“祥龙公交”发展的第二步。
祥龙公司的重组,给“祥龙公交”注入了新人员,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此后,“祥龙公交”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才有了第二步发展,这其中包含奥运时期在内的成长与辉煌。
当下,“祥龙公交”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精细管理,建设优秀公交企业”的口号,誓将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首都市民,努力实现“做实做优,品牌知名”的第三步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