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德育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选择幼儿熟知的生活内容开展德育渗透,促进幼儿对道德内容的感知、理解,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强化引领、家长示范、协同教育等角度阐述德育生活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生活化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愈来愈高,人们都重视幼儿智、美、体的开发,却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导致幼儿变得孤僻、冷漠。很多教师认为,幼儿的品行依赖家长的说教,因而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常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幼儿的行为习惯差。教师要在一日常规、游戏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并融入幼儿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内容,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内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借助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帮助幼儿获得道德认知,以生活问题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强化引领。侧重生成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化过程,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他们在与其他幼儿交往中获得认知体验,形成道德意识,并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要从幼儿较为熟知的事物中寻找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回归生活,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分层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小班幼儿强化分享教育,对大班幼儿而言,要让他们学会谦让,帮助他们树立公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发挥的作用,要对幼儿耐心地引导,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切入点。部分教师选用的德育内容过于宽泛,不利于幼儿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为幼儿的道德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感受幼儿在活动中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幼本理念,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
在幼儿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习契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内容。幼儿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如果简单地说教,是不能促进幼儿认同和体验的,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幼儿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内容,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为幼儿构建成长的平台,帮助幼儿习得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现在的幼儿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独立性差、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一些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足,教师要抓住契机与幼儿进行沟通,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要针对幼儿习惯养成的不足,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活经验,生成适合幼儿发展的德育内容,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长示范。引领成长
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很多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缘于长辈的经验或电视上的道德教育内容,没有联系幼儿的具体行为,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为幼儿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内化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品格。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幼儿进行诚信、合作、分享、责任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家长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的成长与生活经验相碰撞,实现健康地成长。道德教育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家长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素材,如在与人交往中进行诚信教育,营造具体的情境,与他们讨论诚信的话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诚信的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人。家长要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不能厚此薄彼,要力求面面俱到,让幼儿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家长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要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道德的传递,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他们的教育也不会为幼儿所接受。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促进道德的渗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同学、朋友、教师会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文化。和谐的家庭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引领幼儿参与道德行为的体验、交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信任感。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他们既要在言行上影响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天性,以欣赏的态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要发掘孩子的潜能。
三、协同教育。促进践行
教师要加强家园合作,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鼓励家长参与,通过培训、座谈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家园教育全力的形成。幼儿的德育还要与社区合作,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者,让他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热爱劳动。学校、家庭、社區三者要协同教育,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道德意识。三者协调统一,才能摆脱功利化教育的状况,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的道德观。教师要构建德育的环境,让幼儿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宜幼儿成长的环境,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多激励幼儿,引导他们发展、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走向独立。
教师要还幼儿自由,放开对他们的束缚,将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感知,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促进道德的感知与内化。教师要采用说服教育、活动体验、环境陶冶、合理奖罚等方法教育幼儿。如果选择方式单一,教师无法调动幼儿的兴趣,也难以取得令人满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摆脱脱离生活的单调说教,要融入生活理念,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效合作,采用多样的教育方法,增进幼儿体验,陶冶幼儿情操,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生活化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愈来愈高,人们都重视幼儿智、美、体的开发,却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导致幼儿变得孤僻、冷漠。很多教师认为,幼儿的品行依赖家长的说教,因而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常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幼儿的行为习惯差。教师要在一日常规、游戏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并融入幼儿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内容,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内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借助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帮助幼儿获得道德认知,以生活问题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强化引领。侧重生成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化过程,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他们在与其他幼儿交往中获得认知体验,形成道德意识,并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要从幼儿较为熟知的事物中寻找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回归生活,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分层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小班幼儿强化分享教育,对大班幼儿而言,要让他们学会谦让,帮助他们树立公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发挥的作用,要对幼儿耐心地引导,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切入点。部分教师选用的德育内容过于宽泛,不利于幼儿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师要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为幼儿的道德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感受幼儿在活动中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幼本理念,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
在幼儿道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习契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内容。幼儿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如果简单地说教,是不能促进幼儿认同和体验的,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幼儿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内容,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为幼儿构建成长的平台,帮助幼儿习得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情感。现在的幼儿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独立性差、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一些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足,教师要抓住契机与幼儿进行沟通,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要针对幼儿习惯养成的不足,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活经验,生成适合幼儿发展的德育内容,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长示范。引领成长
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很多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缘于长辈的经验或电视上的道德教育内容,没有联系幼儿的具体行为,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为幼儿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内化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品格。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幼儿进行诚信、合作、分享、责任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家长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的成长与生活经验相碰撞,实现健康地成长。道德教育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家长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素材,如在与人交往中进行诚信教育,营造具体的情境,与他们讨论诚信的话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诚信的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人。家长要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不能厚此薄彼,要力求面面俱到,让幼儿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家长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要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道德的传递,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他们的教育也不会为幼儿所接受。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促进道德的渗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同学、朋友、教师会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文化。和谐的家庭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引领幼儿参与道德行为的体验、交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信任感。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他们既要在言行上影响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天性,以欣赏的态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要发掘孩子的潜能。
三、协同教育。促进践行
教师要加强家园合作,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鼓励家长参与,通过培训、座谈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家园教育全力的形成。幼儿的德育还要与社区合作,让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者,让他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热爱劳动。学校、家庭、社區三者要协同教育,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道德意识。三者协调统一,才能摆脱功利化教育的状况,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的道德观。教师要构建德育的环境,让幼儿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宜幼儿成长的环境,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多激励幼儿,引导他们发展、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走向独立。
教师要还幼儿自由,放开对他们的束缚,将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感知,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促进道德的感知与内化。教师要采用说服教育、活动体验、环境陶冶、合理奖罚等方法教育幼儿。如果选择方式单一,教师无法调动幼儿的兴趣,也难以取得令人满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摆脱脱离生活的单调说教,要融入生活理念,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效合作,采用多样的教育方法,增进幼儿体验,陶冶幼儿情操,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